注册

武汉成"读书之城"样本惠及市民 现大都市气象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人参与 评论

市民在硚口辛家地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借阅图书记者彭年摄 2012年4月15日,汉口解放公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唐良智携手开启了“读书之门”——武汉“读书之城”建设启动。 将近一年过去,2

 武汉成"读书之城"样本惠及市民现大都市气象

市民在硚口辛家地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借阅图书记者彭年摄

2012年4月15日,汉口解放公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唐良智携手开启了“读书之门”——武汉“读书之城”建设启动。

将近一年过去,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三镇街头立起;读书会,官办的和民间的,在每个周末四处开花,请来了全国的文化名人,汇聚起爱书的人们。越来越多的市民体验到阅读的便利和快乐,武汉一天比一天更显出大都市的气度。

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展示“读书之城”建设成就。

图书馆

24小时不打烊

去年底,武汉市第一批25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落成。

在有它之前,除非自拥书山,普通人的阅读难免不被节假日、被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所限。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出现,让武汉进入新的阅读时代——图书馆全年全天不打烊。

自助图书馆的“门槛”也变低了——不需要借书证,只需先后扫描二代身份证和一张余额100元以上的“武汉通”,图书借阅功能就开通了。这个“武汉通”,同时也是乘坐地铁、公交的“年卡”,现在,它有了在全城通借通还图书的功能。

这25座自助图书馆分布在江滩、大型社区、交通站点、中心公园、广场、医院、商场,都是人群最为密集的地方。等车时,候诊时,休闲时,公共书本触手可得。

2011年12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武汉要在5年时间内建成“文化五城”,打造文化强市。其中,建设“读书之城”,为“文化五城”之首,统率着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设计创意之城、大学之城的建设。阮成发说,通过建设“读书之城”,要让“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武汉市民的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追求。

建设的首要之义,是做好硬件设施。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与布局,充分考虑到了民众的需要,从时间、空间、身份上,为老百姓提供了尽可能的读书便利。

自助图书馆运行两个月,许多读者通过微博、电话反映:想看到更多的文学书籍。武汉图书馆为此特地采购了多种中外名著上架。

城市管理者着力于满足市民的读书需求。这是一种充满文明意味的尊重。

根据“读书之城”的5年建设计划,到2016年,三镇将各建一个中心书城,各区至少建成一座2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华书店,同时以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社会专业图书馆为补充。届时,不管你身在何处,在中心城区步行15分钟,新城区步行30分钟,即可借阅图书。这就是武汉便利阅读的目标。

全民阅读:

读书

可以改变未来

3月30日,记者打通熊少毅的电话时,他在北京《意林》杂志社入职刚12天。这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9级的学生,大学4年阅读书目近500本,收集资料达187个专题,近200万字。但临近毕业,他发现自己没有获得任何校方奖励,找工作屡屡碰壁。在他的要求下,学校图书馆馆长张黎明为他开具了一份借书证明,证明他在校期间借书381册。借书证明上,盖上了图书馆的公章。

这一经历经媒体报道后,得到多方关注。《意林》副主编看了熊少毅的简历和作品,决定录用他为杂志编辑。熊少毅说,坚持阅读帮了我。

如果说,作为一名文科大学生,阅读是熊少毅的本分。那么3月27日,汉网网友“雨洒江天”看到的一幕,更令人深思。在中百仓储超市金银湖分店购物时,他看到3名农民工模样的师傅,蹲在图书柜台前“蹭书”看,“鞋子上沾有泥巴,衣服也有些皱皱巴巴的”。三个人,一个手里拿着《做人的基本原则》,一个人看励志书,还有一个在挑书。这位网友说,印象里,农民工空闲时间以逛街喝酒打牌者居多,“农民工兄弟在进步,我很受触动”!

进城务工的兄弟们为什么要读书?可能是天性热爱,也可能是被身边的氛围带动。

《中国文化报》一位同行看到武汉地铁里的自助图书馆和免费报刊,非常羡慕。她生活在北京,曾有在地铁上看书读报的习惯,但近年来,随着北京地铁书报摊撤离,人流量日增,她已改成一路玩手机,“武汉营造的阅读氛围,很难得”。

不只是地铁在营造着这个城市的阅读氛围:2012年秋季开始,全市623所小学的33.6万名小学生及其老师,全部参与了“20+20亲近母语行动”,每位学生,每天诵读课外书10-20分钟,每天练书法10-20分钟;2012年5月15日开始,由妇联推动,江城女性纷纷参与到“晒晒我家书屋”的活动中,11216户家庭,把自己家的书房靓照和读书故事近3万篇发到网上,市民网上投票579万人次,选举他们心目中的“书香门第”。

氛围影响气质。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城市,对书籍的热爱是很容易“传染”的。“读书之城”建设,正在酝酿着全民阅读的气氛,积聚着这座城市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昭示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亚马逊网站每年都要根据销售数据推出“居民最爱阅读的城市”排行榜。2011年的榜单上,武汉排名第八。一年之后,武汉的排名跃升至第五,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书会阅读:

思想

在分享中倍增

读书需要交流,因为交流,产生了书友会、读书会。读书会使读书从个人活动,变成了群众性活动。

武汉建设“读书之城”,强调通过不同媒体,加强读书交流平台建设。通过评选书香家庭、书香机关、书香军警营、书香社区和书友会,引导“众阅读”。阅读不再是件孤立的事。

阅读是读者分享作者的思想并形成自己思想的过程。阅读出新的体会不容易。大家分享心得,等于把一本书读了很多遍。分享越多,思想的拥有量就越大。

武汉建设“读书之城”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有书读,让每一个人都能跟大家分享读书的乐趣和体会,共同提升大武汉的精神品质和文明素养,推动大武汉的历史复兴和发展进步。

读书之城·内涵

国际上有一个较为权威的说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达到或接近3000美元的时候,就要考虑“读书”问题。发展要讲持续,生存过后是升华,温饱之后是趣味、品位。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许多城市已经看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受尊重、被喜爱的理由。

将“读书之城”放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武汉是全国第一,也是全国唯一。

为什么这样重视读书的意义?

读书之城建设既关系到全体市民素质的养成和提升,也直接关系到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这让人想到,历史上武汉的几次兴盛,都与读书之风盛行相关。

晚清,武汉以“汉阳造”、京汉铁路、湖北枪炮厂扬工业重镇之名,更获“东方芝加哥”美誉。彼时,张之洞创办两湖书院、自强学堂,开留学欧洲日本的学风。民国,武汉工业得到迅速恢复,与武汉大学的兴办一脉相承。上世纪50至80年代,武汉在全国城市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与国家在汉兴办大学,大批国家、省属科研单位在汉驻扎密切相关。

对于个人来说,读书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自身的拓展。就像多活了几辈子,读书让人生变得开阔丰富。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越向更高阶段发展,就越需要文化精神的丰厚。如果一座城市整体上能够形成“爱读书、勤读书”的社会风尚,城市就会展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节制守礼的文明气象和崇思尚进的城市性格,这将是城市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内生力量。

今天,复兴大武汉,我们再从阅读开始。

读书之城·个性

书香地铁——立体阅读平台

武汉地铁2号线去年底开通,武汉开启了它的地铁时代。

虽然武汉地铁时代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但它对地铁公共阅读环境的设计打造,却走在其他城市前面。自助图书馆、地铁报《武汉晨报》、地铁杂志《大武汉·地铁时代》和地铁电视,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阅读平台。

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共21个站点,全部设有自助图书馆。地铁乘客及地铁站周边居民用身份证就能自助借还书,查询藏书信息。21个站点全线联网,可通借通还。

十几万份地铁指定独家日报《武汉晨报》在地铁站点免费发放,让上班族分享新闻和资讯“早餐”。《大武汉·地铁时代》也在地铁内免费发行,为乘客提供生活、美食、地理、娱乐、消费资讯。由武汉广播电视总台与武汉地铁集团联合主办的武汉地铁电视传媒,让市民在车厢里能放眼天下,看到《开卷有益》等电视读书栏目。

诗歌也进入了轨道交通。2012年9月,“公共空间诗歌”活动亮相武汉。20多公里长的轻轨1号线沿线,373块广告牌刊载英国和湖北省51位诗人的117首诗作,地铁飞驰,诗香流动。

名家论坛——华中讲座品牌

“名家论坛”是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武汉图书馆承办的公益性公共文化论坛,创设于2007年5月。至2013年1月,坚持每周六下午在武汉图书馆开讲,共举办讲座289场,接待现场听众近20万人次,网络和电视受众超过2000万人次,被《光明日报》誉为“百姓的快乐学堂”。

论坛坚持“让名家为百姓服务”,多年来陆续邀请到梁晓声、周国平、阿来、叶永烈、二月河、曹文轩、易中天、阎崇年、王立群、葛剑雄、钱文忠、石齐平、阮次山、梁文道、叶檀等一批名家。

“名家论坛”为华中地区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讲座品牌。长江传媒网实时转播每场论坛,讲座及采访视频独立IP点击率超过500万次。武汉教育电视台对论坛现场进行编录播放,其专题节目曾创下近1个点的极高收视率。

2010年,“名家论坛”与全市13个区级公共图书馆签订讲座联盟协议并设立了分会场,市民可从网络、区图书馆、市图书馆等多渠道来聆听文化之声。

图书漂流——低碳循环图书

“图书漂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其宗旨是通过书的不断传递,给更多人提供阅读机会。

我市在“读书之城”建设中,倡导“低碳新生活”理念,为加强书籍的循环利用效益,在全市建设“图书漂流点”。

去年4月15日,“读书之城”在解放公园的启动仪式,成为全市图书漂流活动的起漂点。

阮成发特意准备了3本书,并在每本书的封底写下自己作为读者的感言。《历史选择了邓小平》,他写的是“了解伟人的窗口”;《资本论》,他认为是“认识社会的钥匙”;对《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他说“这是一张好书单”。

唐良智选择了《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位科学家》作为起漂图书,他在封底写上感言:“科学改变世界。”

为了“市民在中心城区步行15分钟,新城区步行30分钟就能享受便捷借阅服务”的目标,在全市设立近300个图书漂流点。分布为各区(开发区)42个,全市大、中、小学及幼儿园8个,全市商场、超市8个,武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琴台大剧院各1个,中山公园、解放公园、武汉动物园、黄鹤楼公园各1个,江滩2个漂流点(汉口、武昌各一个),市属医院漂流点3个,银行网点6个……

读书之城·第一

提出建设“读书之城”,武汉是全国第一。此前深圳提出过建设“图书馆之城”。

将建设“读书之城”放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武汉是全国第一。

武汉“书香地铁”是世界第一条。

在国内自助图书馆中,武汉自助图书馆第一个配置了数字资源服务功能。

读书之城·数字

全市近1200个社区配备社区阅览室。

农村建起2100多个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100%全覆盖。

投入4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1000余家职工书屋。

在全市政务中心、文化场所、高校、社区等区域铺设图书漂流点近300个。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余婷]

标签:读书 图书馆 都市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