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余华避世七年出新书《第七天》 单日预订超70万册


来源:汉网-武汉晨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避世七年 余华出山比《活着》更绝望 比《兄弟》更荒诞 莫言获诺奖,带动了一批人重温纯文学的热潮。时隔7年,余华再出新长篇。不到一天,征订量超过70万册。与一般作家出新书,忙着宣传不同,“余华范

原标题:避世七年 余华出山

比《活着》更绝望 比《兄弟》更荒诞

莫言获诺奖,带动了一批人重温纯文学的热潮。时隔7年,余华再出新长篇。不到一天,征订量超过70万册。与一般作家出新书,忙着宣传不同,“余华范儿”是这样的:电话关机,远游海外,微博上只字不提,而是秀他在戛纳上的各种风景照。

长篇小说《兄弟》出版七年之后,著名作家余华再推新长篇《第七天》。据出版方介绍,目前小说还未定稿,余华还一直在修改中。预计将于一个月后出版面世。作为国内叫座又叫好的作家,余华的读者基础相当稳固庞大。记者获悉,出版方正在向各大书店发出新书征订单,“仅仅有作者名字,不到一天时间,预订量已超过70 万册,远超《百年孤独》等超级畅销书。”

他魅力

仅凭名字单日预订超70万册

余华代表作《活着》曾长踞各大书店排行榜几年之久,正版销量已超过五百万册,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第一畅销书和长销书。

昨日,《第七天》出版方营销编辑张小姐向华西都市报记者介绍说,“我们只向各大书店经销商发出仅有作者名字的新书征订单,除此之外,无任何资料。不到一天时间,预订量已超过70万册,这样大的预订量,远远超越了《百年孤独》中文版等超级畅销书。”张小姐透露,“目前小说还未最终定稿,余华还一直在修改中。如果首印100万册,距离出版上市,还需要至少一个月。”

他能耐

新书“剧透” 比《活着》更绝望

除了小说名字,对于内容、题材等信息,张小姐都三缄其口,绝不“剧透”,“我们对余华新作全程进行了严防死守式的保密工作。目前能看到该书全文的编辑人员不超过五个人,且都签署保密协议。”她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解释说,此举正是为了杜绝盗版,“余华著作历年来盗版猖獗,令出版方颇为头疼。”

“不预售剧透”、“高度保密严防死守”的一系列措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第七天》责编林女士认为此书将超越《活着》,成为余华作品中新的里程碑,她这样描述自己的“阅读感受”:“拿到初稿时,并不知道是余华老师的作品,看了一个开头就放不下,读到第十页泪不能止,边哭边看,一口气连夜读完,读到结尾已成泪人。“以前读《活着》,福贵的故事尽管悲惨,但总还觉得活着是有希望的。但这里的故事,让人无法置身其外,感觉特别绝望,恐怖至极。”

他微博

关注娱乐圈,热爱NBA

向来低调的余华近来很少出现在书展上或者助阵谁的发布会,但是他可算是“微博控”。翻看余华的微博,发现他对娱乐圈很是关注。比如他近期与苏童同游戛纳,在与女明星畅聊的同时,也不忘发发感想。“电影节最热门的词汇是‘红地毯’,几乎每天有人唠叨谁走了红地毯,谁是怎么走的。我和苏童不明白他们为何如此热衷红地毯。我说二十多年前家里铺着化纤红地毯,那时候我天天走红地毯。”

余华更是在微博上透露自己的梦想,“我的白日梦是做一名助理。去NBA做一个赛季的助理教练,可以在场边看球;去英超、德甲、西甲和法甲各做一个赛季的助理教练,继续在场边看球;去澳网、法网、温网和美网做裁判助理,还在场边看球;去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各做一年指挥助理,混在乐队里听音乐。最后给自己弄个墓志铭:白日梦安息在此。”

他惹事

一书两“卖”惹争端

近日,上海英特颂称给了余华预付款却没得到《第七天》书稿,将用法律手段向余华维权。虽然此事的内情余华还未回应,但是可以看出在“人情”重于法律,重于规则的图书出版界,名家出书全凭与出版社关系好坏,而当版税、稿酬等利益诱惑大于人情时,作家反悔或者转移视线也是不可避免。

上海英特颂老总袁杰伟称,在自己付给余华30万预付款后,余华却爽约英特颂。袁杰伟称,这些年他一直跟余华保持联系,每年都会讨论余华新长篇的写作进度,甚至小说内容。“当年他缺钱,我给了他30万元作为预付款,条件是他要把下一部新长篇交给我。这都是有字据的。当年30万元可以买套房,这些年我也没有催他还钱,没催他交稿,我做得算仁至义尽了。”袁杰伟称,自己会向余华讨一个说法,也不排除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细细想来,余华当年出版《兄弟》时也曾发生爽约“人情”又拿其他作品补偿“人情”——余华的《兄弟》在1996年就列入了明天出版社的出版计划,但是此小说最后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于“人际关系比较好”,明天出版社没有追究余华的违约责任。余华最终编辑了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交明天出版社出版,用余华自己的话说是“还人情,弥补自己的过错”。

其实这种靠“人情关系”出书的传统,出版界历来有之。一位杂志编辑称:“拜访甚至纠缠著名作家,争取他们赐稿,是编辑的基本功课。当年威震天下的天津作家蒋子龙,就曾经遭遇两女编辑抢稿,犹豫不决之时,去了一趟卫生间,桌面上的手稿就被人抢走了。要抢稿,只能靠人情,死皮赖脸。”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孙顺林将“人情味儿浓”列为人文社掌握作者资源的一个有效手段。“我们靠的是长期的、不间断的人情交流。比如铁凝的《笨花》、池莉的《所以》等作品,出版前都是编辑跟作家联系了很多年,不断地寄书、沟通,有的甚至长达十年。” (陈中)

70万

是对安静时光的褒奖

余华新作《第七天》即将上市,仅凭一个书名,竟换来了70万的预订量。在这个每年都有大量积压库存图书被无情销毁的时代,70万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其实时隔七年再出新作也同样惊人,在这个盛产速食文化的年代。余华曾说:“我只相信时间,50年以后是否还有人在阅读《兄弟》,现在谁也不知道。”现在时间告诉他,七年之后,不仅《兄弟》依然有人在读,甚至只有一个名字的新书,也能受到超乎想象的热捧。

“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这样煽动人心的推介词,给《第七天》又添了几分奇异的色彩。曾经从余华残酷的文字中一路走来的读者,对于这样的新作,哪有不动心的道理?就连那些对《兄弟》有些失望的读者,也还会冲着《在细雨中呼喊》或是《活着》所带来的震撼与动容,再看一眼他的新作。

有人这样算了一笔账,如果《第七天》定价35元一本,版税为12%的话,首印版税就将达到294万元。多吗?其实以七年来计,余华年薪不过30多万,比之一般的作家不算少,但是跟动辄上千万的网络作家比,却还是显得寒酸许多。在日产万字的网络写手面前,七年才出一本书的余华实在太慢,慢到都有人怀疑他的读者是不是还有耐心等他。

余华曾说,写作与阅读是一个人安静下来才做的事,都是冷清的,但这样的状态却像海底激流,始终汹涌澎湃。所以他可以在盛名之下,花七年时间悄无声息地创作,不急不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邓兰天]

标签:作家 编辑 活着 凤凰网湖北站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