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活着》到《第七天》 改变的不是世界是我们的心


来源:楚天金报

人参与 评论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然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翻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然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翻开余华暌违七年推出的长篇小说《第七天》,这段开篇的文字如同一张巨大的网,慢慢地将故事铺展开来,将你我都网罗其中,毫无招架之力。这样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的开篇,让人联想到那部享誉世界的《百年孤独》的开篇“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第七天》共有七章,借助《旧约·创世纪》开篇的方式,从“第一天”到“第七天”,讲述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医疗、拆迁、买墓地、弃婴……《第七天》里,余华通过亡灵的游荡,串起了七个故事。

该书上市后,获得的评价是两极的,有读者说它是新闻杂烩,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的小说;也有读者说写得很好,在魔幻中将现实表现得淋漓尽致。客观来说,《第七天》的文字和技巧拙朴近乎简陋,但是,余华从来不是以文字或技巧见长的写作者,至少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主要作品中不是。

余华所做的,无非一件事——记录。他始终以局外人的视角,讲一件件无由的横祸,一桩桩无辜的死亡,用近乎冷酷的客观铺展开来,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没有多余的评述,没有引导性的探问或答案,各种感悟和反思,在事实的逼问下,从你我内心深处被挖掘出来。

在《第七天》里,他同样是在记录。记录那些在强拆中被掩埋于废墟之下的、那些在大火中失去名姓的、那些被当作医疗垃圾抛弃的婴孩、那些在地下默默生活又默默死去的鼠族……

若说真有不同,真有高低,那只是因为,相比较于余华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第七天》中约一半的内容是被众人视线聚焦的社会热点,这些“惨痛故事”,读者已经提前感受过了。而在福贵、许三观、宋凡平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铺天盖地的资讯,他们的悲剧在文学作品重现时,才得以显得触目惊心。

而在杨飞、伍超、鼠妹的信息爆炸时代,在每天接受各种荒谬事实的冲击中,我们从震惊变得习惯,从习惯进而麻木,甚至对摆在眼前活生生的事实,因它们失去的新鲜度而显得不耐烦——尽管事实从未曾改变,悲剧从未曾改变。

正如余华所说:“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潘高峰]

标签:第七天 改变的不是世界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