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杨叔子作诗祝贺丁汉入选 当年教其“要学会做人”


来源:长江商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杨叔子作诗祝贺丁汉入选丁汉读博期间,杨叔子给他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要学会做人” 通讯员黄民新摄 昨日,华科大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丁汉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也是华中科技大学第12位院士、机械

原标题:

杨叔子作诗祝贺丁汉入选

丁汉读博期间,杨叔子给他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要学会做人”

通讯员黄民新摄

昨日,华科大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丁汉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也是华中科技大学第12位院士、机械学院第6位院士。

深造之路:15岁上大学,攻读汽车制造专业

在许多人眼里,丁汉是时代的幸运儿。

1963 年,丁汉出生在安徽枞阳县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家庭,父亲每个月39.5元的工资是一家五口的全部经济来源,“人均不到8元钱,但父亲坚持让我们读书。”1978年,15岁的丁汉刚刚读完高一,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高考大军,并顺利进入原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学习汽车制造专业。

通过一步步深造,1986年,丁汉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了机械制造理论与技术研究之路。

1993年,30岁的丁汉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远赴德国进行客座研究。3年后,丁汉回国,看到的是国内外制造业的巨大差距,“我深感责任重大,刚回国那段时间,经常通宵加班。”

2003年,40岁的丁汉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大项目,42岁和48岁还曾两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导师赠言:立地顶天程未半,增光“缩影”卷新开

“‘资深’好伴善章裁,‘天命’刚知大喜来。立地顶天程未半,增光‘缩影’卷新开。”昨日,得知爱徒丁汉当选为院士后,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第一时间为他送来祝贺。

丁汉介绍,他在华科攻读博士期间,遇到了两位恩师——杨叔子、熊有伦,均为中科院院士,如何做人,是杨叔子给丁汉上的第一堂课,“杨老师总说,做好研究,环境氛围很重要,做研究首先要学会做人。”杨老师给了丁汉细致入微的关怀,而熊老师则在丁汉求学的道路上扮演着严师的角色。

在丁汉博士生学习阶段, 熊老师给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经常在周末的清晨来到丁汉宿舍,和他一起讨论问题。师徒二人就在论文草稿上一行一行地推敲、修改,在打字机前一字一字地敲打。

桃李满园:已培养博士生近30名

受恩师影响,丁汉也将这种科研方式和态度传给自己的学生。

今年30岁的朱大虎刚到武汉理工大学任教,2011年底,他从上海东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到华中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为丁汉教授。

“在学校理论学得多,但实践少,刚到丁教授的团队,一下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做。”这时,丁汉刚好与无锡一家公司合作,他找到朱大虎,希望他去公司待一段时间,感受一下实际加工,看能否寻找到一些新的想法。

朱大虎在公司呆了一个月,现场调研,与工人交流,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他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且把这种科研工作方式与态度教给了我们”。

丁汉还经常让从事同一个方向的博士生同博士后多交流,尽管工作忙,但学生的交流,他一次也没有缺席。截至目前,丁汉已培养博士生近30名,其中两人成为德国洪堡学者,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2人在高校任教。

个人性情:专心、实在、静得下来

发明智能捞油机,让枯井出新油的陈学东教授和丁汉教授是同事。昨日,陈学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丁汉教授专心、实在、静得下来,对待科研执着、严谨。他是一位非常朴实的科技工作者。”

陈教授说,两人同在机械学院工作,虽科研项目不同,但彼此互相支持、帮助。

中科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

1963 年8月出生,1982年本科毕业于长安大学,1985年获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89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洪堡学者,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两届973首席和一项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曼]

标签:杨叔子 要学会做人 丁汉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