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旅美画家生存现状:来自上海 迷失在纽约


来源:长江网-长江日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我们来自上海,迷失在纽约”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旅美画家群74岁的钱培琛“意外成名”,使上个世纪80年代留学美国的那批中国艺术家的生涯再度受到注目。 陈丹青在2006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回忆道:

原标题:“我们来自上海,迷失在纽约”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旅美画家群

74岁的钱培琛“意外成名”,使上个世纪80年代留学美国的那批中国艺术家的生涯再度受到注目。

陈丹青在2006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回忆道:“我与培琛君都来自上海,而迷失在纽约。”

陈逸飞、陈丹青、夏葆元、孔柏基……选择前往美国,曾是上世纪80年代整整十年里中国艺术家的集体行为。人人都想跻身于主流画坛,圆梦者却寥寥无几。他们的经历既有个人化的轨迹,也同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从此被美国和美国的艺术淹没”

1982年,陈丹青怀揣38美元,来到了纽约。他住在42街的一个画室,和另外一个外国画家共用,周围全是红灯区,他却能潜心画自己的静物。这让钱培琛惊叹,“在美国,不找出路,怎么过日子?”

钱培琛曾回忆与陈丹青两个人一起买两包速泡面,冒着雪,跑到亲戚家里用水烧一烧,就在中国城里,吃得大汗淋漓。“后来陈丹青经济状况转好,去中国城里的面馆吃饭,哪怕吃的是一碗只有5美金的面,也要在台面上‘啪’地放下五块钱的小费,以示大方。”

即使生活艰苦,初到纽约,陈丹青仍难掩兴奋,“1982年,我到纽约去了。从此被美国和美国的艺术淹没”。

他这样描述纽约多于牛毛的艺术馆给自己的震撼:当我们终于目睹梦中奢念的印象派原件,同时目击整个西方美术史的浩瀚经典,而变幻无穷的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更使眼界豁然大开而无所适从——我在《西藏组画》中追求的蕴籍,一到纽约便即烟消云散……

画家命运两极化

陈丹青、钱培琛、严培明等人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一批出国的艺术家;接着是蔡国强、谷文达、朱金石等,他们于80年代中晚期出国;而黄永玉、徐冰、吴山专等人则选择在80年代末期离开。

策展人王南溟曾分析,由于当时信息闭塞,这些最早出国留学的艺术家既不了解美国的艺术发展水平,也不了解那里艺术界的运作方式。“他们所了解的还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印象派艺术风格,比较熟悉的就是莫奈、毕加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艺术发展他们一无所知,去了美国肯定是不被认可的”。

这些留洋画家的命运两极化。“一头是指有名气的画家,他们在国外经过一番拼搏,得到了国外收藏界的认同,作品打入了主流社会,例如大家熟悉的陈逸飞、丁绍光、陈丹青等;另一头则是指没有名气的画师,他们干脆很务实,专门画一些不太复杂、实用性强的装饰画。”

曾与钱培琛同时参与“12人画展”的画家沈天万称:“从美国回来的那些画家,都不愿意谈论自己在美国的生活,若在彼岸过得得意,也就成了赵无极、朱德群。不如意,才寻思着要回来,回来后谁都闭口不谈不如意。中国人自己的艺术,还是没有办法在西方立足。”

“中国艺术家到了美国,有点原形毕露的感觉。”曾与陈丹青等人在美国同学的设计理论家王受之说,突然到了美国这种竞争激烈而公开的地方,本质就全部显露无遗了。“好人特别好,能人特别能,坏人特别坏。”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晗]

标签:画家 旅美画家 纽约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