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去世 曾发掘钱钟书张爱玲文学价值


来源:凤凰网文化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去世 曾发掘钱钟书张爱玲文学史地位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于2013年12月29日(北美时间)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92岁。夏志清好友、著名学者陈子善亦在微博中透露,已经从纽

原标题: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去世 曾发掘钱钟书张爱玲文学史地位

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于2013年12月29日(北美时间)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92岁。夏志清好友、著名学者陈子善亦在微博中透露,已经从纽约、台北和其他渠道证实,夏志清先生29日下午在纽约逝世。

夏志清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作者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使此书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中国现代小说史》也是内地80年代“重写文学史”运动的最重要的动力,

《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张爱玲、沈从文和钱钟书等人极力推崇。尤其张爱玲一直被认为是通俗小说家,在批评家眼里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说史中给予张爱玲的篇幅比鲁迅的还要多上一倍,夏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而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对这三个人的评价,在上世纪60年代,是石破天惊的,对当时的港台文学界乃至之后的内地文学界都震动很大。

夏志清与张爱玲:不得多得的真正知音

夏志清先生则是张爱玲不可多得的真正知音,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既体现在夏志清对张爱玲的文学评述上,体现在他对张氏著作的出版关切上,也体现在他对张爱玲去美之后的工作安排、生活关照以及很多方面的鼓励和友情上。

夏志清对张爱玲文学地位最重要的断语有三: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这些断语下于1957年、1961年。振聋发聩的见解,改变了张爱玲作品的命运,改变了现代文学史的作家构成,改变了文学史研究的方向。

二人通信始于1961年3月张氏收到夏志清寄给的英文初版《中国现代小说史》。2013年,夏志清著《张爱玲给我的信件》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本书内容最早在1997年4月号的《联合文学》刊出,陆续刊载至2002年7月号,共刊出103封张爱玲的信件、卡片。这些信件数量仅次于张爱玲致宋淇夫妇的信札,在这些信里,张爱玲谈创作、谈翻译、谈出版、谈读书、谈生活、谈友情,时间跨度非常大,涉及面非常广。张爱玲研究学者陈子善认为,“张爱玲致夏志清先生这批信札的整理、注释和出版,为充实‘张学’研究文献保障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夏志清评钱钟书:《围城》是中国最有趣的小说

夏志清毕生研究中国现代小说,文化昆仑钱钟书是他的研究对象之一。钱氏是学者,他的小说本为世人所疏漠。夏志清品评他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经他这么一评,众人刮目,再度审视,果真精彩绝伦,获得认同;加之改编成电视剧一播,钱钟书变得家喻户晓。

正因夏志清对钱钟书的关注,方才闹出一则笑话,让健在的钱钟书看到了挚友夏志清撰写的悼文——1975年,友人误传钱钟书过世的消息,夏志清悲哀难抑,写了篇《追悼钱钟书先生》,交台北《中国时报》发表。两人都是大名人,此事以讹传讹如迅雷。风从西方来,直刮得钱家声震屋瓦,“悼”得家人坐立难安。 若干年后,钱钟书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只好双手揖拱谢罪。亦正因夏志清把钱钟书奉为至尊,当钱真的离世时,他的“悼文”不再追怀友人的懿德风范,而聚焦《钱氏未完稿〈百合心〉遗落何方?》。他不信钱钟书所言在1949年迁居时将稿子扔掉了。

其实,钱、夏之间没有什么私交,毕生只面晤三次。一是1943年秋在上海夏志清的老友宋淇先生家,那时夏刚由沪江大学毕业不久,钱此时亦尚伏草莽;二是1979年钱访“哥大”;三是1983年夏的寻根之旅。他们的互敬,纯是“义气相投,文气相通,同气相逑”。

夏志清还对“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评点沈的《静》时他说,“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再没有别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内,写出一篇如此有象征意味如此感情丰富的小说来。”

夏氏文学研究: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中西合璧

夏志清是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和权威。《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本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拓荒巨著,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后,立即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热门书,也是欧美不少大学的教科书。由于当时正处于西方与中国大陆的冷战时代,资料取得有限,无法作到全面性的观照,因此历史感略嫌不足,但是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领域里,却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并且从中发掘了钱钟书与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他对这三个人的评价,在上世纪60年代,是石破天惊的。夏甚至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而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作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宽广深邃的批评视野,探讨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发展路向,尤其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

夏也相当欣赏白先勇的作品,在《白先勇论》一文中认为:“《台北人》甚至可以说是部民国史,因为《梁父吟》中的主角在辛亥革命时就有一度显赫的历史。”他推崇白先勇兼采中国传统与西方小说技巧的优点,作为小说家,他具备悲天悯人的胸怀,艺术成就是无庸置疑的。

夏氏是西洋文学专家,但以中国文学扬名,从其《中国现代小说史》撰述的用功精神,“濯去旧见,以来新意”,融合中西的治学方法,并且挖掘许多现代极有潜力的作家,对于当代作家如余光中、陈世骧、卢飞白、於梨华、陈若曦等人都有极独到且公正的见解。除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英文著作外,另有英文专书《中国古典小说》(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以及《爱情、社会、小说》、《文学的前途》、《人的文学》、《新文学的传统》、《夏志清文学评论集》、《鸡窗集》、《印象的组合》等文学评论集。

夏志清著述甚丰,英文著作还有《中国古典小说》、《夏志清论中国文学》,中文著作有论文集《爱情·社会·小说》、《文学的前途》、《人的文学》、《新文学的传统》、《夏志清文学评论集》、《夏志清序跋》和散文集《鸡窗集》等。

夏志清生平:从耶鲁博士到哥大教授

夏志清,江苏吴县人,生于上海浦东,中国文学评论家。1947年赴美,1951年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6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任中文教授,1991年退休。1961年,夏志清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使他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夏济安是其亲兄,遗作有《夏济安日记》。夫人为王洞,居住在纽约曼哈顿西113街。

夏之父为银行职员,夏于1942年自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时,已大量阅读了中国文学名著。1946年9月随长兄夏济安至北京大学担任助教,醉心于西欧古典文学,因研究威廉·布莱克档案(William Blake Archive)论文脱颖而出,取得留美奖学金至耶鲁大学攻读英文硕士、博士。

在纽约州立学院任教时,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又称洛氏基金会)赞助,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也奠定他学者评论家的地位。1961年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席。2006年7 月,当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是该院成立以来当选时最高龄的院士,夏志清表示“好像在作新娘子”。

众议夏志清:不特名世亦必传世

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论,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中国社会科学院钱钟书

夏志清的书至今已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它真正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为美国作同类研究的后学扫除障碍。我们全都受益于夏志清。——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李欧梵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晗]

标签:夏志清 文学评论家 张爱玲 钱钟书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