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长江中游城市剑指第四极 抱团争取国家级


来源:北青网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长江中游城市群剑指第四极 抱团争取国家级 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之后,哪个区域将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增长极? 目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对于将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升级为国

原标题:长江中游城市群剑指第四极 抱团争取国家级

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之后,哪个区域将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增长极?

目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对于将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升级为国家级城市群,并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显得胸有成竹。

激烈争夺

对于现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来说,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仍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4月17日,总投资70亿元、以生产中高端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为核心的TCL家电(合肥)产业园项目,在合肥举行奠基仪式。该产业园用地2000亩,将在5年内分三期建设年产能800万台冰箱洗衣机制造生产线和研发、销售及结算中心,全部建成后预计产值可达200亿元以上。

这个项目最终落地合肥,经过了一番抉择。一直以来,湖北省希望TCL将此项目落户武汉,企业在武汉、合肥两个家电之城比较良久后,最终落地合肥,是看重其距离长三角更近的物流成本优势,以及周围丰富的产业配套集聚能力。

“合肥是目前全国家电的一个重要中心,它也是我们目前所看好的城市。”生产空调制冷机的广州市华安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丘育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未来会寻找机会到安徽去投资。

面对异军突起的合肥,中部的老大哥武汉颇为不甘。实际上,在2011年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TCL拟建立研产销一体化的TCL冰洗武汉基地。因此,此次TCL项目落子合肥,外界一度传出该企业负责人要在合肥项目动工后专程去武汉向湖北高层“负荆请罪”。

发生激烈竞争的,不光是白电领域。在汽车领域,四个城市都将汽车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武汉有东风,长沙有广汽菲亚特,合肥有江淮,南昌有江铃,四城之间在汽车业方面肯定是竞争大于合作。

根据2011年四省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的省际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可以看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大致的产业结构分工情况:湖北省与江西省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64,湖北与湖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77,江西与湖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85。可见,三省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趋同性,特别是江西、湖南两省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

在城市整体地位方面,目前中部几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尤其是在武汉和长沙之间,近年来随着长沙装备制造业的兴起,长沙的GDP从2006年的全国省会城市第28位上升到目前的第18位。与武汉相比,长沙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GDP只占武汉的一半,到现在占到武汉的五分之四。

不过,在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看来,这样的竞争十分正常。他告诉记者,在中国每个大型的招商引资会上,都会经历十分激烈的PK, 一方面企业可以从中挑选对自己最优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政府优化自身的投资环境,“比如长沙与武汉之间的较劲,会促进武汉不断进步”。

湖北省政府参事、湖北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认为,产业结构趋同是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础。而趋同中的差异是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协作的基础,是区域间以产业链为纽带形成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因此,应通过“异质同构”来推动相关城市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和层次有序的产业链条。

由竞争到合作

但在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如果只有激烈的竞争,而没有紧密的协作,那么区域的很多优势将无法充分发挥。中部几个省份之间也逐渐认识到,只有抱团发展,未来才有可能跑得更快更好。

2012年2月,湘鄂赣三省在武汉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搭建中部城市群发展新平台,“中三角”合作开始由学者讨论层面上升到地方政府层面。

其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开始上升到更高层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寄予厚望。在去年12月于江西九江召开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 李克强就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作了一个风趣的比喻:围棋不仅讲究占“金角银边”,也注重在中间谋势布局,要做足“中”字这篇大文章。自此,安徽也加入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今年2月,四省省会城市掌门人聚首武汉,并签署《武汉共识》。

“过去竞争比较多,现在越来越讲一种合作,而且我们也找到了这么一个平台。所以现在大家对这一块都比较看好。”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说。

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大关键,在于四大城市群实现产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以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问题,同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与沿海三大城市群相比,力争“第四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仍存在不少明显的短板。

吴传清分析,目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仍是在学界倡导、政府推动的层面,而远不是市场主导型的,“目前还处于政府概念造势阶段,市场的主体是产业,产业的微观主体是企业,他们内部怎么样实现一体化合作,才是关注的重点。”

“从城市群的生命周期来看,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还处于萌芽阶段。”吴传清说,要经过5到10年的时间,长江中游城市群才有可能初具规模,要经过10年到20年的时间,才可能比较成熟,“在初级萌芽阶段,除了政府层面之外,一定要发挥市场主体如企业的作用。”

抱团争取国家级试点

在吴传清看来,一个城市群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争做‘第四极’,但都是人口、面积和高校一加总,就好像可以在国内排在第四位了,但你能否像长三角、珠三角一样形成很独特的东西、形成一体化的合作关系呢?”

陈俊卿说,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个大主体,而没有一个中心,“把它链接起来可能要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必须发挥团队精神,就是要有良好的合作机制。这个问题克强总理也谈到了,他的意思是要用制度,他不太同意搞那种乌托邦式的或者是搞那种嘉年华式的,搞得很热闹,最后没有人落实,他说要建立一套很好的制度。”

柳华说,和沿海相比,长江中游存在着几个短板,包括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企业活力不够、自身财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等问题。而要补足短板,就需要四个城市“抱团”,一起创造更多优势。柳华说,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长江中游城市群打的主题就是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一定会搞试点示范区,现在四个城市正在积极抱团争取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试点区域。

吴传清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真正“破题”,需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包括顶层方面的设计、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地方产业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其中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顶层设计最核心的就是规划+政策,“应该由中央层面、国家发改委主导规划制定,对城市群有相应的定位,通过规划形成共识的营造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引导相关资源进行相关配置。”

陈俊卿介绍,目前四个城市共同提出了一个提案,就是请求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在重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布局上给予中部城市群以政策,优先布局。

由湖北省联合湖南和江西所作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产业协作调查报告》显示,四省最易展开合作的三个领域依次是旅游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业种植及深加工业。政府可以此三种产业协作为突破口,率先在这三种产业之间展开合作,探索优化产业合作的发展模式,为开展更广阔的合作铺平道路。

其中旅游业有望率先破题,“你看最近我们在旅游这个方面,武汉牵头有动作了,以后叫做‘一卡通’,就是一卡走遍四个区域,这就方便游客了,可以吸引游客,提高旅游发展的速度,起到很实在的作用。”陈俊卿说。

吴传清预计,长江中游城市群从研究到规划的编制,再到最后发布实施,至少要经过3年时间,“就像男女相亲也要吃饭、看电影约会看感觉如何,慢慢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扯证,结婚之后还需要经营。城市群的发展也一样,所以现在竞争大于合作的现象也是正常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舒鸿吉]

标签:长江中游 国家 指第四极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