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武汉·印象》访谈录——方方


来源: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采访者:周益民(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美术理论家)以下简称“周” 被采访者:方方(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周:方方您好!记得是去年的今天,您曾在武汉图书馆

采访者:周益民(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美术理论家)以下简称“周”

 

被采访者:方方(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周:方方您好!记得是去年的今天,您曾在武汉图书馆“名家论坛”作过题为“文学中的武汉印象”的讲座,给大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时隔一年,不知您对“文学中的武汉印象”有没有新的体会?

方方:对那个讲座我也记得很清楚。讲题是武汉图书馆出的,而当我回头检索自己的小说时,发现我的人物几乎全都活动在武汉这座城市。说到底,还是因为我熟悉这里的氛围,所以,让我的人物在武汉的街上穿行,在武汉的里巷居住,在武汉的江湖边晃荡,于我都有一种格外的熟悉和亲切。写起来也很自如。老早我就跟人说过,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热爱,不是它有多么好,而是源于我对它的熟悉。我在这是生长和生活多年,它就跟亲人一样。我的生活习惯已与它磨合得相当默契和舒服。让我到别处去,或许开头几天还可以,时日一长,就会觉得少了一份自在。为此,我对它便有着比别处更多的热爱之情。这样的体会,老早就在,现在仍在,它不像树木,每年要生长。它成了一份固有的感情。我倒是希望更多生活在武汉的作家多多写武汉,多写生活在武汉这个背景下的人及事,真正写出这座城市的精髓。

周:您能否就“艺术或美术中的武汉印象”也谈点自己的感想?

方方:前不久,我在德国的德累斯顿的美术馆里,看到有艺术家画的古老的几百年前的德累斯顿城市景观系列作品。德累斯顿是一座在二战中几乎被炸翻了的城市。重建之后,新的建设尽管想要保持以往的模式,但仍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以前的那些作品里呈现的城市和现在的场景相比较,很有意思。空间未变,而时间流逝了。那种时代变迁痕迹和历史沧桑浸染,蓦然就能唤醒你内心的万千感受。让你的思绪从萎靡中升级,你会感慨会长叹会想象,甚至进入一种形而上的思考,这种思考会是一种动情的思考。在武汉,似乎以前很少看到这样系列地描绘武汉这座城市的作品。有些零星之作,也颇有影响。最深刻的似是唐小禾老师所画的毛主席横渡长江以及一些长江大桥的作品。比较起来,倒是摄影家的类似作品很多。他们留下无数的老照片,令人回味。当然,这类题材,看上去也不是画家的强项,因为跟摄影家比,它的真实度会永远不敌。但画家的东西更主观、更个人化,更带着自己的个性色彩和情感因子,应该比摄影家有特色,有意味,有看头。

周:您曾在一次讲座中说“文化在建筑中成为记忆”,指出一个城市的印象来源于建筑,而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则决定着这个城市的格调。还记得您最早接触美术(包括建筑)是什么时候吗?美术(包括建筑)在您的生活和创作历程中留下过深刻印象或重大影响吗?

方方:何止是记忆,这些老建筑也是见证一个城市发展的凭据。它上面浸满时间,而时间却是无法复制的东西。说起来仿佛很虚,唤起的却是最切近我们的情感。

在我的少年时代,学校几乎没有美育教育。而我家里,全家人都是学理工科的,因此,我真正接触美术作品,其实很晚。但我接触建筑却比较早,因我父亲是学这行的。他会带回许多与建筑相关的书。尤其是桥梁方面的。我小时候没事干,经常翻他的书。他给我买书,也会买这一类型的。所以,我对建筑是有一份长久的喜爱。上大学后,读的是中文系,而文学与绘画、摄影、戏剧、建筑等等,有着内在相通的气质。所以一但接触,立即就唤醒了我的喜爱之情。八十年代初,几乎听说哪里有美展就往哪里跑。很有激情。

至于美术作品对我的影响以及对其它人的影响,我想它也不太可能一夜之间改变你的什么。但它却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悄然改变和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和鉴赏水平。我经常跟艺术家来往,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对一些事物的判断,与常人不同。这种不同,经常让我有惊奇之感,惊奇过后,我也思索为什么。不知不觉间,被他们影响。

周:这次为纪念建国六十周年,由武汉市委宣传部主办,湖北高等学校美术与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承办的“武汉·印象”美术创作活动,汇集了省内十多位优秀画家,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展示了艺术家眼中的“武汉印象”。您能否就其作品谈谈自己的观感?

方方:虽然看了大多的作品,但因为是通过屏幕看的,难以看出艺术家的精妙所在。未能亲见原作,很难说得出什么。所以我其实是没有太多资格来评说。我只是觉得这样的创意很有意思,人们可以通过十几个画家的眼手以及内心,来看看他们是用怎样的目光和感觉体会武汉,以及武汉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来说,集中如此之多的艺术家和拿出如此之多的作品来展示它的魅力,也是一种幸运。只是,全部作品被限制在城市景观上,尽管个人风格丰富,主体内容却多少显得有点单调。

周:记得1987年,您的中篇小说《风景》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并因此成为中国“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而美术界则更早就以武汉为发源地之一,率先开始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新的创作方法的探求。您能否就这一现象谈谈文学与美术的关系?

方方: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湖北的美术界比现在活跃,而且思想也很前卫,记得我们有些作家在一起都会议论当时的《美术思潮》。那时候,鲁虹和钟键都在美协,我找他们要了不少美术思潮杂志,几乎每一期的美术思潮我都会细读。现在回想,说了些什么,也不记得了,印象中当时很受冲击。觉得画家们思路开阔,勇于标新立异,观念也非常先锋。与他们相比,当时的文学界显得保守得多。正因为此,我做《今日名流》杂志时,还专门请彭德先生开了一个美术先锋的专栏。向读者推介那些尤具创造性的画家。那时候,我也很愿意参加美术界的活动,跟许多画家的接触和友谊很多都是那时候建立起来的。可惜现在没有这样的氛围了。文学和美术表达形式虽不同,但内在气质却是相通的。对于画家,文学修养或许应该是基础。文学功底深厚的画家,出手的东西,想必会与众不同,会独树一帜。说得更坦白一点,作品的名字可能都会取得有水平一些。反过来也一样。

周: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您给武汉的美术创作现状提点建议和期望?

方方:这个我是外行,提不了。我只能说我是各位画家的观众。希望大家能画出好作品,让我们这些观众常有机会一饱眼福。(感谢武汉美术馆供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玮]

标签:武汉 印象 纪念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