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七夕接吻大赛:是谁在扭曲中国传统节日


来源:红网

人参与 评论

10日,中国传统情人节“七夕”到来之前,云南省昆明市在街头上举行了一场接吻大赛,六对参赛的情侣,经过47分钟的比拼,决出冠亚季军,坚持到最后的获胜情侣最终累瘫在红地毯上!另外,10日晚,河北省保定市裕

10日,中国传统情人节“七夕”到来之前,云南省昆明市在街头上举行了一场接吻大赛,六对参赛的情侣,经过47分钟的比拼,决出冠亚季军,坚持到最后的获胜情侣最终累瘫在红地毯上!另外,10日晚,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银座商城广场上演街头接吻大赛,100对情侣在高温酷暑下现场激吻,而最终的冠军情侣更是“缠绵”了近5个小时。

七夕节还未到来,这类接吻大赛的兴起似乎折射了另一种文化心理的期待。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七夕节在现如今的市场氛围中,却变质为一种恶俗的接吻表演,是不是在变相地满足某些人的窥私心理?不过在堂而皇之的利益驱使下,原本代表着爱情甜蜜的亲吻却沦落为怪异的展示,如此看来令人唏嘘不已。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传统文化本身的一些优秀特质已经丧失,的确,时代在发展变化,文化也在日新月异,随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传统文化本身并不一定能够适应现如今时代文化发展的需要,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却应该重视和保留,而不应该沦落为商业利益扭曲下的异物。中国传统节日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脉络的侧影。

一面高喊要保护传统文化,一面又在淡漠传统文化。这是现如今大众反应出来的价值取向。2005年11月27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国内舆论哗然,基本指向都是在批驳韩国侵权,另一方面就是宣扬保护传统文化。时过境迁,舆论淡漠,所谓的重视也就成了当时的一片喧嚣。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中,似乎在一次又一次的验证“好了伤疤忘了疼”,事实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也只有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才能清醒一会。而现如今,七夕接吻大赛又在变相地反映出某些群体的审美趣味,传统文化自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反而成为一种吸引眼球,谋取利益的恶俗表演。尊重不是哗众取宠,弘扬亦不是炒作。

回到接吻这一行为来看,其实从本质上与七夕是没有关系的。从当年《庐山恋》拍摄亲吻镜头,到如今,西方的很多行为方式开始融入到中国,从茶到可口可乐,从男女授受不亲到拥抱亲吻,这中间的确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落实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却又很容易出现一刀切的情况。亲吻本身是恋人之间的亲密举动,属于私人性的交流活动,而并非公众表演。七夕接吻活动换了一种名头就能够合理存在是值得深思的。公共场所与私人领域是要严格区分的,近年来经常出现对地铁,公交,大街上男女接吻或举止过密的报道,媒体的舆论导向是批评的,认为这样影响了公共文明秩序。同样的接吻,而且是有组织,有大量参与的接吻比赛,因为套上了“七夕”两个字,就好像穿上了“道德的袈裟”获得了某种合理性,堂而皇之地成为一种展示,观者满足了看的兴趣,被观者则沉醉于某种所谓的竞技排名,看与被看,鲁迅笔下的看客在现实中再次复活,沉浸在彼此娱乐的快感中。而有些媒体报道也兴趣盎然,似乎在宣扬我国民自由开放之风盛行,想来让人直冒冷汗。

就“七夕接吻大赛”一事生发开去,商业利益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也浮现出来。端午中秋这类节日通过商业包装,粽子和月饼可以成为昂贵的礼品,这些文化符号本身丧失了最初的功能,成为了另一种符号的象征—送礼文化的一部分。乞巧节被包装为中国版的情人节,在颠倒原本文化内涵的同时,将其引入到情人节的商业操作模式中,以便从中获利。与此同时,圣诞节,情人节等进入中国也逐渐“中国化”,在丧失一部分西方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成为商家捞金的良机。总体看来就是都显得那么不伦不类,最令人担忧的是,很多非正常的情况都被常态化地加以接受。这中间的确有刺激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就是所谓的利用文化产业拉动需求,但长此以往,不断篡改传统以迎合利益需要,经济发展的模式还能够一直保持鲜活动力吗?如果篡改就是创新,如果噱头就是影响力,那传统节日又该何去何从呢?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冯晶晶]

标签:接吻大赛 传统节日 七夕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