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恩施打造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启示:观念决定发展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人参与 评论

绿色恩施,三十而立。 30年,相较于人类数千年文明史,虽如电光石火般短暂,但依然大气磅礴,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从鄂西深山到优势区位,从传统耕种到机械作业,从通信靠“喊”到数字连通,从基本温饱到奔向

绿色恩施,三十而立。

30年,相较于人类数千年文明史,虽如电光石火般短暂,但依然大气磅礴,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从鄂西深山到优势区位,从传统耕种到机械作业,从通信靠“喊”到数字连通,从基本温饱到奔向小康……从州域经济的历史性调头到全国先进自治州建设,恩施州30年改革发展的铿锵步履,始终诠释着这样一个热门话题:观念决定发展,思路决定出路。

1983年,一位烫着红色卷发、穿着时髦的姑娘从外地回到巴东沿渡河老家探亲,新潮的打扮吓坏了村里人,吓倒了70多岁的老奶奶。大山的阻隔,信息的闭塞,观念的落后,困扰着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对新生活的向往。在过去相当长的岁月里,恩施市胜利街这个全州最大、最火爆的服装市场,引领着全州服饰走向,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改革发展的加快,更多高端、分类市场的崛起,胜利街的地位开始动摇,并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服饰,已成为全州各地街头最亮丽的风景。

服饰的不断演进,折射的是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革,生产观念、消费观念、审美观念的深刻变化。而这些观念的转变,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纵观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可以说都基于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渴望,源于观念的根本转变。

生活的变迁,往往是从人们生产生活最基本的需要——通路开始的。

千百年来,恩施各族人民感叹山之险,路之艰。在大山雄浑的气势里,在世人仰视的目光里,怀着敬畏,怀着憧憬,也怀着亘古的叹息。“要致富,先修路。”通路成为一代又一代恩施人的梦想和心中最强烈的期盼。

经济要发展,必须解决交通制约;经济要大发展,必须建设交通大动脉。“要改变地理上的区位劣势,必须要有精神上的区位优势!”这是建州30年来历届州委、州政府执著的发展思维和执政理念。

在咸丰,土地坪村党支部书记郑友福身患癌症带领村民修路,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大山。当路修通后,其父在坟前告慰儿子时说:儿呀,路修好哒,村里烤烟赚了30多万元呢。

1985年,全州群众自筹资金300多万元,投入民工8.7万多人,在77条总长836公里的区乡公路和88座大桥工地上摆开战场,掀起修路修桥的热潮。仅一个多月时间,建成四级标准公路74公里。

恩施铁路,百年梦想,十年争取,七年建成。黔张常铁路,穿越恩施,建设正酣。

一条条铁路大动脉,似蛟龙凌空。宜万、渝利、黔张常、安恩张、恩黔遵、郑万等已建、在建及规划的铁路全部建成后,将在恩施州境内形成一个“大”字形铁路骨架。届时,走铁路北到西安、南至长沙、东往武汉、西抵重庆,均在3小时左右。

车行恩施,只见一座座桥墩拔地而起,连绵不断伸向远方。这是正在修建的银川到北海高速的恩施段,三年内可建成,将成为继沪渝高速后,恩施州的又一条大通道。

银北高速恩施段、恩黔高速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再过几年,恩施将建成“三横一纵两支”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

不远的将来,恩施州将成为武陵山区横贯东西南北的综合交通枢纽。

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建成通车,打通了恩施发展的梗阻。铁路、高速、航空,已成为恩施州对外开放、融入中国现代经济的大通道。这是恩施发展区位变化的历史性标志。

历史走到今天,大山不再遥远。走进全国大市场,走进全国财富大网络,新区位托起新恩施。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从此步入快速大通道,绿色繁荣梦正伴着火车的轰鸣声渐行渐近。

上世纪80年代,利川市长坪乡人民公社太平大队八生产队队员赵万秀因养猪成了有名的“万元户”。后来,他家的母猪被毒死,塘里的鱼被毒死数百条。由于怕“上纲上线”,受到政治牵连,没人愿理会,没人敢去处理,成了“无头悬案”。

落后的观念成为束缚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因素。

在交通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怎么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必须认真回答、直面应对的问题。

伴随我国改革大潮的涌动,体制的不断改革,恩施州社会生产力也不断得到解放。其中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改革的最大亮点。

进入新世纪,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民生方针,提出了“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的更高要求。把“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执政理念,为把“无过便是功”转变为“无功便是过”提出了时代要求。

上世纪90年代,人们接受了“小商品经济”。而后我国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改制,工人下岗分流,工厂实行股份制。

立足州情,顺应改革大势,州委、州政府确立了“以出售为首选方式,以触动企业产权和职工身份为核心,以民营化为基本取向”的国企改革基本思路。一场“万人身份大转变”的国企改革全面推进。

民营企业家抢抓机遇,勇于创造,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

这场浩大的改革,对催生恩施人的创业观念和创新意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不图所有,但求所在”、“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改进领导方法,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如今,民营经济成为了州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经济稳中求进中担当着主力军作用,在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加工、生态文化旅游等行业发挥着主导作用。

1984年4月5日至1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先后视察了当时鄂西州的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建始、巴东等县市,并作了重要讲话。

其要点是:要把鄂西建设成为一个最先进的自治州;山区要抓好林业、抓好畜牧业,抓好多种经营;山区的工业发展要打破老框框,依靠千家万户搞家庭式的工业;山区的基本建设,一要抓水电,二要抓交通;要疏理流通渠道,常年放开,彻底放开……

确立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如何建设全国最先进自治州?充分分析和认识州情,根据各个时期我州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和水平,历届州委、州政府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辛探索和生动实践。从发展乡镇工业到搞活流通,从山地大开发到耕地结构大调整,从念山水经到打民族牌,从工业兴州到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到热爱恩施、发展恩施、维护恩施……

30年来,恩施州充分利用绿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是近年来,全州牢固树立结构调整出速度、出效益、促发展的思想,面向市场,依托资源,依靠科技,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产业,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恩施州用生动的实践证明,一定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强化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的硬约束,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成果时,也能享受自然环境的美丽。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从强调发展,到“又快又好”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发展,不是简单的字序调整,而是发展观的转变、政绩观的转变。

观念左右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导致结果。要改变结果,就要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要改变思想,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

2011年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从统筹全省跨越式发展战略高度,在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率先启动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恩施全州8县市开始先行先试的征程。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616”帮扶工程、武陵山试验区、国家综合扶贫改革试点等多重政策机遇助推下,2012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34∶40。

“将经济繁荣与保护生态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依旧。”恩施州响亮提出,要力争通过5年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特色农产品基地、华中地区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矿产工业基地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基本建成全国先进自治州,成为湘、鄂、渝、黔武陵山区排头兵。

昔日“老少边穷”的恩施,正昂首阔步走向现代化。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冯晶晶]

标签:恩施 观念 全国先进自治州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