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七夕过度娱乐弱化传承


来源:云南日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七夕是否多“情”少“义” 话题 七夕来了,网络上“衣服、鲜花、吃饭、电影、娱乐……过个节得花1500元”的声音,让人感慨过节变成“过劫”。而8月10日昆明街头接吻大赛累瘫情侣的新闻,则让多家媒

 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

谢建东

节日的主体终究是大众,他们创造了节日,并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

“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间有着穿针乞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拜织女、吃巧果等节日习俗,只是比照当下的过节方式,几乎等同于西方的情人节,被年轻人简化成一束玫瑰花和一场浪漫的电影之约。于是许多人担心起来,认为将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简化、甚至异化,热衷于按照西方的形式过洋节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而且有可能导致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

只是节日本来就是常变常新的。传统其实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今天出现的新文化现象,明天就可能被继承。周代占卜盛行,中秋佳节遂有祭拜月神的习俗;唐代浪漫之风频吹,中秋时兴赏月;宋明以市民文化勃兴,中秋节风俗愈发丰富多彩。“七夕”向“情人节”靠拢,引来了一些微词,若每年如此,谁也保不准若干年后成为一种习俗。

节日终究是服务于生活的,节日的氛围本来就应该是轻松快乐的,而我们却总是赋予节日太多的文化负荷,以为每过一个节必须完成一些特定的仪式,比如春节就一定要回家,端午节就一定要吃粽子,清明节就一定要扫墓等等,让本应惬意的节日变了味。如果每过一个节日都疲于奔命,节日过后长舒一口气:“哦,终于把节给过了。”那么,过节的意义何在?

莫要被节日绑架了,也莫要绑架了节日。没有听说哪一种文化是固定而一成不变的,允许交流、允许创新,允许有不同的玩法,又有何不可。近些年,国人对过洋节的兴趣日渐浓厚,情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火,因此有人感慨“洋节”盛行。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不也过得好好的吗?

说到底,节日的主体终究是大众,他们创造了节日,并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将传统节日还给大众,不要过于纠结它的文化与教育意义,让大家的节日过得轻松惬意,过得更加“自我”,或许才是传统传承不绝的“秘方”。

过度娱乐弱化传承

朱婧

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热情,传统节日将难获文化满足与充实感

七夕节热闹了商家,累坏了情侣。纵观近年出现“狂欢”的节日气氛,热闹的何止七夕,还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以及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等从西方舶来的节日。节日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大概因为它能带给人欢乐,让人得以从繁重的工作中抽离,转换一种心情与心态。

不过节日带来的一些过度商业化、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也提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节日是否就只有狂欢和娱乐?在泛商业化的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泛爱情化的情人节、七夕节,泛娱乐化的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中,节日的由来、传说、风俗、意义无人关心,节日的文化意义被购物和娱乐消解,文化传承功能不断弱化。

狂欢娱乐带来的愉悦是短暂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年流传到现在,成为国家、民族或同宗教人群之间的一种文化认同,承载着同一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总和。如同春节之于中华民族“万象更新”的重要意义,五湖四海华人普天同庆,以一年一度极强的仪式感加强中华文化纽带的联系,传承勤劳、奋进、和谐、幸福的文化理念。清明节,我们追忆先人,慎终追远,思考人生与天地的意义。中秋节,我们关注家庭这个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核心,体会家人、亲友之于个人的精神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就提出,一个文化的原有传统要流传到现在,对现在有作用,需要有一个中介,就是人的生活实践。文化的载体是人,如果我们在心理和行动上没有特别关注节日传统的健康发展,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探求和保护热情,那么我们不仅觉得节味变淡,也较难从节日中获得一种文化带来的满足与充实。

不管是洋节还是中国节,节日都有其意义,也因这一意义而产生不同的“过”法。对于节日,我们既要充分享受放松的生活,也别轻易放弃节日给予我们的特别机会,从心理上和行动上参与到节日意义的传递中,接近不同文化、传承先人思想、丰富人生经历,让节日带给我们更多的幸福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朱道玲]

标签:七夕 娱乐化 传承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