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恩施市30年辉煌发展之路:激情恩施的精彩跨越


来源:中国硒都网

人参与 评论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从1983到2013,却让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到了而立之年。 30年是一条路。30年的征程上,恩施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美丽恩施”的发展之路。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从1983到2013,却让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到了而立之年。

30年是一条路。30年的征程上,恩施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美丽恩施”的发展之路。

30年是一本书。30年的书页上,章章节节,字字句句,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改革与发展,跨越与变迁。

30年是一部史诗。主题是发展,主角是人民。

30年的成就来之不易,30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在建州30周年来临之际,中国硒都网特开辟“辉煌三十年”专栏,共同打开建州30年来恩施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茶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恩施大峡谷景区索道。

戽口新农村。


市领导关注发展信心十足。

烟叶生产日趋机械化。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市作为中国最年轻自治州的首府,由此掀开了历史性新的一页。

三十年,庆典的欢呼声和礼炮声仿佛刚刚逝去,数十万土苗儿女在短短的时间内,却用燃烧的激情、跨越的雄姿,刷新着这片绿色的土地:全州发展的龙头、争当武陵山区第一、迈入全省第一方阵。从基数偏小到2011年率先全州实现“两个突破”:GDP突破100亿;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到2012年率先实现“三个突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工业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成功发行8亿元恩施城投债,实现资本市场融资零的突破。

解放思想,才能飞得更高

成为州府,喜悦洋溢在人们的心头。但压力也如期而至:作为州府就要走在全州前列。

“这份考卷不好做,但既然肩负起使命,就要想尽千方百计交出满意的答卷。”这是30年来,全市党员干部在内心深处形成的共识。

“解放思想、抓好党建,加快发展。”攻坚克难需要这样团结一致。

30年,这种一致从未改变。2012年初,新一届恩施市委、市政府认为要加快恩施市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更为远大的目标。该市提出,勇当武陵山试验区排头兵、市域经济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和6个主要经济指标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发展目标,勾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回眸2012年的发展之路,该市深知,要加快发展,没超常规的工作方法不行。“抓少数的关键”使恩施市各项工作得以超常规推进:

238名征地拆迁工作专班完成征地1.8万亩,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

突破性发展工业、招商引资奖励、旅游产业发展、优化环境四个含金量极高的十条意见,受到各界好评;

市级领导分担“六大重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确保重点项目快速推进;

……

要加快发展,没有一支过硬的队伍不行。“抓党建促发展”的形势日趋丰富:

“讲规矩、聚合力、促发展”教育、治庸问责,全市干群牢固树立起“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意识;

“环境优化年”活动、“四个一”服务制度、为企业服务现场办公制度和全程代理服务制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全市重点企业获授信101亿元,企业筹资难题得以有效破解;

……

伴随着一轮又一轮思想大解放、一次又一次能力大提升,全市党员干部积极思发展、谋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

环境优化,才能赶超跨越

历史的车轮转到2010年,这年高速、铁路相继通车,圆了恩施人民的百年梦想,恩施市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两路”的开通进一步打开了恩施市对外开放的大门。

“只有展示良好形象,才能引进优秀项目。”从一开始,恩施市便开始从硬软发展环境入手,着力打造投资聚集的洼地。

“筑巢引凤”,“凤”的多少,往往取决于“巢”的优劣。只有让软环境硬起来,才能真正形成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革故鼎新,一个个改善投资环境的新举措在恩施市陆续推出。

自1983年建州以来,恩施州拥有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扶贫开发、中部地区崛起等系列国家级优惠政策。为用好、用足、用活这些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恩施市相继出台了《关于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的十条意见(试行)》、《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十条规定(试行)》、《恩施市招商引资奖励十条意见(试行)》、《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关于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十条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该市进一步实施重点建设项目“四个一”负责制,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为全程代理服务,着力于打造“设施完备、服务一流”的投资平台,营造了能招商、能稳商、能发展的大格局。

2013年,恩施市抓住武陵山试验区和恩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机遇,进一步优化环境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打基础。

一系列改革的推行,让恩施市呈现出新气象:广大党员干部执行力增强,人民群众办事更便捷;体制机制问题进入打破瓶颈阶段,创新之举频出。

同时,恩施市还不断强化平安恩施建设,2009年,中央综治委命名恩施市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2012年度,在全省103个县(市、区)中,恩施市公众安全感排名第四位,并获中央综治委命名为继续保留“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荣誉称号。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平安祥和的环境。

一个个有形之“巢”与无形之“巢”,为重大项目落地恩施市提供了广阔空间,恩施市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认可。该市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储备项目,结合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交通建设五大工作重点,2007年至2013年共储备招商引资项目241个,涉及工业、旅游、农业、基础设施、商贸物流、社会发展等六个大类。2006至2013年5月,签约招商项目102个,签约金额295.93亿元,实现到位资金67.9亿元,直接利用外资实现到位1116.7万美元。

恩施市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仅要靠招商、靠投资,还需要全面培育和激活市场主体。由此,全市坚持以“培育创业主体、优化创业服务、改善创业环境”为重点,充分利用小额担保贷款,着力缓解融资难题,催生更多市场主体。2013年,全市将新增各类市场主体5000个,建设网上便民服务中心50家,培育限上企业30家。

恩施经济开发区按照一区六园的基本构想,加大园区规划、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工业园的基础配套建设。如今,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入园企业和新的工业落户项目不断增加,截止目前入园企业已达120余户,其中“入统”以上工业企业80余家。

抓住特色,才能发挥优势

2012年4月22日,美国冒险家迪恩·波特大峡谷极限挑战成功。通过全球直播,人们不仅沉浸于迪恩·波特无保护走软绳的惊险刺激之中,更多的是对恩施大峡谷景区心生向往。

恩施市于旅游,经历近20年的摸爬滚打,伴随着“两路”开通的步子,和着火车进山的汽笛声,终于石破天惊横空出世,以其惊艳的绿色之姿吸引着山外游客。2012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0多亿元。

尽管,与独具异禀的天然资源相比,这一切来得稍迟了些,但总算来了,而且步履十分矫健。

谋定而动,方能后来居上。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二十条意见正式出台,每年一般预算收入2‰用于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真金白银饱含市委政府发展旅游的决心;在政策的强力支撑下,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强化规划先行的“龙头”作用,恩施大峡谷旅游总规、梭步垭石林建设性详规、柳州城旅游发展规划、华中药用植物园详规及旅游服务业发展规划等相继出台,恩施市旅游走向科学发展的航道。

有人说,山区差距在山,潜力和优势也在山。恩施市同样如此。

作为资源富集的恩施市,素有“中国硒都”、“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等美称,还是省级园林城市、湖北省茶叶大县(市)、中国魔芋产业综合实力第一县(市)、森林覆盖率65%,生态优势人无我有。

发展中,恩施市充分抓住了这些优势。截止2012年底,全市已发展烟叶、茶叶、蔬菜、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120万亩,跻身湖北省三个“茶叶大县”之一,“恩施玉露”、“湖北思乐”、“大山鼎”、“清江源”成为湖北著名商标,120个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54家,烟叶年产值接近2亿元,茶叶产值突破7.5亿元,蔬菜产值接近6亿元,GDP的绿色含量不断提升,生态优势正在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

30年来的发展,恩施市深知:必须在绿色GDP上做文章。

作为绿色GDP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性工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1985年末,全市工业企业326家,其中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18万元,工业基础薄弱。2012年,全市工业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2.4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0.5亿元。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8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6.3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4.2亿元,产销率97.8%,实现税收11.7亿元,实现利润4.3亿元,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亿元。

30年,是数据不断刷新的30年:工业总产值由1018万元增加到105亿元,增长1030倍,年均增长26%,稳居全州第一,全省经济实力排位不断前移。

30年,是品牌不断铸就的30年:“恩施紫油厚朴”、“板桥党参”、“恩施玉露”、“恩施黑猪肉”、“恩施黄牛肉”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尚灵及图”“恩施玉露”、“湖北思乐”、“大山鼎”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芭蕉牌”玉露茶叶、“思乐牌”冷鲜肉、“思乐牌”火腿腊腌制品、“尚灵牌”硒虫草、“宜恒牌”山茶油获得“湖北名牌产品”称号。

“十二五”期间,该市将继续围绕富硒绿色食品、水电能源、矿产建材、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烟草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向工业园区聚集,重点发展和培育一批百亿元产业和十亿元企业,构筑现代产业集群,力争实现上市公司零的突破,力争到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3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以上。

情注民生,才能共创幸福

2011年,春节前夕,恩施市为900余户低收入家庭送上一份大礼:1月21日,恩施市在耿家坪举行“和谐家园小区”廉租房入住暨钥匙发放仪式,符合条件的900余户低收入家庭领到了钥匙。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该市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

“必须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改善民生上!”这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识。

2002年,一场旨在“少取多予”的农村税费改革成功启动实施。2005年,更是一个值得永远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这一年,彻底免征农业税,标志着农民告别了延续2600多年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税费“零负担”。

自2004年免教科书、2005年开始“两免一补”政策以来,财政投入资金30862万元,累计资助136万人次。2012年3月22日正式启动营养改善计划,全市199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53352名学生开始享受营养改善补助。2012年,全市教育支出67322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1%,比上年增长50%,成为整个财政支出中占比例最大的一项。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大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12年安排财政补助资金6582万元为8.4万人发放养了老金;发放低保资金10220万元;供养4013人五保对象;发放医疗救助金1088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对象8820人,资助参保参合63821人次326万元;落实就业补贴政策投入1585万元,就业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继2002年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后,恩施市于2006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8年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实现了全市医保领域的“无缝对接”,为解决职工、居民、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2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95%;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在90%以上,本级财政为新农合、居民医保配套资金1798万元、393万元。2012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达28589万元。

2010年恩施市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到2012年共实施了441个项目,投入财政奖补资金7879万元,项目区新修公路95千米,硬化路面100千米,改扩维修公路2339千米,修建村内水渠管道293千米,堰塘水窖34650立方米。

一项项惠民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了弱势群体保障全覆盖。人民群众用满意的笑容,勾画出恩施城乡协调、和谐发展的生动景象。

30年,恩施市从一个孩童成长到而立之年,正逢奔跑跨越之年,又逢武陵山试验区和湖北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设的难得机遇,恩施80多万土苗儿女正向着目标跨越前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冯晶晶]

标签:恩施 发展之路 30年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