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独角戏笑匠田克兢VS武汉:比正宗的武汉话更有影响力


来源:新周刊

人参与 评论

从1971年到2001年是30年。田克兢的这30年,只有四个字:业余演员。而田克兢三个字,也因此打着"独角戏"的旗号,成为真正代表武汉地方文化的形象。有人把田克兢的"独角戏"与何祚欢的湖北评书、张明智

从1971年到2001年是30年。田克兢的这30年,只有四个字:业余演员。而田克兢三个字,也因此打着"独角戏"的旗号,成为真正代表武汉地方文化的形象。有人把田克兢的"独角戏"与何祚欢的湖北评书、张明智的湖北大鼓尊为"武汉三鼎"。他的方言喜剧太厉害了,武汉市小品大奖赛的评委老师都劝他说,"田克兢啊,你莫参赛了撒,人家一听你的名字,都没的信心,不敢报名了。"

但田克兢的清醒在于,他从不准备要冲出武汉。他知道他的受众在武汉,也或许偶有更广泛的地域。但方言文化终究只是方言文化。假使因为普通话的普及、外来文化的浸染,而导致文化全球化标准化,方言文化逐渐势弱,直至消亡,一如京剧,由一种标榜的大众文化变成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他,田克兢,依然自得。因为他坚信,这些好东西都绝不会消失,假使它们有一天会像冰一样凝结,然而终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但悲哀的是,之于这些让田克兢骄傲的他的独角戏,很多时候,需要依靠电视来推广。于是田克兢在无所羁绊无门无派的自由创作中,学会了妥协。他与人创办了田雨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还投资经营希木大酒店。2001年,田克兢被武汉市说唱团"收编",摘掉业余帽子,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冠冕堂皇。

更冠冕堂皇的是,有媒体开始将田克兢称作"湖北的赵本山"。田克兢说,我不喜欢。田克兢就是田克兢,田克兢不是赵本山。但是,不能怀疑的是,他的这种方言独角戏有他"尴尬"的一面,虽然很受欢迎,虽然喜闻乐见,虽然贴近生活,但是若硬要靠上什么"主题",就会显得牵强。早期的赵本山,正是这样。

田克兢将武汉方言的天然喜剧效果挥洒得淋漓尽致。然而,他不得不接受的质疑是,他说的并不是"武汉话", 准确说,是被那些所谓"正宗"的武汉人斥为"乡里话"的黄陂话。但并不妨碍这因此成为田克兢的招牌。又有可爱的语言学教授著文替田克兢辩白,说,所谓田克兢普通话,是一种带有武汉方言、地域性的普通话,其影响力已甚过正宗的武汉话,因为它源自最纯粹的武汉老百姓生活。当然,你同样可以质疑这个辩白的真实。   

当然,如果非要给田克兢的这种"城市笑匠"的喜剧角色总结一个概念,田克兢自己说,叫我"岔巴子"吧。"岔巴子"是武汉的方言,就是说碰到随么样的事都要去"岔"几句。不要以为"岔巴子"是贬义的,它恰恰能反映武汉人的性格:热情、豪爽、率真、话无遮拦。田克兢这样形容自己时,一定是怀着一种骄傲的情绪的,是那种被认可的骄傲。我想。

当然,这些远远还不够。田克兢还有自己的想法。或许还可以更立体点,把武汉汉派电视剧搬上荧幕,是真正的汉派电视剧。田克兢想做第一人。   田克兢简介:男,45岁,武汉说唱团国家一级演员。1994年,独角戏《吃不了兜着走》获首届"曲艺小品大奖赛"金奖,从此一炮走红。他是每年中南六省及湖北省春节晚会的常客;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以及《周末喜相逢》的座上客;武汉市各种小品大赛几乎囊括全部一等奖……代表作:《吃不了兜着走》、 《阖家转移》、《整容》、《小店夜话》、《棋迷》、《我的遭遇》《中奖》、《鹊桥热线》《麻厂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玮]

标签:田克兢 武汉 独角戏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