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润里:上世纪初房地产开发中的标准里份
汉润里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原英租界扩展区湖北街)中段东南侧,南京路(原伟雄路)下首,北通文华里,南临宝润里和崇正里。始建于1917年,1919年竣工,此时正值民国建立之初汉口经济复苏时期。 “汉润
汉润里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原英租界扩展区湖北街)中段东南侧,南京路(原伟雄路)下首,北通文华里,南临宝润里和崇正里。始建于1917年,1919年竣工,此时正值民国建立之初汉口经济复苏时期。
“汉润里”名中“润”字为“润泽乡里”之意,1967年曾更名为“兴国里”,1972年重新定名为“汉润里”。
汉润里中邻里关系非常密切,公共空间就像一个个小家的延伸,大家长年在那里互帮互助,娱乐休闲,形成了融洽不可分的大家庭。
汉润里的房子多是砖木结构,一般为两层连体楼,二楼单元之间往往是一个小晒台,用作晾晒衣物或种植花草。红砖清水墙的淡雅洋气,配上木头的呼吸质感——房子的楼梯和室内地板门窗等设置都是木质的——让住在里份里的居民似乎“身处世外”。
没有了巷子的随心所欲,每户各自为政,经过统一设计的里份住宅具备一系列便于邻里交往的天井,再加上里面的生活设施,如自来水等多为公用,使得汉润里邻里关系非常密切,那块公共空间就像一个个小家的延伸,大家长年在那里互帮互助,娱乐休闲,形成了融洽不可分的大家庭。
西方学者眼中武汉“五方杂处”的风貌就此形成于里份——“杂处”并不单体现在建筑上,也体现在里份里不同人的和谐相处上。而同时,经典的“汉味”也把里份作为其滋生、成长并最终保留的地方。
这种布局方式延续了汉口汉正街“临街两侧,对门而居”的街屋布局方式。通过次巷与支巷的划分,将主要生活行为与其他辅助性的行为实现有效地分离、互不干扰;道路等级的划分和支巷的设置,也节省了道路交通的占地面积。
正是在这繁华的中心城区,很多人在此购房经商,汉润里汇集了汉口近代的钱庄、医寓、商号、大公司的办事处以及像《大光报》这种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宣传机构和其他出版印刷机构。
同时,在汉润里的主巷出入口周围,集聚有旅社、饭馆、茶园、理发店、药店、商铺等商业设施,形成了功能齐全、类型丰富、档次多样的消费圈。例如,当年汉口最大规模的商号之一——口信诚杂货店,就是位于沿中山大道的汉润里店铺。
早在1921年,就有泰记和晋兴两大钱庄设店于汉润里,由于中山大道中段为近代汉口重要的金融之地,钱庄作为银行金融活动的补充,其数量又有增添。武汉史载的早期医寓创办人杨燮之后杨小川设医寓于汉润里,此外名医杨恭甫也曾在汉润里设医寓,上午在寓看病,下午外出义诊。
20世纪30年代,中国报业的先驱徐铸成先生在武汉创刊时,曾租用了汉润里临街两套三楼三底的房子,创办了武汉的《大光报》,该报于抗战初期停刊,馆址及其设备后又转让给了准备创刊的《大公报》汉口版。(亿房网)
建成至今已近一个世纪的汉润里,是武汉早期里份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之一,属于上个世纪初房地产开发浪潮中标准化的里份建筑设计。不论是门楼装饰,还是房屋格局或者巷道组织,都不见其他里份中的“变化”,其在规划、设计和建造上体现出难有的“整齐划一”。由一条主巷与几条次巷形成汉润里主要的交通空间,天井与堂屋构成的单开间与双开间房屋格局,“大门对大门,后门对后门”也是武汉里份不同于上海里弄的一个明显区别。
上个世纪70年代搬到这里的袁奶奶在汉润里住了40多年,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团结户”生活。“这里没有刚搬来时那么规整,你看到的这些顶棚、阳台、窗户,都是后来加的。”她们一家五口最初就住在一个二十几平米的房子里,“原来是木地板、木窗户,木头朽了,换了瓷砖和大理石。”
袁奶奶还能说出汉润里最初建造者的名字,却对这里曾经作为“文化阵地”的辉煌时代已经少有听说了。近一个世纪以前,这个小小的里份里曾经创办、发行过八九种报刊杂志,据武汉地方资料记载,包括胡风主编的《七月》、冯玉祥策划、老向主编、老舍主笔的《抗到底》,胡绍轩主编的《文艺战线》以及魏绍征主编的《中国青年》等。当年的汉润里,与交通路一样充满文化气息,也因此有了“文化里”的称号。
位于汉口的中心地段,紧邻江汉路与中山大道,这里也曾经汇聚了不少汉口近代的钱庄、商号、大公司的办事处、不少老字号和商铺,比如荣宝斋。现在,沿街部分依然商铺林立,楼上却寂寥得多。我溜上其中一户的阳台,沿着狭窄的旋转楼梯上到四楼。一边是汉润里整齐的房屋屋顶,另一边从一个新的角度俯视金城洋行。一百年改变了些什么,还可以改变些什么,在这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长江商报)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