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曾梵志作品艺术风格及市场分析报告


来源:凤凰网湖北综合

人参与 评论

世界上最贵的画,在2012年2月2日,被卡塔尔王室购进塞尚的《玩牌者》刷新成为2.5亿美元;中国最贵的画:王蒙《稚川移居图》以40250万元成交,为目前成交价最高的古代绘画作品;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

世界上最贵的画,在2012年2月2日,被卡塔尔王室购进塞尚的《玩牌者》刷新成为2.5亿美元;中国最贵的画:王蒙《稚川移居图》以40250万元成交,为目前成交价最高的古代绘画作品;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2011 年春拍以4.255亿元创下中国近现代书画新纪录;吴冠中作品《狮子林》2011年春拍以1.15亿元成交,创造新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新纪录……相比那些故去的,已经有了历史定论的艺术家来说,谁是当代艺术中作品最贵的艺术家,总能吸引我们更多好奇和审视的目光。回答是曾梵志。

图为曾梵志1996年的作品《面具系列No.6》,2008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会,这件作品以7536万港币成交,创下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200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以《面具系列No.6》创下7536万港币的天价之后,曾梵志毫无疑议地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最贵”艺术家。 Artprice2010/2011年度当代艺术市场报告中遍布中国艺术家的名字,仅前十名就占去了一半,其中曾梵志的排名仅次于美国已故涂鸦艺术家让· 米歇尔·巴斯奎特,位列世界当代艺术家第二,中国当代艺术家之首。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之一,曾梵志以其极具张力的绘画作品蛮声国际,更以其20年间不断演变的风格成为国内外学者、批评家和收藏家持续研究、跟踪的对象。他的作品以简明的呈现胜过了最繁复的叙事,为我们这个急功近利、推诿掩饰、脆弱敏感又日渐生疏的时代描绘了一个最直接的意象;而这个意象本身又是那么富有感染,甚至是煽动性的美艳。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广为人知,那也是他个人在艺术表达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系列里,所有肖像都戴着一张白色面具出现,而且这面具和真正的面部特征如此接近,以致于作为一张面具却是几乎透明的了。在让人不安的同时,这些绘画同样也具有独特的,令人回味的力量。曾梵志仍然画着那些过大并且痉挛的手,但那种悲剧性体裁却被正常次序的中断给替换掉了:他画里的人物常常很明显地表现出紧张和恐惧,仿佛他们是自己角色的受害者。透过面具这个主题,曾梵志表达着这个没有安全感的现实世界。他作品的情绪渲染得敏感微妙,难以预料:常常暗示着某些过去的暴力,最近的或很久以前的,这些我们可以追溯线索的但从来都没能完全明白。”

外界关注曾梵志,与他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一代“价格标王”有很大关系。而千万级价格的背后,“标王”的诞生过程更值得我们探求。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学术价值、长期稳固的市场培育、国际画廊的成熟运作、再加上艺术家个性十足、精致时尚的包装,这些林林总总的因素构成了时至今日独一无二的“曾梵志”,毕竟“天价”也不是空穴来风。

鲜明的个人风格中不失绘画性的表达

42岁的曾梵志,在他同辈的艺术家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特例,尽管比起“F4”更加年轻,当同辈中人在历史的车轮中呈现出“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的时候,他似乎注定以其天生的游离状态,走在另一条“新绘画”的道路上,没有政治观念的代表性,没有图像绘画的复制性,强调绘画本身的特性,强调对于自身为人、为生命状态的始终关注和剖析,使他的作品艺术纯度更加饱满,今天回头来看,这样的方向似乎也是他走得更长更远的基础。艺术家自述:“我所画的每一张画其实提出的都是一个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从生到死的一系列问题。我抱定的创作方向是直指人所面临的所有困境。”空洞的眼神,苍白的面具,遒劲的大手,纷乱的笔触…… 站在曾梵志的作品前,你很容易感受到艺术家“画如其人”的所有气质。

好的表达离不开高超的技艺,曾梵志对于技法的训练可以用“虔诚” 来形容,他说:“当代艺术包括各种表现手段,绘画是用传统的材料和传统的手段来表现,所以当代艺术里面绘画肯定是最难的。它需要技巧,需要系统的训练,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因为那会有一种极限,好比炼童子功。油画有500年历史,有无数大师的杰作,像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要超越很困难。而且别人也画得很好,因此,你要用特别新的手段超越前人的技法。”

扎实的技法让曾梵志在敏感的感受人性的同时得以游刃有余的表达出来。他曾讨论到,对人的“焦虑、忧郁的眼神”特别敏感,他的肖像创作也特别喜欢呈现这种一剎那眼神交流的空洞、茫然,无所掩饰情态。正是这“一剎那”的神态呼应了艺术家所追寻的个体真实存在,而不只是一个概念化、象征性的形象。

正如曾梵志的伯乐栗宪庭所说:他的技术很好,又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觉形象。也许他内心根本就是一个灾难的世界,但是他通过画面处理将情感宣泄完美地平衡和节制住,使得内心世界的动荡脆弱和外在收敛华丽相互抵制。这是他成熟的根本。后89大展的时候我把他放在玩世现实主义部分,现在看来不合适。他和方力钧、刘炜他们相比,一点不玩世,而是有一种很伤感悲观的性格化特色。

艺术家的勇气:不断求变的实践

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一旦他的风格主题获得了评论界和市场的认同,就面临着在市场的驱动下不断复制自己的危险。亲历了艺术界躁动不安的历史变迁,并成为其中不可缺席的主角之一,曾梵志从“协和”系列、“面具”系列、“肖像”系列到抽象的“乱笔”系列,再到雕塑和装置作品,一直在求新求变的努力,可以说是给与了喜欢他作品的人最大的期待与慰藉。正如世纪翰墨画廊的林松所说:“曾梵志他在一种风格获得认可后,还在追求突变,这可以看出他的勇气,但他不是为变化而变。从理想的角度看,他在为成为一个好的画家而努力。”

曾梵志不停地尝试创作新风格的绘画,每五年左右,就会突破原来的作品风格,以一个新的艺术面貌示人。在曾梵志创作艺术历程中一共经历过几次大得转型,成就了四个成熟系列的作品系列:从最初的“医院系列”、“面具系列”到“面具之后”再到“乱笔”创作。

(1) 代表曾梵志早期风格的“协和医院”及“肉联”系列,成熟期作品集中在1992-1994年,其灵感来源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的曾梵志在武汉协和医院的见闻,画家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描摩了一个麻木且异常的世界。

学生时代,当同学们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奔赴西藏或黄土高原去体验生活的时候,曾梵志却留在了武汉,当时他住在武汉协和医院的隔壁,他住的房子没有洗手间,因此他每天都要去借用这家医院的洗手间,于是那里焦急又茫然的病人们,手术台、人体、痉挛的躯体,逐渐成为曾梵志每日所见。有人说在他的这样的画里,能看到一个时代的不安和骚动。

(2)创作于1994-2001年的“面具系列”成为一个视觉效果强烈、符号性、象征性的图像,“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阂,戴着面具而生活的现代人,毫无个性地存在着,自揣自许的身体姿态,表现着伪善、造作的虚假人性。独特的肖像图像指向个体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态度,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因此赋予他的肖像画另一种时代意义和哲理层次”;另一方面,“面具”也可以理解为曾梵志反思自身、内向探索,是他本人的心理状态。

(3)1999 年,曾梵志笔下的人物脱下面具,有了明确的身份和独特的姿态,作为艺术家自我观照、回顾过去的历程,作品采用了中国禅宗美学的减笔写意风格,以逸笔草草、近于白描、轮廓线的笔触形式来勾勒人物形象。

(4)在面具系列得到认可之后,他以其迥然不同画面,却又一脉相称的气质在2003年开始了他的“乱笔”风格,至今已经成为业界颇受好评的作品。借助画笔的随意性和控制性两方面的相互抵制,乱笔系列抓住了力量、自由度于一体的特征。

关于这个“乱笔”风格,背后还有一个偶然得知的故事:2001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在燕郊的工作室,曾梵志去关那扇笨重的大铁门,一不小心把自己右手的大拇指也关了进去。结果是:拇指骨折,缝了6针,几个月内画画是不行了,日常生活都因为“习惯”的“右手”而变得有点艰难,他开始试着用左手拿勺子,拿筷子,他很喜欢用左手的那种陌生感:一切在控制中,但又时常偏离轨道。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开始用左手画画,期待的意外和惊喜出现了,那些出自左手的线条,竟有了一种“非正常”的魅力,“这是一个微小的发现,我开始放大,形成我的气场,我的方向。”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舒鸿吉]

标签:梵志 作品 风格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