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商业重镇,缘何未形成“汉帮”


来源:凤凰湖北综合

人参与 评论

历史上有闻名全国的晋商、徽商,近代又有宁波帮、广州帮等独立的商业流派产生。湖北人虽然热衷于商业,汉口商业也很发达,但却没有“汉帮”。湖北黄州帮、咸宁帮也有一定的名气,但武汉的本地商人却没有形成闻名全国

历史上有闻名全国的晋商、徽商,近代又有宁波帮、广州帮等独立的商业流派产生。湖北人虽然热衷于商业,汉口商业也很发达,但却没有“汉帮”。湖北黄州帮、咸宁帮也有一定的名气,但武汉的本地商人却没有形成闻名全国的“汉帮”,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明清以来,晋商以票号闻名全国,徽商以徽盐、典当称雄大江南北,宁波帮、广东帮经营有优势的是近代五金机电产品,以及有地域特色的海味、广洋杂货等。汉口主要是移民城市,商业主要被外地人把持。

清代汉口商业的“八大行”中,徽商在盐、当、米、木、棉花、药材六大行业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晋商、宁波、广东商帮等也先后占领汉口市场,本地势力很薄弱。德国人利希霍芬对湖北人有个评价:“湖北的居民主要是农民,其商业委之于山西人和江西人,运输业让给了浙江人和湖南人。”湖北虽有黄冈、天门、黄陂、咸宁等地商人在汉口市场打拼,但没有形成地域性集团性优势。湖北商人也有向外拓展的精神,行商于四方,天门商人甚至侨居到海外,但没有形成类似“徽商”“晋商”之类的“汉商”流派。

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湖北武汉商人经营商品的业务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徽商、晋商闻名,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在一些比较固定的行业形成较大规模的优势。如山西太谷县的曹家,到道光、咸丰时期,已成为在全国开设商号640余座、资产高达1200万白银、雇员37000人的商业巨族。清道光年间,山西平遥县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专营存放款和金银汇兑业务的票号——日升昌,到咸丰年间,日升昌在全国各省城市设分庄多达75个。从日升昌,山西平遥、祁县、太谷三大票号帮先后在北京、天津、武汉等全国70多个城市设立了400多个分号,甚至在日本东京、大阪、神户、俄国的莫斯科、南亚的新加坡都设有分号,吸纳了上至税收、军饷等公款,下至官吏、绅富的私款等全国大部分的财富,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务。

而诸如黄州帮、咸宁帮都只在省内有名,不能再全国叫响。虽然有“无陂不成镇”的说法、但汉阳府黄陂人主要从事小手工业,小工匠多,黄陂商人没有形成独立的商帮。天门人闯到南洋搞一些什么三棒鼓、挑牙虫之类的营生。武昌府咸宁帮主要经营竹木、茶叶,但经营规模赶不上湖南帮。黄州帮主要是由黄州府麻城县的商人经营湖北的棉花贸易。棉花贸易是湖北商人居支配地位的极少数贸易项目之一,但在全国没有达到行业垄断优势地位。

武汉商人总的来说还有经营方式的差异。晋商实行股份制、连锁制。这种较为先进的商业经营模式,不仅扩大了晋商自身的经营模式,也增强了晋帮商人在同业中的竞争地位。武汉商人基本上是个体单干,分散经营,不仅缺乏地域性、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即使在同一个地方的武汉商人,也大都是老死不相往来,有时遇到利益纷争时甚至“窝里斗”。

当然,武汉商人也没有一致的商业理念。徽商的儒商色彩很浓,“取礼好义”,“以义取利”。晋商讲诚信,山西人特别崇尚关公的诚信义气。广州、宁波商人勇于承担风险,热衷于投资产业。湖北包括武汉商人多半喜欢做些诸如“赚过手钱”之类的投机买卖,商界对其有“精明滑巧”的评价。

武汉人背靠长江,面对汉水,可以说是两江水养育了武汉人,武汉人过去一直靠码头为生,因此外地人称武汉经济为码头经济或码头文化。在码头文化的熏陶下,武汉人大多有一种漂泊感,因此在做生意中产生了一种投机行为,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长,往往成不了最后的胜利者。这几年武汉出来的品牌特别多,但是这些品牌,属于流星的比较多。

武汉人缺少不安于现状、执著、具有创新精神、能承受风险等基因,而这些基因恰恰是当今中国富人具有的共同特点。

不东不西的武汉既赶不上东南沿岸的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又挂不上钩,长期滞后的体制,导致武汉人观念的落后。随着中部崛起的号角吹想,武汉人开始意识到:武汉什么都不缺,天时、地利俱全,唯独缺少人和缺少的是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缺少的是“舍我其谁”的风险精神。武汉经济发展滞后是被自己打败的,是被思想打败的。武汉人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陈旧,缺少敢闯敢干的风险精神。这是长期身居内陆的环境造成的,是竞争机制滞后造成的,武汉商人是否该觉醒呢?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余婷]

标签:商业 形成 汉帮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