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星火相传 千年汉绣能否找回昔日辉煌?


来源:凤凰网湖北频道综合

人参与 评论

2000多年前,楚绣风靡天下,“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这句出自《楚辞》的诗句描绘了当时楚绣的兴盛,2000多年后的今天,源于楚绣的汉绣却名声日下。 在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日益响亮的今天,国家级非物质

2000多年前,楚绣风靡天下,“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这句出自《楚辞》的诗句描绘了当时楚绣的兴盛,2000多年后的今天,源于楚绣的汉绣却名声日下。

在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日益响亮的今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究竟能否找回失落的光芒,寄托着浓郁楚文化的它,又能否在新时代下走上复兴之路?

武昌司门口红巷艺术城里,黄春萍的绣坊格外显眼。汉绣艺人黄春萍最近特别忙,刚刚过去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她的汉绣作品大放光彩,又给她带回了不少订单:“有15家刺绣,四大名绣肯定都有的,在那个市场上那个时候我这里销售是最好的,经过这些活动,国外的华人包括内地的都有(来找我的)。”

黄春萍痴迷汉绣20多年,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将汉绣带出省外。去年她凭借作品《不倒的红旗》赢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今年7月世博会“湖北周”期间,黄春萍携带参展的300多副作品被一抢而空。嫦娥奔月、吴刚折桂、高山流水,黄春萍的每一副作品题材都取自“楚文化”的典故,而在她看来,这种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正是汉绣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只要是楚文化的东西我都能制作出来,都是自己设计,屈原的武汉的黄鹤楼这都是楚文化。哪里有文化哪里就繁荣,因为只有文化才是不变的。”

近年来,伴随着“四大名绣”名声渐响,也不断有人发出“汉绣将陷入濒危境地”、“拯救汉绣”的呼声,不过在黄春萍看来,汉绣还大有市场空间:“平时我们(绣坊)那一块就在红巷是最大的亮点,每天直打直的到我那里,他们没有看过这个感到很稀奇,看到实物哎呀,它有它的特点。有前景,这个前景光靠我个人孤军奋战肯定是不行的。”

与黄春萍不同,今年近70岁的胡忠秀也在红巷艺术城经营着一家绣坊,但让她沮丧的是,生意一直好不起来:“很冷清,上个月底这个月还卖了一点,总共连本带利没有卖到不到一万块,两幅三幅。”

胡忠秀从医生岗位退休后醉心于刺绣,在苏州学习了三年苏绣后,她开始独立创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湖北也有自己的绣种——汉绣,这让胡忠秀十分兴奋。兴奋的同时她也不由地担忧,汉绣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吗:“为什么苏州十万大军没有失业的,为什么我们汉绣不能够呢,我们也可以开辟市场。”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冯泽民说,目前省内从事汉绣的艺人不在少数,但得到市场高度认可的并不多,大多数都像胡忠秀一样既渴望传承汉绣又苦于无法经营。

主持: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因为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使得它在我国绣林中自成一格,清朝中后期曾经盛极一时。上万名绣花匠云集汉口绣花街;民国初年汉绣成为武汉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抗战时期,绣花街被日军烧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

千年汉绣经历过怎样的变迁,它又能否找到自己的市场?请继续关注《千年汉绣,路在何方?》

汉口前进四路江汉区文化馆里,任本荣的汉绣工作室偏居顶楼狭窄的一角,隔壁是老年人休闲放松的场所,欢歌曼舞之下,任老和他的汉绣工作室显得十分落寞。

今年76岁的任本荣从小在绣花街长大,历经汉绣的繁盛、衰落,在他看来,汉绣的针法与其他刺绣并无太大区别,技巧基本相通,只不过色彩更浓艳,图案更生活化:“它颜色比较沉重,重色,绣面是比较艳丽夸张的,湘绣苏绣都是以白色为底子,我们都是在深色上绣。”

清朝时期,汉口镇商贾云集,车多人多,市民生活丰富多彩,轿衣、桌围、椅背、戏衣这些记录当时生活特色经过民间画师的加工,一一走上汉绣,它们原汁原味地保存了当时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在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冯泽民看来,这正是汉绣的最大价值所在:“它有民俗文化的底蕴,楚文化,戏剧文化,宗教文化还有市井文化的底蕴,这些正是我们今天要寻找的。”

近代以来,伴随工业化的发展,以苏绣为代表的刺绣改变人工手绣的方式,开始探索机绣、批量生产,将刺绣推广到人们日常生活中,而依然保持着传统绣法的汉绣因为成本高、价格高被推入边缘化的境地。直到2003年,汉绣传人任本荣开始为汉绣境况奔走呼喊,在他的努力下,2008年,汉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绣艺人和有关专家也开始思考,如何在新环境下实现汉绣复兴?

汉绣大师杨小婷说,流水线式的加工、高度复制的产品使苏绣失掉了原有的文化韵味,她希望,汉绣能走另外一条路:“我觉得因为它赋予它更多的是一种内涵,一种民族的东西,应该是属于一种文化。我们必须挖掘我们自己的特色,拥有我们自己地方的风格,我觉得这是首当其冲的。”

今年初,一场名为“秀绣”的服装展让杨小婷声名大噪,她将传统汉绣融入现代服装设计,风格变幻的服装引起阵阵惊叹,杨小婷:“时装秀就是把所有我们汉绣的东西运用在那个服装上,让它变成一种流动的因素,让它起源于服装,最后回归到服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与杨小婷一样,汉绣艺人黄洪英也感到创新的迫切性:“它的局限性在于题材,色彩太艳丽,现在年轻人不接受,我用汉绣的针法,但是把色彩换了,改成雅一点的色彩,就接到顾客的订单了。”

不过,黄洪英说,要想打响汉绣品牌,仅仅靠单个艺人的努力远远不够。采访中,艺人们都表示,目前汉绣传承、发展呈现一盘散沙状态,缺乏集中的行业协会,更缺乏创新性强的带头人,黄洪英:“这一块需要一帮子创作设计的人才行,如果单独的搞各方面都不行,真的还需要一个领头的人。”

此外,艺人们更呼吁,希望能有相关部门出面,将分散的汉绣力量集中起来,给予扶持,任本荣:“必须要精力和资金,我个人来说虽然说投入蛮大,上百万,但毕竟是杯水车薪缺乏规模化非要政府来搞,个人来搞要把钱它才给你点个头,但是中途出去又找你的麻烦,很难搞。”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吴志坚表示,实现传统文化复兴非一日之功,汉绣能成为非遗能够站上世博的舞台,无疑是个良好开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生产性保护,二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这一块我们要和武汉市一起坐下来研究,来做一些这方面的推广工作,这是个大课题。” ”

冯泽民教授说,汉绣的尴尬处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现状,探索出一条“复兴之路”意义重大:“如何把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社会融为一体能焕发新的生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责任更大,难度也更大,说到底,实际上一个国家根本根基还是文化,传统文化作为根基的根基,更需要在新的时代面前把握,站在大的角度来说更需要下大力气大功夫。”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晗]

标签:北大 汉绣 传承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