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地标变化 看大武汉步履坚实的发展变迁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人参与 评论

秋后一场细雨,让挺拔的大武汉添上些许秀气。 本月内,作为我国桥梁史上的第5座里程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公铁两用桥天兴洲大桥即将通车;中部第一高楼、武汉城市新地标“武汉中心”将破土动工…… 站在一人多高

秋后一场细雨,让挺拔的大武汉添上些许秀气。

本月内,作为我国桥梁史上的第5座里程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公铁两用桥天兴洲大桥即将通车;中部第一高楼、武汉城市新地标“武汉中心”将破土动工……

站在一人多高的武汉主城区卫星遥感影像图前,城市的变迁像年轮般一目了然,60年前的武汉,一个巴掌就能把武昌主城区盖住,而今城市扩大了10多倍,一个个远景规划正逐步变为实景。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老武汉人都记得一句俗语,“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60年前,汉正街被称为“十里帆墙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那时的汉口主城区也仅仅是夹在京汉铁路和长江之间,从现在的宗关水厂至江汉路的一段狭长地带。

经历“武”字头企业在汉布局,武汉主城区逐渐放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形成了武商、汉商、中商分布三镇的商圈。

改革开放之后,两大开发区的建设更是擦亮了武汉这张世界级名片。10年前,公交车一到鲁巷就空了一半,光谷地区的居民去汉口逛街叫“进城”,而今,这里已经成为世界的“光谷”,年产值达到2000亿元,234平方公里的面积,约如两个厦门那么大。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齐聚了PSA、本田、日产三大世界汽车巨头和东风汽车公司,这里被称为“中国车都”。如今,每天都有1000多台车驶下生产线,奔向全球各地。

跨入新世纪,机动车以年均8%左右的增长速度,迅速将武汉拉进汽车时代,城市建设步伐随之加速。从1995年长江二桥建成通车至今,长江武汉段又相继建成白沙洲、军山、阳逻、天兴洲四座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公路隧道在江城心脏搭起一道血脉之桥,武汉过江交通进入“江上通桥、江面行船、江底穿隧”的“三维”时代。

地铁之梦在地底延伸。2012年,武汉将建成轨道1号线、地铁2号线一期和地铁4号线一期,共70公里“工”字型轨道线网。

为彰显滨水生态城市美景,武汉相继建成汉口、武昌、汉阳江滩,昔日荒滩成为市民乐园;蛇山“显山透绿”工程,亮出“辛亥首义”城市名片;“大东湖生态水网”也已启动,不久的将来可一船摇遍江城……

再现“九省通衢”

武汉铁路通车已有百年历史。1949年,武汉铁路年客运量77.3万人次,年货运量13.1万吨,日均不到360吨。改革开放以来,武汉铁路迎来建设高潮,京广、京九、武九、汉丹等5条铁路干线在武汉交汇,武汉一跃成为全国性的铁路主要枢纽之一。

随着年底新武汉火车站投用,武广高速客运专线试运营,武汉至广州的车程将由11小时缩短为4小时,到香港也仅需5小时左右。届时,武汉将成为全国少有的拥有3座特等火车站的城市,从武汉乘火车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均只需4-6小时,跃居全国名副其实的铁路4大枢纽和6大客运中心之一。

武汉自古因水而盛。60年来,武汉在不断增强水运枢纽地位的同时,还完成了远征海外的历程。1985年,武汉开辟了直航日本大阪的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 1992年,又首航至俄罗斯的“海上丝绸之路”。至2008年,武汉港先后开辟了至香港地区和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江海直达航线, 联通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去年,武汉启动“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武汉新港建设。按照战略定位,武汉新港将建设成为覆盖华中、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国内陆最大的国际口岸。

公路方面,建国初期武汉仅有公路15条,503公里。如今,106、107、316、318、京珠、沪渝等6条国道在武汉交汇,16条省道以武汉为起点向省内各市、州辐射,构建起武汉到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1小时、武汉到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

武汉民用航空起步较早,新中国成立后民航运营始于1958年。至今,武汉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60多条,可通达国内外60多个大中城市。目前,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项目相关工作已经启动,将建设第二跑道、第三航站楼及配套工程,届时将成为全国综合性门户枢纽机场之一。

生活小事映照时代足迹

衣食住行、社会保障、生活环境,武汉人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验着时代的变迁。

从“三转一响”到“有车有房”

这两天,在江汉区花楼社区住了60多年的八旬老爹胡小明很兴奋,孙子这个月底要办婚事了。“现在年轻人结婚的条件真是好,100多平方米的新房装修靓爽,小车开着。”胡老爹回忆30年前为儿子娶媳妇的情形,为购置“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胡家整整筹备了两年,最后还因没弄到手表的购物票, 遭到女方责怪。

婚事是家庭综合实力的比拼。60年迅猛发展,武汉百姓衣食住行日益丰盛,如今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7万元。

从年夜饭一条鱼中“年年有余”的企盼,到肯德基、麦当劳扎堆在汉开业,再到中式各大菜系、风味西餐及概念餐厅涌现,武汉人吃的不仅是食物,还有品位和健康。

从中山装、的确良、喇叭裤,到汉派服装享誉全国,LV、GUCCI等众多国际品牌争相落地,武汉人穿的不仅是面料,还有品牌和气质。

从“四世同堂”到筒子楼、花园小区,如今武汉人均住房30平方米,住的不仅要宽敞,还要讲环境、上档次。

1949年武汉1条公汽线路14辆车,如今266条线路7000辆公共汽车、1.2万辆的士、25万辆私家车,提升的不仅是速度,还有品质、境界。

从“养儿防老”到“全民化社保”

每天早上6时,70岁的王海全起床后,从武昌水果湖刷免费爱心卡乘701路公交车,前往东湖晨练,无忧无虑,“现在每月退休金1200元,再加上老伴的,生活根本不要儿女管。”

1986年武汉着手建立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全民社保的时代大潮,渐渐将延续数千年“养儿防老”思想湮没。从城镇职工社保、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居民医保,到刚刚实施的大学生医保、即将“破冰”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社保为武汉市民生活添保障。

从“龙须沟”到“十件实事”

今天,徜徉在建设大道金融一条街上的年轻人,怎么也想不到,脚下是老一辈武汉人谈之色变的“龙须沟”黄孝河。

早年,来自黄陂、孝感的商人沿着这条小河,进入六渡桥一带经商,河流由此得名。1983年,武汉开始治理黄孝河,一条5公里长的“地下河”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铺就金融黄金通道。

环境改造一步步走向细微处。2002年启动“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6年投入资金19.57亿元,506万平方米泥巴路修葺一新,改造排水管网免渍水之忧,新装2.8万多盏路灯照亮回家的路,新添29万平方米花花草草,人居环境得到改变。

从2003年起,武汉市政府每年确定办“十件实事”,6年60件,从困难家庭住房难到社区居民看病难,再到农村饮水工程,无一不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

百姓利益比天大,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国富民安,和谐不远。

“两型社会”扬起风帆

2005年春,北京人民大会堂传来铿锵之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武汉响亮回应,要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

两年后,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由此进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格局。

“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没有现成的样板和模式,“一张白纸”任武汉先行先试。

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逐步突破。2008年,武汉启动循环经济试点,以冶金、化工等五大行业为重点,初定678个项目,动态更新。在青山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武钢、武汉石化、青山电厂等企业互通有无,余热废渣等循环利用。

从轻工业、重工业并举向重工业明显倾斜,结构偏重的武汉着手重构GDP。

在钢铁、汽车、石化、光电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武汉将建设先进装备制造、能源环保、创意、现代物流等4个新型千亿元产业,以此作为“两型社会”的产业基础。

武汉市制定了瞄准城市未来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15个新兴产业,2015年创造GDP超过30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武汉市。

面对发展不够,武汉承担着“保增长”重任;建设“两型社会”,武汉又必须思考新的增长之道。“8褾15”产业新政的推出,既着眼于武汉当前,又注重城市的未来,这无疑将为全国探索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标本。

水是武汉的优势,也是“两型社会”建设中要做的一篇大文章。武汉湖泊众多,水质较差,“大东湖”生态水网、汉阳“六湖连通”等工程启动,让市民额手称庆。今后5年,“百湖之市”武汉将再现碧波荡漾的美景。

3年内,武汉市将投入6000万元,在全市安装36000盏LED半导体照明灯。

千年名镇武汉,在新的发展征程上扬帆起航。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余婷]

标签:武汉 发展 变化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