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汉医与印度医学的结晶:藏医


来源:凤凰网湖北综合

人参与 评论

藏医兴起于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是在藏族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汉医、印度医学理论而形成的。约自公元十五世纪开始在西藏的医学史上形成了北方派和南方派如同日月的两大学派。 这两大学派都坚持《四

藏医兴起于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是在藏族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汉医、印度医学理论而形成的。

约自公元十五世纪开始在西藏的医学史上形成了北方派和南方派如同日月的两大学派。 这两大学派都坚持《四部医典》的总纲和理论,利用各自的智慧,予以校订,进行广泛的阐释。同时结合自己的具体特点,对独特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和整理。这些对西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各方面都有所补充,极大地丰富了藏医药学。

北方派以讲,辩,著的方式结合西藏北方的地理、气候、生活方式等实际特征,对独具特点的医治方法进行经验总结,著述医书疏解,创制新药方,甚至辨别药物等,发扬了北方学派的特点。南方学派以药物味道、工用、药效本质、释名及其作用等方面制定论述,进行讲解,介绍药物等,以讲、辩、着的形式、发扬了南方派的特点。

公元1509年出生于前代苏喀(南方派)家族的苏喀·洛追杰波,幼时听受祖先医疗传承,拜措麦堪钦的弟子朗普却吉等为师。另外,还拜萨迦门冲(萨迦药城)地方的昌迪·协俄等北方学派的同门师,听授所有医疗秘方后,着述了《药物味道、功用、药效表》,以北方学派《四部医典》组成的题解等许多大小论著。晚年,他来到娘麦(日喀则一个地名)寻找,终于在此地找到新云丹贡布的《四部医典》手抄本。后由人主旺杰扎巴创造条件,经过四年时间,凭着智慧新编医学根本续论述《祖先口述》两种和医学后续脉尿《祖先口述》共三种巨着。后来抵达西藏山南地区扎唐时,由于雅加巴作施主,他对《四部医典》原本进行校勘订正,刻制了医学史上第一次现在称这为《扎唐四部医典》的著名版本。这对西藏广大地区讲授《四部医典》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留下了无法估量的丰功伟绩。迪司桑杰嘉措(公元1653年生)从小拜五世达 赖喇嘛阿旺咯桑嘉措,练习显密经典为主的所有文化知识,他对对大小五明、尤其是医学星算科学的一切理论,十分精通。最终成为五世达 赖的心传弟子,并得到担任政教两方面摄政的命令。担任长达二十六年之久的摄政。

塔木医学博士洛桑曲扎(公元1638年生),五世达 赖给予他无比的关怀,迪司桑杰嘉繁荣昌盛也称赞他如同“药王”并给予高度的评价,授他为五世达 赖的帮医。在五世达 赖喇嘛和迪司桑杰措执政时期,曾倡导开展藏医药学的继承、发掘和整理工作。为了《扎唐四部医典》的校勘工作顺利进行,以塔木医学博士为主,召集各派名医,对先后刻印的版本,又进行细心地分析和校订,对词义等各方面做了从未有过的整理,重新进行刻版,使该书有广泛的传播。由此不久,在后藏(今指青海、四川、甘肃境内的藏族居住地区)塔尔寺和康区德格印经院等,陆续以拉萨的四部医典为准,再次进行了刻印。还集体校注《四部医内》,将原书中晦涩难懂的林文和古藏文尽量改写成通俗文字,并撰写了一千二百多页的注释,定名为,《四部医典蓝琉璃》。同时为了更好地解释这部医书的内容,使得贤愚人等都能顺利理解,迪司桑杰嘉措还召集哈藏最著名的书画家,整理、绘制了彩色《四部医典系列挂图》七十九幅。其中,不仅描述了《四部医典》的内容尸体解剖,穴位,药物和器械等,而且以讲述藏医理论为主的内容亦描绘在彩色挂图里。公元1696年在拉萨药王山创建了医学僧院,定名为药王山医学利众院,并安排塔木·洛桑曲扎医学博士和高僧洛桑阿旺两位主管任教,第司桑杰嘉措也亲身传授医学理论。

藏医理论体系

体系简介

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使藏医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系统是仅次于汉族医学的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即小便、大便、汗。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上述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保持着相互协调和平衡,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而出现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协调状态。

三大因素

龙: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其性质近似于汉族中医的风或气,但含义比中医的风或气更为广泛。

赤巴:译成汉语是胆或火,具有中医“火”行的性质。主要功能是产生热能,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等。

培根:译成汉语是涎或水和土,它相当于中医的津、涎,但含义较为广泛,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

关于疾病发生的机理,藏医认为归根到底是由于龙、赤巴、培根三者之间失去平衡和协调,使身体的元气受到伤害,而危及健康。因此,治疗目的,就是调整这三大因素的偏盛偏衰,达到重新协调的目的。

七大物质基础

藏医由于民族风俗,对人体的构造有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在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中,可以说是最先进的一种。

藏医认为,七大物质中,以饮食精微最重要,其它物质均由它转化而来。血能维持生命;肉似围墙,保护身体;骨为支架,构成躯体;骨髓生精;精能生殖繁衍;脂肪荣润肤色。

人体内的器官,藏医认为也有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六腑指大肠、小肠、胃、膀胱、胆和三姆休。对于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古代藏医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所需的用品来作比喻。如:心脏---国王,端坐在宝座上,居人体胸腔的正中;肺脏---犹如大臣和太子,围绕着君王;肝脏和脾脏---似君王的大、小后、妃,远处在君王下端,介关系又很密切;肾脏---像一座房屋的脊梁,没有它,身体就不能成一栋大厦。它又如一国中的外戚;三姆休---相当于中医的三焦。但藏医认为,它在男性指精囊,在女性指卵巢,犹如一国中的珍宝库;胃---等于一个家庭中的炒锅,是用来盛装食物的,且负责把食物煮熟;小肠、大肠---在一个国家中,它的位置相当于王后的奴仆;胆---是一个风皮袋,内可盛装重要的东西;膀胱---在一个家庭中,好比一个储水罐,用来盛装水。

藏医认为,人身有360块骨头,其中脊椎骨28块,胁骨24块,牙齿32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有210处,韧带16处,头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万。

古代藏医民经叙述了人体内一些管线系统,即脉管,脉管有多种,可分为黑白两种脉。其中白脉十分重要,事实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神经。白脉起自脑部,《四部医典》中这样描述:“从脑部脉的海洋里,像树根一样向下延伸,司管传导的脉有19条。”如受伤或患病,则可引起肢体的运动失调。关于黑脉,则相当于血管,认为它象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腑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更有微细的脉道遍布全身。

作为一种传统医学,藏医在当时还缺乏实验手段,尤其是没有精巧的仪器,难于有今天这样精密而科学的认识,但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古代藏医已对人体粗略而笼统的认识,而且也是较为科学的。

胚胎学

值得一提的是,藏医学中的胚胎学,藏医在这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也有很多成就。

藏医认为,胎儿是由父亲的精与母亲的血二者结合而成的,不论是父精,或是母血,只要一方有病,如隆、赤巴、培根有病,就无法受孕,如精或血的外观粗糙,颜色、粘稠度异常,气味不正等,都不会受孕怀胎。在没有显微镜足以观察到细如精子或卵子的结构时,这种描述不仅是自然可取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旧社会,总是把不孕的责任全归咎于妇女,而藏医却明确提出男女双方有着同样责任,这是完全符合科学道理的。

藏医还指出,胎儿的形成,还需要正常的“五源”条件。所谓“五源”,是指土、水、火、风、空。无独有偶,汉族中医也认为,胎儿形成后,逐渐发育,“四月而水受之,五月而火受之,六月而金受之,七月而木受之,八月而土受之”,二者不谋而合,只是藏医的“五源”与中医的“五行”稍有不同,中医的土,是发育的土地,而藏医的“空”,是胎儿发育的空间,意义上都相差不远,也都认为,这五种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而且五者应互相协调,胎儿才能正常发育。

中国有句古话,叫“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中医对胎儿发育的认识,也都以十个月为准,逐月叙述胎儿发育的情况,如南北朝时期的《逐月养胎方》就有“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腑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的记述,用以观察描述胎儿的发育。对此,藏医的认识则更为细致而深入,它是以周日的时间为单位来认识和观察人体胎儿发育过程的,胎儿从形成到成熟分娩,需要38周的时间。

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在古代各国医学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从历史的观点看,更有其先进性。

三种排泄物

三种排泄物,即小便、大便、汗。则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

藏医的原理

基础理论

藏医有自己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些理论中,三要素学说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 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藏语的译言)这三种要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同时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因此,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莫不以此三者的生成变化为理论根据和说理工具。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各部位的一种动力、聚在脑髓、心肺和骨骼里,主管呼吸、循环、感觉、运动,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各内脏机能活动的热能,分散在肝脏和血液中,促进消化、吸收及热能和智慧的产生。具有“火”和“热”的性质“培根”具有人体必不可少的运化食物与调节水液等重要作用,存在于脾、胃、膀胱内,可以调节消化及水分代谢,影响人的体重和性情,具有“水”和“土”的性质。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三者虽然各有特点,自具职能。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大跃进,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共同负担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因而蛇是生理性的。

每当三要素及它们的内部细目分类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隆、赤巴、培根”硬或十五种内部细目分类,七种基础物质,三种排泄物出现偏盛偏衰,大过不及等反常状态,而失去相对平衡时,人就产生了疾病,则它们又变成了病理性的。因此,治疗一切疾病的过程中就需要利用食物、生活起居、药物和外治等到的办法来进行调整,使用权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任谦]

标签:医学 藏医 部医典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