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三峡工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来源:新华网

人参与 评论

11月6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这意味着被托付“ 千年大计、国运所系”重望的世界头号水电工程,将由投入期转向收获期,担纲起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角色。 经过十年锻造,大坝下闸蓄水、首批机

11月6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这意味着被托付“ 千年大计、国运所系”重望的世界头号水电工程,将由投入期转向收获期,担纲起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角色。

经过十年锻造,大坝下闸蓄水、首批机组发电、永久船闸通航三大目标已开始“百米冲刺”。到明年5月,三峡工程导流明渠围堰挡水,“高峡出平湖”的世纪梦想便成为现实

 

。防洪、发电、通航等兴利除弊功能一旦发挥作用,将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动力。

“抑洪水而天下平,驱猛兽而百姓宁”

母亲河长江,既哺育了中华儿女,也给中华儿女带来过无尽灾难。自古以来,大江两岸的百姓常因洪灾而斗仓无粒、 流离失所。《孟子·腾文公》有曰:“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在夏禹时代,就开始了艰难的治水历程。

进入现代社会后,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滔滔江水东流,将上游沙泥冲带而下,使中下游河床与日俱高,到了洪水季节,河床水位普遍高出两岸陆地几米至十几米,主要依靠堤防保护。而中下游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巢湖、太湖流域及长江三角洲等,都是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发达地区。区内有近8000万人口和600多万顷良田, 是传统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且城镇密布,有一大批大型工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分洪或溃堤, 淹没的正是这片人烟繁盛的富庶之地。

洪灾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1954年发生的特大洪灾,夺去了3万多人的生命,受灾人口达1000万,受灾地区达300万公顷。中国用了漫长的岁月来消除这次水患对工农业生产、人民身心健康和生态环境所留下的“虐伤”。1998年的特大洪灾中,仅以洪湖江堤和荆江大堤等重要堤段的防守为例,如果不耗巨资严防死守而分洪,涉及人口有205万人,淹没损失将多达数百亿元。

长江中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宜昌上游。三峡工程选址宜昌,截江建坝,削峰滞蓄,正是为了实现其首要建设目标—— 防洪。事实上,三峡工程在建期间就已发挥防洪作用。98特大洪灾期间,三峡工程自然削减了下泄洪量约2000立方米/ 时,持续时间达80多小时。按1992年的价格水平测算,三峡工程防洪的年均直接效益为22亿-25.2亿元,如果遇到1870年的那样的洪水,一次就减少损失760多亿元。

三峡工程完工后,将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高峡平湖”,可拦洪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荆江河段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将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出现千年一遇的洪水,辅助采取分洪措施,也可保证荆江大堤安全。三峡工程一旦启用,将使祖先“抑洪水而天下平,驱猛兽而百姓宁”的美好愿望得以实现,国家可以将每年投入防汛的人力财力转向经济建设,人民也可以从此安居乐业。

电出高峡平湖,光照半壁河山

旧中国给电力工业留下的遗产“羞涩”。从1882年至1949年,全国火水电总装机仅185万千瓦,年发电量43亿度,平均每人拥有0.003千瓦,仅相当于几节干电池。人民生产生活用的光热能源主要靠柴薪和原煤。

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电力生产消费大国。但是,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 我国人均耗能或人均用电量相当低,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华东、华中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主要的缺能源地区之一,电力依靠“北煤南运”来维持。动力资源严重不足,已严重制约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理论蕴藏量为6.8亿千瓦,可开发量为3.78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92 万亿度,可以说富敌天下。然而,在近十几年电力工业快速发展时期,与火电相比,水电所占比重却每况愈下,水电装机占发电总装机的比重“五五”末为30.8%,“八五”末已降至24%,近年来则降到仅14%,远远低于22%的世界平均水平。火电生产既破坏资源,又污染环境;水电生产资源是源源不断的江水,是清洁环保的生态型工业。“火电多、水电少”的结构失衡现状,体现了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不合理。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47亿度。这个特大型水电站投入发电后,除了少部分输往四川和重庆外,主要输往华中、华东地区,其中为华中提供的装机容量约为1000万千瓦,为华东提供600-800万千瓦。三峡电站在“西电东输”中,将大大缓解华东、华中地区严重缺电的紧张局面。同时,三峡水电大量替代火电,也将使我国火水电结构失衡的问题迎刃而解,并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据测算,每年至少可减少煤炭消耗5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万吨。

三峡发电首批将与华东、华中、西南三大电网联成一体,先期“光照”鄂、豫、湘、赣、沪、苏、浙、皖、粤等9省市;进而与华南、华北及东北、西北电网相联,形成全国联网。作为全国联网的中枢,三峡电站将促使不同地区不同电源之间的电力互相支援,实现火水电互补,从而大大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渠化下川江,天堑变通途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但是,由于其一直基本处于天然河流状态,航行条件并不理想。上游航道险滩密布,中下游航道则多碍航浅滩,尤其是下川江河段,枯水期江面宽度只有150-250米。洪水急涨时,峡中水位昼夜可上涨10 米左右,下退5-7米,有些峡段最高与最低水位相差可达50米以上。上川江一般航深只有2.9米,上水每马力能拖载0.7-1 吨货物,只及中下游拖载能力的1/10,运输成本高出1倍以上;航道单向通过能力仅1000万吨左右,抵不上一条江南运河的货运量。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对外物流交流猛增。据有关部门预测,在2000年至2030年期间,需通过川江外运的出川物资和鄂西物资,将使川江下水货运量单向年通过能力达到1550万吨至5000万吨;客运量将分别达250万人次、390万人次,以目前川江的航运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三峡工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渠化下川江,改变川江航运条件,使长江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工程建成后,水库回水到重庆,形成深水航道,平均水深为70米,最大水深达170米,水库平均宽度约1100米,比建库前航道宽度拓展约1倍,回水区流速减少50%,河道比降减少70%。船舶每马力拖载量因此增加至7-10吨,是原来的10倍,与中下游达成一致;外运货物单向通过能力增加至5000万吨,是原为的5倍;船舶运行周期将缩短一半左右,川江运输成本可降低30%-40%。

三峡工程还可以解决长江中游枯水季节浅滩碍航问题。由于枯水期三峡水库调节流量加大,宜昌以下的最小流量将由目前的3000立方米/秒增加到5200立方米/秒以上,中游河段最小航深也可保证在3.5米以上,不会再出现碍航。

长江航道的通畅,将为实现航道规范化和运行船舶标准化打下坚实基础,形成以长江干线为主体,巨轮畅通、江海直达、水陆联运的航运系统,推动西部经济发展。上起宜宾下至长江口的3000千米干流航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大经济区连接在一起,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卓]

标签:三峡工程 长江 水电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