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九十年代中国女性:开始自我觉醒与自我反思


来源:凤凰网湖北频道综合

人参与 评论

纵观九十年代女性作家的反映女性思想和生活的小说,以池莉、方方、毕淑敏、张欣、迟子建为代表的中青年女作家,在文坛上登台亮相频繁出击,才逼须眉脱颖而出,以出众的才华、独特的艺术感觉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对社

纵观九十年代女性作家的反映女性思想和生活的小说,以池莉、方方、毕淑敏、张欣、迟子建为代表的中青年女作家,在文坛上登台亮相频繁出击,才逼须眉脱颖而出,以出众的才华、独特的艺术感觉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对社会多方面进行表现,尤其是对女性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各式各样的心理历程进行了大胆的审视和思考,并在各自的作品中试图设计出有异于传统的结局,从而掀起了一股面目全新的女性文学浪潮,为九十年代文坛平添一道秀丽风景。但无论女作家们是刻意营造还是无意为之,在她们的作品中,把不同女性在这个特殊的变革时期的生存、发展、奋斗,乃至伴随她们必然出现的诱惑、迷惘、孤独、矛盾一一外露于读者面前。在文字世界,自然产生了一个女作家操作话语所展现的现实状况。她们如何理解现实社会?——价值观念极端多元与杂乱无序;如何设计自身——女性,这人类社会的一半在现实社会中作用着、选择着。此文试图通过对九十年代部分女作家女性题材小说的探讨,开启一扇审视妇女的窗口。

作为女性群体重要组成的女作家们,在获取话语权力之后,关注着时代的变革,自然也关注起女性自身。这种关注在九十年代女性小说中更多地显示出一种审视的姿态,尤其是对造成女性命运悲剧的探究与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指向现实男权社会与男性群体,同时更多的是针对女性自身。方佩(《岁月无敌》)这样一位几近完美的女性,品性恰当地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忠于爱情也崇尚浪漫,但罗潜的背叛却使她不得不逃离婚姻,直至最终关闭了情感的大门,在牵挂和不安中凋谢了生命之花。女人们不由困惑了:是爱情的误区?是生活的必然?还是女人天生注定的悲哀?那么什么是完美的女性?什么是她们所能得到的完美的生活?既然身为女人又当如何去做?这是小说留给读者的思考。在北京作家毕淑敏的《女人之约》,讲述了发生在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郁容秋想了许多别人不能为的办法,为厂里追回陈年旧债,挽救了一个企业,自己却因此积劳成疾。在她生命垂危之时,与她有诺的女厂长却食言,不肯履行她们之间的约定:女厂长向郁容秋鞠一个躬。原因是“这女人名声很坏,外号大蓬车”。女厂长的内心也感谢郁容秋,只是鄙夷她的“作风”,为此宁可背弃诺言,不论什么,也不肯把自己的“脊柱倾斜一下角度”。女人之间为什么也这样的苛刻?是谁规定女人应当如何不能如何,女人们也自觉不自觉的在内心刻好了量自己和量同类的尺度,这一尺度有明显的性别针对性,并不同于一般衡量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渐变成女人的。”这句话也许是对女性悲哀的一个恰当的说明。

思考与假设是女作家们创作中的一对必然,思考引发了女作家们对现代女性解放与自立的的途径的设计,这种设计是女作家们通过话语的操纵、人物性格的表现、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安排来实现的。女作家们将情感与理想发之于笔端,文字实验注定了这种设计仅是一种假设,它要在生活中得到反馈是一个漫长而不定的过程,更何况哪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不是错综复杂?但勿庸置疑的是,这种假设是女作家们思考的结果,其前提是对千百年来女性命运的冷静分析,仅是这思考本身,就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虽然女作家笔下理想女性的命运也不令人心悦诚服。比如池莉的小说《你以为你是谁》(《小说月报》95年第2期)中,女研究生宜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个体老板陆武桥相识、相爱。但当陆武桥企盼着与她建立家庭的时候,宜欣却毅然离开他,远嫁异国他乡。因为对生活、对爱情,她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一个白天和夜晚已经过完了我们的一生。那就是我俩今后的日子。再好也好不过它们了。”这种选择在正统人看来是离经叛道之举,有人会问:她想怎样?毫无疑问,这不是女性的理想归宿,但已意味着现代女性已经在生活中活动起来,敢于树立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独立见解,自我设计不同于祖辈的生活道路,虽然伴随着盲目和失败的危险,但探索出路是亘古不变的进步,这正是女作家良苦用心之所在。

纵览九十年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她们审视的目光透过文字,由社会到男性群体,再及女性自身,进行着多角度的扫描。这审视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反照,也是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研究。也正是这种审视,才使女性文学体现了另一层次的意义,因为“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的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的——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之中。”

尽管这种审视只是个别女作家的个体行为,尽管存在茫然和无奈,但通过多方面的审视,继而思考当代女性状况与发展,在小说这独特的世界中假设女性生存状态与心理历程,构想理想的社会环境和理想的女性人格,给现实以启迪,有其文学与社会意义。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晗]

标签:九十年代 中国女性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