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麻城帝主信仰及其流传
湖北麻城帝主宫所奉主神帝主,又称福主、土主、张七相公,紫微侯,民间又称之为盖天帝主。帝主信仰起源于宋代的麻城,明代在鄂东地区得到传播,后随鄂东移民的足迹,影响及于鄂中、鄂西南及四川等地。帝主信仰的传播
湖北麻城帝主宫所奉主神帝主,又称福主、土主、张七相公,紫微侯,民间又称之为盖天帝主。帝主信仰起源于宋代的麻城,明代在鄂东地区得到传播,后随鄂东移民的足迹,影响及于鄂中、鄂西南及四川等地。帝主信仰的传播,与宋明清三代国家的赐额与封号、麻城籍士大夫的鼓吹、黄州商人的推波助澜、以麻城籍为主的鄂东移民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位于湖北麻城西北四公里处的五脑山海拔不过343米,却以山、水、寺独具特色、风景优美名驰遐迩,历来是麻城的旅游圣地。山上有南北对峙的古庙,北庙名曰近月寺,始建于东晋,南庙帝主宫,则始建于宋代。帝主宫所奉之神帝主,又称福主、土主、张七相公、紫微侯,民间又称之为盖天帝主(《安陆县志补》卷下《庙祀》“今有称盖天帝主者,则齐东野人语也”) ,是麻城乃至鄂东地区民间信仰的地方性神祇。
在文献记载中,帝主信仰起源于宋代,曾被封为紫微侯。《宋会要辑稿》礼20之1 - 171、21之1 - 64记载了朝廷有关地方神衹的诏令,以及封赠赐额的名单。南宋最后45年的史事失载。笔者曾查过有关记载,不见张七相公的赐额,不知是《宋会要辑稿》失载,还是南宋后45年所赐,抑或是后世文人的附会。今天能查到的最早对帝主庙予以记载的是天顺五年(1461)所刊《大明一统志》,卷61《黄州府•祠庙》云:张相公庙,在麻城县治东,宋时县人张行七,毁沿江诸庙系狱,适有火灾,释行七捍之,立止,至城西北五脑山,人马俱化,邑人为建庙。稍后的弘治《黄州府志》卷四《祠庙》及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三《黄州府•祠庙》、万历《湖广总志》42卷《坛庙•张七相公祠》记载除个别字词有异外,意思与此相同。
明代有关方志及碑刻,均称帝主为本地人,清初的志书多引用《大明一统志》的说法。如修于清初的《古今图书集成》卷1174《黄州府部汇考二•黄州府山川考二》:“麻城五脑山,在县西北八里,即土主飞升处,有紫微侯庙。”卷1178《黄州府部汇考六•黄州府祠庙考一》:“麻城紫微侯庙,在治北。宋人张行七捍火灾,建庙祀之;张相公庙,一在五脑山,一在西门外。《一统志》宋时县人张行七,毁沿江诸庙系狱,适有火灾,释行七捍之,立止。至五脑山人马俱化, 邑人为建庙。”[ 1 ] (第18334、18380页)康熙《麻城县志》卷2《城社志•祠庙》亦沿袭此说。
乾隆(1736 - 1795)以后所修志书虽有称帝主为本地人的,但更多指为四川璧山人(即今县) ,系三国时西蜀车骑将军张飞转世(如光绪《黄州府志》卷5《建置•
坛庙》土主神祠条:“母杨夫人诞时,梦张桓侯入室,七星呈瑞,遂名瑞”) ,有关帝主的传说也更为丰满,如乾隆六十年《麻城县志》卷25《列传十一•仙释》云:土主神产蜀璧山县,世称张七相公。宋封紫微侯,明封助国顺天王。其先人官大理评事,母杨夫人崇敬三宝,喜施济,以故诞神神三月能言,七岁通诗文,尤好元理,少有神人谓曰此子有夙缘,应以童身证道显法于楚。年十七,历游至麻城,见民间多血食淫祠,尽毁之,止存东岳庙。主祠者诉于官,禁狱三年,值邑中火灾,神自揣厄满当出示,神通使人白邑令曰我能禳,但取良马、朱棒听用。登马,棒指火灭,而神从烟飚中升腾以上,后人以望仙名之,立祠五脑山。岁旱潦祈之必应,人民疾厄祀之必痊,湖山险阻呼之必安,嗣续艰危祷之必吉,无感不通。 楚郢陈应善梓传以传。
美国学者韩森指出中国民众在不同宗教中选择自己的信奉对象时遵循的是实用主义原则,即惟灵是从[ 2 ]。帝主之所以能成为麻城福主神,就在于他屡次的显灵。明麻城人梅国祯《募修五脑山墙垣序》(康熙《麻城县志》卷9《艺文志上》)云:“土主,邑福神。 ⋯⋯民有水火、疾病、盗贼之警,辄呼神求福,神辄随所呼应之。或邑人寓他郡邑,及他郡邑人有水火、盗贼、疾病之警,亦辄呼求福,神亦辄应,由是天下之人皆知邑有土主神最灵也。”尤其是明嘉靖年(1522 - 1566)间,麻城人刘天和“经略甘肃,用兵宁夏,屡荷神佑,立灵应碑于庙左以记其事”( 民国《麻城县志前编》卷2《建置•庙坛》) 。所立之碑即毛凤韶所撰《紫微张侯灵应碑》,今仍存五脑山帝主宫。明代帝主被加封为助国顺天王。清咸丰(1851- 1861) 、同治年间( 1862 - 1874 ) ,“粤捻交煽,境土绎骚,屡著灵异,助顺剿逆,邑中官民申禀大宪奏请加神封号,奉敕加封‘灵感’两字”。宋明清三朝,帝主均有封赐或加封,成为国家祀典之神,在地方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正如毛凤韶《紫微张侯灵应碑》所称“诚万民之倚庇,一方之主宰也,故人称为福主神云”。
根据乾隆六十年《麻城县志》卷3《舆图考二•寺观》、光绪《麻城县志》卷4《建置•寺观》、光绪八年《麻城县志》卷40《大事记四•杂记》、民国《麻城县志前编》卷2《建置•寺观》等书记载,在麻城,帝主之庙宇广布县境,其中,建于五脑山的帝主宫、县西门外相公桥之右的土主庙被列入祀典,归官方管理;其他庙宇则由民间集资维持香火,较大的有白果镇的福主庙,“阖镇以为集会之所”,木子店杨梅村的龟形福主庙,墩阳区的土主庙,与河南光山交界处的福主庙,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 - 1795)的袁家河区万家岗的帝主庙,沙井区的帝主宫,作为胡姓香火的福主庙,东宜市的福主庙等。在众多的帝主庙中,影响最大、香火最为旺盛的当属五脑山帝主宫。
帝主宫始建于宋代,据县志及庙碑记载,历史上有过多次破坏和重修。第一次大修是在明嘉靖年间(1522 - 1566) ,时值兵乱,庙全毁,由邑民捐款共修,“楹檐榱桷悉易以砖石避蚁患、能久远也”( 梅国桢《募修五脑山墙垣序》) ;第二次是在清嘉庆年间(1796 - 1820) ,庙复遭兵火,由麻城人胡宗第领头募化重建;咸丰年间(1851 - 1861) ,庙复遭贼毁,同治(1862 - 1874)初由麻城人王大堃、吴春山等募化重建,恢复原有景观,耗资甚巨,募化遍及南方各省,尤以四川、云南捐款最多。帝主宫计有一亭(静心亭)一院(道峰书院)二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宫(紫微、威灵、玉清宫)四楼(钟楼、鼓楼、戏楼、聚峰楼)四殿(拜殿、帝主殿、娘娘殿、祖师殿) ,总计百多间,造型全是古宫殿式。五脑山是农历八月初一开山。从开山之日起,每天几百人,有时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来山朝拜。清末民初,庙宇毁坏严重。三四十年代,麻城高道刘崇涵、潘崇智等人募化四方,维修了静心亭、一天门和正殿,扩建了边楼、饭堂等,并在庙观四周栽花种树,使五脑山环境幽静、古雅,一时名噪湖北,与道教名山武当山、木兰山常有往来,望风朝拜的香客,广及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湖南诸省,被称为麻城道教的鼎盛时期[ 3 ]。“文革”十年,五脑山又横遭浩劫,神像几乎毁尽,琉璃瓦覆盖樟木雕刻的华美戏楼被拆一空,仅存的静心亭、一天门、拜殿和帝主殿屋顶损坏严重。万幸的是,殿宇的墙壁稳固,柱架完整;殿内的雕方,殿外的石狮和壁画,娘娘殿的铁瓦,帝主殿的八卦顶以及屋脊和墙壁上的雕塑建筑艺术大多还保存无恙[ 4 ]。改革开放之后,帝主宫所在的五脑山被列为旅游开发区, 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为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对帝主宫的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中。(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