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当山铜镜折射出的真武崇拜


来源:秦楚网

人参与 评论

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不仅是有其美轮美奂的古建筑,且各宫观遗存的宗教文物亦是名目众多。在武当山众多文物中遗存的三面硕大铜镜、所折射的神祗崇拜、“君权

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不仅是有其美轮美奂的古建筑,且各宫观遗存的宗教文物亦是名目众多。在武当山众多文物中遗存的三面硕大铜镜、所折射的神祗崇拜、“君权神授”及其历史缘由引人注目。

镜一,玄天上帝镜,圆形,武当山遗存的最大的镜。该镜形体硕大、纹饰简洁。直径112.5厘米,镜缘宽5厘米,中心镜钮宽8厘米,镜厚2匣米。镜背铸有浮雕双龙纹和3竖行阳文铭。中行为“玄天上帝”4字,右行铭:“大明正德岁次戊寅吉曰同造”,左行铭:“河南开封府祥符县西关建隆口。”末字锈蚀漫漶不清。双龙纹围绕中心钮,形成“二龙戏珠”图案。此外,还有4个穿孔立钮、分上下左右排列,从受力作用来看,是便利其悬挂拴系之用。该镜,据铭文知铸造年代为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三年(1518年)。

镜二,福寿双全镜,圆形,该镜是武当山遗存铜镜中纹饰最繁缛的一面。此镜是均州城内净乐宫藏镜,现收藏于丹江口市博物馆。镜面直径46厘米,厚2厘米。镜背图文并茂,上下左右对称浇铸4个楷书字“福寿双全”镶嵌在4个方形框里,形成镜背主体,十分醒目。整面镜分布有70个浮雕图案纹饰,繁缛有序,艺术水平高妙,犹如一幅立体的画。图案由里及外,环绕对称,有序排列,内容纷呈:有道教内容的静坐持尘静修真人,亦有道童侍者,笙乐伎者;有日月星辰、宝盖、宝瓶、宝相团花,盘肠、法轮等八宝类,还有楼阁、祥禽瑞兽等。总览鉴赏使人赏心悦目,既显示了祈福增寿,又蕴涵着宗教的佛道融合,是集民俗与宗教意识于一体的社会生活面的艺术缩影集现。依其造型、吉语、艺术风格与画面构图内容来看,当属明中晚期的铸镜。

镜三,书面团扇镜,圆形,镜面直径71.5厘米,厚2厘米。宽缘,上部有两枚穿孔紧钮,用于拴系悬挂。毗邻两钮之下饰一周突弦纹,弦纹内满布铭文,共13行132字。内容为:浙(江)苏(州)众信徒捐资并铸造铜镜一面,恭入大岳太和山金殿,供奉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落款纪年是大明成化十五年季秋吉旦心月。整面镜背造型如同明代文人墨客的一幅团扇书面、典雅恬静。该镜的明确纪年,是武当山太和宫金顶收藏浙苏地域供奉品纪年较早的一件。

在明代,北边朝觐武当山的香客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众多;南边以湖广、江西、云南、苏浙为众多。尤其是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年间,明神宗万历年间更是如此。我们透过镜三,对了解江南一带民间朝觐武当山的习俗,即可见一斑。

在明代、江南苏州人曾有过每年一度的大规模的朝觐武当山的进香活动。据《明史·地理志》载:从江南苏州到湖广均州全程有3370里,跨越江苏、安徽、江西、湖广数省,可谓千里迢迢,但自大运河经长江入汉水直达均州的传统航运水道可资利用。

据明代无锡人王永积所著《锡山景物略》卷四《北塘香灯》记载,苏州府道观或船户利用这一水道、组织起一年一度的武当山朝山进香活动到达无锡北塘莲蓉湖集结的盛况。

每年二月到了约定之日,各路进香船沿运河入境,前往北塘,鸣锣为号,依次停泊,入夜每船悬灯,水中倒影连绵不绝。远眺,犹如繁星连缀的星桥,横亘于河面,形成十分壮观的“北塘香灯”水上盛会,成为每年一度的水上亮丽风景线。

又据明无锡人孙继皋(明万历年间辞官家居的吏部左侍郎)作的一首七律,题为《泛莲蓉湖·看香船灯与塔灯相望·因赋》:“朝玄朝侣集艨艟,灯火春明乱水蓉,宝蜡薰天香袅袅,星桥连岸影重重,遥光闪塔欺灵鹫,沸焰波影骇烛龙,钲鼓雷鸣人吁斗,大江西望是筹峰。”诗中“玄”指玄岳武当,“侣”指进香结伴游侣,“斗”指玄武七宿星座、“筹峰”是武当山天柱峰别称,“塔灯”指锡山上的龙光塔,届时亦悬灯挂盏,每塔窗一灯,入夜眺望锡山十分醒目。

全诗描绘出苏州、无锡入朝山进香赴武当山庞大船队集结停泊无锡莲蓉湖入夜悬灯的壮观场景。表现了对武当山道场主神玄天上帝的崇拜信奉。溯其历史缘由,这与自宋以来历代统治者的政治需求与推崇是分不开的。

宋一代,真武的封号一加再加;元成宗铁穆耳加真武号:“玄天元圣仁威上帝”将真武神封号由宋封的“真君”跃为“上帝”。至明,又在明代皇帝的大力推崇下,号称“北极真武玄天上帝。”明成祖朱棣,役使二十多万军民夫匠,在武当山修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使武当山成为五里一庵、十里一宫,宫观林立, 金碧辉煌的道教圣地。以后继任皇帝沿袭相因,已在全国形成对武当山道场主神玄天上帝偶像崇拜的登峰造极,武当山庙宇成为明皇室家庙的地位亦早已确立,由来已久。这局势亦正是明王朝统治者处心积虑所谋求的目的。从而使神权与皇权相互辉映,以借助神权巩固皇权,相融相辅,其中良苦用心的政治图谋昭然若揭。

我国考古发现迄今最早的铜镜是在甘肃的齐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时间距今约4000年。继之,在殷墟墓中出现,西周亦相继出现。战国以来业已盛行,且纹饰精美,形制精巧。用途于照鉴、整衣冠、梳妆。两汉以来,多有铸铭,吉祥语居多,有的还伴之以明确的纪年铭文。发展至唐宋,铸镜无论从金属成份, 铸造工艺、纹饰内容、镜面造形都发展得面貌一新。直至晚明到清才被玻璃镜取代。失去其生活实用具之功能。

以上介绍的武当山三面铜镜,除沿因有“吉祥语”外,突出的是宗教内容,已演变成一种宗教礼器与法器,即作为朝山进香供奉主神祗之用的礼器或驱魔降妖的照娇镜法器。

通过对武当山这几面明代铜镜的透视折射,使我们看到的却是在明代朝觐武当山的兴盛香火的神祗崇拜和武当山庙观实为明代皇室家庙的皇权象征。以及唐宋以来历代统治者通过推崇神祗佑助,达到皇国巩固之目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冰]

标签:武当山 铜镜 真武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