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汉“大车都”之路还有多远?


来源:长江商报

人参与 评论

武汉明确提出要建设“四大”。即“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大临空”。这个“四大”正好位于武汉的三环与四环之间。我认为,武汉的“产业三圈”是铁定的,即内环与二环之间是现代的高端服务圈,因此有绿地中心

武汉明确提出要建设“四大”。即“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大临空”。这个“四大”正好位于武汉的三环与四环之间。我认为,武汉的“产业三圈”是铁定的,即内环与二环之间是现代的高端服务圈,因此有绿地中心、中央文化区、国博中心等,三环与四环之间是现代工业圈,即“四大”所在地,五环以外是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环武汉产业圈,如红安、汉川等。不过说实话,“四大”还“大”的不够。在临港产业方面,武汉不如沿海。在临空产业方面,武汉不如郑州。 但是,武汉最大的优势就是,这些产业都在一个城市之中并存。

武汉今年的汽车产量将过百万。而12月18日上午,今年第100万辆“沈阳制造”汽车在华晨宝马铁西工厂总装车间正式下线。至此,沈阳成为继上海、北京、广州、重庆、长春等城市之后全国第7个年产汽车超百万辆城市。这样来看,武汉应该是第八个过百万的城市。

武汉一直有做大汽车产业的机遇。我建议,现在应该集中力量于四个方面,四管齐下:

一是增加整车企业。武汉现在是“三口”齐发—沌口(东风神龙、东风本田)、金口(上海通用)、黄金口(东风雷诺)。现在在金口、黄金口零产量的情况下,沌口达到百万,金口、黄金口投产,武汉汽车产量可想而知。不过这个过程来得晚了一点,让东风在武汉孤独多年。议论多年的大众有没有可能来汉呢?

二是恢复专用车产业。武汉2015年计划是200万辆、2016年300万辆整车产能,其中专用汽车年产40万辆。1985年至1992年是武汉专用车发展鼎盛时期,当时全国专用车产能不到20万台,而武汉年产量已超过2万台。1992年至2003年,武汉市专用汽车产销量逐年下滑,专用车企业有的直接倒闭,有的改制、兼并后成空壳。2011年,全国生产专用车159万辆,武汉仅9550辆。2009年之后,国家停止发放专用车企业资质。武汉28家企业拥有资质,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第一。

近两年来,蔡甸区一直在筹建商用汽车产业园,已在常福工业倍增发展区规划建设占地10000亩武汉蔡甸·常福商用车产业园,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商用汽车生产企业、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营销服务企业,推动专用汽车产业链的繁荣与发展,建立产业高度集聚、链群协同发展、企业集成创新、生态环境优良的高端商用车生产基地。计划用3—5年的时间,引进专用车整车厂30家,零部件厂家60家,生产规模达到5万辆,销售收入达到400多亿元。区域内已入驻枭龙、斯贝卡、瑞捷等3家商用车整车生产企业,佛吉亚、东风汽车零部件、徐工集团、亿和精密、瑞明控股、长华长源、东风易进等300多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有50多家底盘配套商,80多家车身配套商,40多家汽车电子配套商,23家汽车整车制造商,19家汽车改装厂。森林河房车、新型环卫车、消防车等商用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项目也先后落户于此。

三是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从武汉宣布300万辆目标之后,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来汉建厂,瞄准的正是武汉日益增长的汽车零部件市场。2013年1—8月,武汉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3.2亿元。其中,零部件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63.5亿元。但还是远低于其他汽车生产基地的零部件企业年产值。在前来投资的项目中,有不少成功案例。如鞍钢钢材配送公司在长春已有一条成熟的汽车钢加工生产线,武汉的鞍钢加工基地就是长春基地的翻版,看中的正是武汉汽车用钢的巨大市场。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德尔福在汉的新工厂一期开始投入运营。这家号称为汽车打造“血管”的零部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就是汽车各个零部件的连接器。今年以来,又有新的项目动工,如雷迪特公司百万辆汽车冷却系统产品、六十万套汽车空调系统生产基地,德国马勒集团汽车滤清系统生产基地两大汽车零部件项目。

四是汽车业人才的支撑。有研究报告表明,武汉市汽车行业人才缺口高达15万人,其中,汽车制造行业缺口9万人,汽贸行业缺口6万人,是近年来人才需求最大的行业之一。而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汽车公司的技工岗位和汽车销售的中高级管理岗位。武汉理工大学的汽车学院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倒是汽车职业学院方面存在不足。但是,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大学生城市,应该是培养汽车人才的沃土,涵盖汽车贸易、汽车研发、汽车展示、汽车物流、汽车信息、汽车金融等衍生产业的需求。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李娜]

标签:凤凰湖北 产业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