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家长怎样摆脱学区房的捆绑


来源:中国网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中国家长怎样摆脱学区房的捆绑 吴景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学区房是一个热词,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追本溯源,学区房的前身源自20世纪60、70年代的分房,主要目的是解决

原标题:中国家长怎样摆脱学区房的捆绑

吴景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学区房是一个热词,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产物。追本溯源,学区房的前身源自20世纪60、70年代的分房,主要目的是解决单位工作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并且这类学校的教育质量都不错,后来相继成为地区内的重点中小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很多家庭收入提高,家长开始关注经过文化积淀下来的名优中小学,并尽可能把子女送进这类学校读书。其中,途径之一,就是购买学校旁边的住房,获得进入住房附近的“优质中小学”。在全国不同城区的“学区房”概念开始进入老百姓视野,逐渐走向国家政策、社会媒体聚焦的一个社会现象。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政策的实施,大量的人员流动,在促使国家经济整体水平提升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到21世纪初,全国各大城市内出现的政府部门、国家企事业单位和高校附属中小学,以及既有的省级、市级类型的“重点校”转名的“示范校”和兴起的房产与政府开发需求相结合的中小学,成为教育市场中的“香馍馍”。由此诞生了一些规则之外的怪象,诸如隐秘的“共建生”、 “条子生”、“赞助费生”、“民校招公办校读”、“教职工子弟生”、“实验班的优考生”。

相对来说,“优质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在执行“划片招生”和“就近入学”政策时,在“权力择校、分数择校和金钱择校”的三种形式中,都带有不同的风险。且大部分家长难以获取这种“隐形资源”。于是乎,最保险的一种择校方式,就是购买学区房,一旦拥有学区房,业主就拥有一个进入片区内对口名校的名额。这也是大部分家长选择“高负荷”购买学区房的原始动力。实际上,从横向比较分析,中国有“面子”传统,很多家长喜欢比较,同事的小孩、亲朋好友的小孩、邻里的小孩都去了哪些学校?务必要坚持自己的小孩不能输在起跑线,一定要比周边的孩子好的信念。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家长趋向“择校”的虚荣竞争引起的。此外,还有一部分家长持有投机心理,现在苦点,购买学区房,等到孩子从该校毕业,我就把房子卖了,还能赚上一点,值得!

家长购买学区房,理由众多。一句话很难判断“家长”这类行为是否理性。总体来说,家长购买学区房,是依据家庭的经济支撑能力、接送小孩方便、孩子适应“学区房”学校特色,以及小升初所带来的可观察的结果,那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一种理性选择。与此同时,购买学区房的家长一定要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判断和选择。其中,最要关注的就是近期教育部出台的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方案中指出,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到2017年,重点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学区房可能随着片区的调整、学校校址变更等因素,若干年后不再是学区房,亦或不是家长预期想进的学校。

学区房本质上是房产类型划分中的一种,无关乎教育公平与否。但在当下,我国的学区房的确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产生的一种产业与教育相结合的现象。要最低限度地减少家长购买学区房的非理性行为,首要的还是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破解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长期症结。其主要措施: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教育经费投放倾向薄弱地区和薄弱校,提升薄弱学校的基础能力。二是实施名优校长和名优特教师实施区域内流动,建立中小学学校的绩效评估机制。三是区县的片区调整应总体配置区域内学生生源,既能保障就近入学的教育公平,又能提供更多学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四是以区县为单位,开设家长学校,积极引导和培育家长的育人观,让家长真正地参与到孩子需要接受的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家家庭教育资源的作用。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周艳]

标签:中国家长 学区房 捆绑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