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唐山又遇收奶风波:被指违约在先
原标题:蒙牛唐山又遇收奶风波:被指违约在先蒙牛唐山又遇收奶风波: 矛盾不只限于“蒙牛系”? 从山东胶东半岛,到河北唐山,蒙牛与奶农的供需矛盾纠纷在时间和空间上蔓延,同时也预示着奶业的寒冬远未结束。
原标题:蒙牛唐山又遇收奶风波:被指违约在先
蒙牛唐山又遇收奶风波: 矛盾不只限于“蒙牛系”?
从山东胶东半岛,到河北唐山,蒙牛与奶农的供需矛盾纠纷在时间和空间上蔓延,同时也预示着奶业的寒冬远未结束。
2014年9月底,《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报道了蒙牛对胶东地区原奶收购价直降1元/公斤,也由此揭开了中国奶业周期之痛。转眼间,一年零三个月过去了。近日,蒙牛唐山工厂门前又出现收奶纠纷:合作牧场在为每天挤下来的生鲜乳呼吁销路,蒙牛方面则在因原奶过剩苦不堪言。
值得关注的是,前来苦寻出路的恰恰是中鼎牧业托管的牧场,中鼎牧业则是由老蒙牛人出来创办的企业,并且2015年1~5月,其35%的销售收入来自蒙牛。根据双方2013年前后签订的合同,彼时形势一片大好之际,蒙牛方面约定的是每月最少供应量。如今的“限收”局面则意味着“蒙牛系”上下游矛盾凸显。
争议新增奶产量
站在养牛人和中鼎牧业的角度,奶牛单产越高则是越好;但是下游乳品加工企业则不认为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奶荒”的时候当然认同,免去了四处奔波抢奶之辛苦,但是行业低迷原奶“相对过剩”阶段,增量对加工企业来说就是负担。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蒙牛在“合同期限与收购数量”中明确,2013~2023年期间,河北某家合作牧场向蒙牛每日交售生鲜乳不少于6600公斤(即 6.6吨),并且还规定牛奶产量增加原因是属于自然增长,增量部分由蒙牛收购,不得销往其他任何企业及个人,否则承担违约责任。
“谁不希望自家的奶牛单产高,并且国家和行业都在号召稳产增产。”一位与蒙牛存在供需纠纷的牧场负责人介绍,没有别的诉求,只希望蒙牛履行合同,每天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牧场13吨的生鲜乳。
记者就此采访中鼎牧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基于双方长久合作考量,以及当地政府正在进行协调,表示“视蒙牛的表现再予以回应”。
另据中鼎牧业方面披露的重大销售合同,以蒙牛乳业(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在与中鼎牧业旗下牧场签订的合同是2012年10月24日~2017年10月23日,合同规定每日交售不少于5.2吨,合同期内累计总量不少于9490吨。
“公司通过与大多牧场主签订了十年以上托管合约,获得对这些牧场的经营权和控制权,通过先进的技术改造和管理,将原本低效率的中小型牧场改造为具有高产奶量、高奶源质量、高盈利能力的现代化牧场。”中鼎牧业方面这样阐述公司的商业模式。事实上,帮助牧场提高奶牛产奶量,正是公司的商业价值。
然而,因为行业持续低迷,蒙牛及所有乳品加工企业都饱受“产能过剩”之困,从2014年以来,收购上来的原奶有一部分都不得不喷粉储存。
“中鼎牧业托管的牛场单方违约解除合同后想回来继续向蒙牛交奶,同时期望在奶量与奶价方面得到特殊优惠政策,未得到同意。”蒙牛唐山奶源事业部吕常赤日前发布个人声明称,他在努力寻求资源和合作牧场一起讨论如何提高技术,和国外牛奶竞争成本时,“我看到的是个别人置身事外,只保证自己利益”。
蒙牛方面向记者回应称:“涉事供方在履行与蒙牛供奶合作合同的过程中,存在首先违约行为。”这里的“违约行为”指的是个别合作牧场转供其他乳企,一段时间后又回来找蒙牛收奶。而上述牧场负责人则对此表示,是蒙牛方面违约在先,没有按照合同收购牧场生鲜乳的增量部分。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收奶纠纷发生在“蒙牛系”内部的上下游。中鼎牧业总经理孙国强此前曾在蒙牛工作11年,离开前是蒙牛奶源事业中心总经理。中鼎牧业的五位董事中有三位曾在蒙牛核心管理岗位任职。根据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2013年,中鼎62%的营收来自蒙牛,2014年是59%,2015年1~5月降至 35%,虽说这两年依赖程度在降低,但蒙牛仍然是中鼎牧业的最大客户。
另一位“蒙牛系”的上游成员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对蒙牛销售的价格和数量暂时还没有大的波动,优质原奶还能卖上价格。”他预测2016年下半年,行业形势有所回暖,该企业期待收奶价格再往上调一些。
“病根”其实在消费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放眼中国乳业的病根,消费出了问题。
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日前去台湾开会,他掌握的信息是:台湾收奶价格比大陆高25%~30%,终端产品零售价则比大陆低30%。“不仅乳业,其他行业也存在产能过剩,市场经济离不开供需关系的变化,消费低迷必然会导致供应出现问题。”他说。
记者查阅蒙牛乳业(02319.HK)的财报发现,截至2015年6月30日,公司存货为42.89亿元,与2014年6月30日的44.6亿元相比,下降了3.81%;另据海关数据,2015年1~9月,我国奶粉进口45.29万吨,同比减少44.34%。
由此可见,导致2014年国内原奶急转过剩的外部因素已经在2015年得到缓解,进口奶粉对国内原料奶的挤占效应开始弱化。那么,为何国内乳品加工企业仍然喊“消化不良”呢?
日前,记者走访北京市各大商超,现场了解牛奶产品终端零售情况。在甜水园街京客隆店发现,蒙牛250克冠益乳燕麦黄桃发酵乳“买二赠一”,冠益乳燕麦核桃味发酵乳“买二赠二”,促销员晚上八点半还在呐喊,但购买者甚少。
最近,蒙牛乳业总裁孙伊萍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表示:“未来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去消费蒙牛产品,希望在蒙牛的国际化道路上,把蒙牛打造成最具中国活力的国际化公司。”同时她也介绍,目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让很多企业有了新的思考,“在过去,只要我们肯干,方法到位,有很好的团队,我们一定能做成很大的企业;但现在我们必须用更好的系统力量去做企业,改变大家过去的浮躁心理”。
整个乳业面临的难题:如何让上下游在一起愉快地“玩耍”?
“长期以来,中国乳品产业链利益分配严重失衡,没有形成经济共同体,奶农是奶农,企业是企业,两者属于‘两张皮’。”在一位长期关注地方奶业的人士看来,乳业涉及民生,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从根本上来构建一个长效机制,“遗憾的是,从2014年以来,倒奶杀牛的现象都没有杜绝,业内期待的政策靴子一直没有落地”。
张志民建言,当务之急是要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迁移,只有市场才是解决行业顽疾的药方子。“牛奶在国际上是大众消费产品,老百姓都喝得起的生活必需品。”在他看来,要想扩大内需消费,必须从乳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上降低成本,这样才有可能解决一直以来的高奶价现状。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以乳业为例,上游养殖业和下游乳品加工业要实现协调发展,而不是一方叫苦不迭,另一方则赚得盆满钵满。”上述奶业人士如是称。
此外,还要坚持共享发展,让乳业上下游及消费者都享受奶业发展成果。“农牧民与奶业企业是命运共同体,要建立企业与农牧民间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让农牧民分享奶业发展的成功。”2015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中国奶业D20峰会上就曾对此作出过指示。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