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净利下滑市场份额不足2% 外资银行在华六年“狼变羊”


来源:长江日报

人参与 评论

2007年4月,伴随着“狼来了”的呼声,中国放开了对外资银行的最后“防线”,花旗、汇丰、渣打以及东亚银行在全国20多个省市网点同时开门迎客。6年后,“本土化”的外资行却狼性不再。 根据日前在华外资行发

2007年4月,伴随着“狼来了”的呼声,中国放开了对外资银行的最后“防线”,花旗、汇丰、渣打以及东亚银行在全国20多个省市网点同时开门迎客。6年后,“本土化”的外资行却狼性不再。

根据日前在华外资行发布的年报,其在庞大的中国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仍不足2%,曾经的“狼”变成了“羊”。

业绩全面下滑

截至上月,汇丰中国公布2012年年报,外资行在华业绩尽数亮相。

年报显示,在资产规模与净利润方面,外资行都普遍回落,多家外资行净利润甚至出现负增长。

根据年报,东亚银行除税前盈利同比略下滑约5.35%。恒生银行营业利润同比减少28.8%。星展银行的财务报表未单独统计内地业务,但包括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及澳门地区在内,盈利去年出现下滑,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下滑约38.2%。 

由于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收入来源如中资银行一样依赖存贷利息收入,在经营支出上升的压力下,去年多家外资银行在华营业利润下降或者增速下滑。 

据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截至去年底,中国境内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税后利润总额163.4亿元,比前一年减少3.9亿元,下降了2.33%。

此外,去年外资行资产规模在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所占比例,从前年的1.93%跌落到1.82%。外资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净利润占比也从2011年的1.34%跌到了去年的1.08%。

理财产品巨亏高端客群回流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由于外资行理财产品巨亏消息不断,这句俚语逐步在外资行身上失效。

总价值约1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5300万元的亏损、打官司花了1200万元、耗时3年。2012年,日本上市公司SOFT-BRAIN集团创始人宋文洲的亲身经历将外资行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让一度标榜“高端理财”,“先进财富管理”的外资行跌下了神坛。

“中资行理财产品主打稳,外资行则主打收益,但风险也大。”本地国有银行零售部负责人坦言,外资行理财产品一度很吸引富人关注,因为预期年化收益都能达到10%。但经历了巨亏后,不少人还是选择风险小、收益低的中资行产品。“无非是增值收益,即使资金雄厚,也没人想用高风险博高收益”。

记者发现,外资行大多QDII产品都是投资结构性票据,挂钩股票、期货、期权等海外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极高。QDII产品为“开放式”产品,以净值的形式来反映产品收益变化,跟股票型基金产品类似,“没有设定亏损底线”,一旦与其挂钩的投资标的市场表现不好,则会导致该理财产品净值下降出现大额亏损。

脱离母体水土不服

全球化的金融资源以及市场网络,是外资行吸引国内客户的最大优势。

不过,由于进入本土需法人化改制,脱离母体,境内银行和境外总行衔接出现一定障碍。分析人士指出,未改制之前,外资行在华实行的是总分行制,境内外资银行分行与境外总行关系密切。与境外总行之间的经营性资金调转,可以调节境内分行的日常流动性。

法人化改制后的外资银行,受经营条件、开放城市以及服务对象限制,外资银行规模较小,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较为有限。外资银行需要调整原先的资金运作模式,较多地从境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

伴随着外资银行业务的扩张,境内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的不足将可能成为制约金融业平稳发展中的瓶颈。“外资行在国外的很多票据业务在国内都不能做,它们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很难在国内得到体现,因此只能和中资银行一样靠传统业务盈利,这显然不是它们的强项”。

同为难兄难弟外资险企生存艰难

链接>>>

自2004年12月11日保险业入世过渡期结束后,除了外资在寿险公司持股不超过50%、不得经营法定限制保险业务外,保险业已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

与外资行一样,虽然提前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但外资险企发展依然艰难。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曾达到最高8.9%的水平。而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下降到4%。2012年前三个季度,外资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有所增长,但依旧未超过5%,仅为4.3%。

财产险方面,统计数据显示,外资财产及意外险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市场份额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一直停留在1%左右的水平。

去年,外资险企的车险一开卖,就立刻有人捧场,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太理想。

根据险企业内公布的数据显示,6家外资险企中,有4家处于亏损状态。业内人士坦言,中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对手中,外资险企肯定不会排在三名之列。

根据规定,外资寿险公司主要采用中外合资的股权形式,且外国资本不能超过50%。在合资公司中,一般按多数方的意见来管理公司,在合伙双方无法达成共识时,必然会造成外资公司的许多先进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运用,这也成为外资保险公司发展的障碍。

中资行员工后悔跳槽外资行

本想顶着外资行的光环,名利双收,可没想到待遇大不如前,这让两年前不顾父母劝阻跳槽外资行的王瑜(化名)颇感郁闷。

毕业本地知名院校的王瑜,2003年一出校门就进入了一家武汉股份制银行工作,由于业绩优秀,收益颇丰。2007年后,外资行高调入驻武汉,四处招兵买马。 这让一直对外资行充满向往的她,看到了机会。“吸引人的不仅是薪酬,我希望去学习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培训制度”。

跳槽后,王瑜发现虽然没有像中资行那样,长期在大厅等待客户,但他们有永远不停的开拓客户和繁重的吸储任务。“每天回到家躺下就再没有起来的力气,加班到晚上八九点是家常便饭,领导每天不停追问业绩,有听不完的培训与各种变相的考核”。

“高不成,低不就。”王瑜告诉记者,对于普通客户而言,外资行有着天然的门槛,大家都觉得过于高端而将其自动“隔离”。

业内人士介绍,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如今的市场上竞争力有限,针对的客户又相对高端,营业网点少,而随着中资行业务的不断拓展,高端客户也没有之前想象的一样,盲目崇拜外资行。

一位从外资银行回炉到中资行的人士透露:外资行的管理层和销售精英,在拥有了外资银行从业经验之后,受中资银行公司庞大的客户群体和丰厚的收入吸引,转而跳槽的比比皆是。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文婷]

标签:净利下滑市场份额 外资银行 华六年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