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生日接到18家金融机构短信 谁动了我的隐私


来源:新闻晚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生日接到18家金融机构短信 谁动了我的隐私 这是一个没有了隐私的时代,自己的手机号、身份证、住址随时可能“被侵犯”。每当面对手机里铺天盖地的优惠活动、产品推销短信和电话时,我们总会忍不住“自

原标题:生日接到18家金融机构短信 谁动了我的隐私

这是一个没有了隐私的时代,自己的手机号、身份证、住址随时可能“被侵犯”。每当面对手机里铺天盖地的优惠活动、产品推销短信和电话时,我们总会忍不住“自我反省”,努力回想到底自己是在哪里泄露了这些信息,然后才恍然发现存在的可能性原来这么多,因为现在无论是银行卡、第三方支付、保险、基金还是各类产品会员卡的办理过程中这些个人信息都是标着红色星号的必答题

现状:谁动了我的隐私?

从早前轰动一时的某国有险企80万客户信息泄露到近期被炒得火热的“余额宝”业务涉嫌泄露用户隐私事件,近年来关于金融机构用户信息安全的讨论从未离开过大众的视线,虽然担心,但作为“受害者”的用户们在办理各类业务填写表格时,面对那些标着红色星号的 “必填项目”能做的好像只能是一边无奈地落笔,一边在心里疑惑自己的隐私究竟是如何被泄露的呢?

最先浮出水面的原因无疑是金融机构对于用户信息管理的疏忽,部分金融机构对保护客户信息安全、保护客户隐私权的重视程度较低,现阶段,金融机构还不具备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和技术系统来回报用户“毫无保留”的信赖。此外,市场上也出现一些违法分子会以利益为饵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购买客户信息。

在这众多的泄露渠道中,“客户信息共享”已成为最大隐患。所谓的客户信息共享就是指在金融混业的发展趋势下,金融机构之间在合作过程中自作主张地分享双方用户的信息,这便可以解答为何很多银行卡用户开卡以后,还会频繁接到各类保险、基金推销的“狂轰滥炸”。

以银保合作为例,一些保险公司在与银行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后,银行甚至授权保险公司随意通过银行系统查询客户资料,获取信息后对银行客户进行电话销售。

当个人隐私被如此随意地共享,难怪会有商家敢在广告中自信地说“我们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

正方:筛选信息寻求好产品

“其实,这些推销广告并不全然是无用的。 ”一向乐天的Joanna总爱从负面的事物中挖掘正能量跟随丈夫从韩国来到中国发展的她是个地地道道的“办卡达人”,来中国前后总共办理了6张银行卡和信用卡,其他各种品牌的会员卡更是不计其数。因此,每天她的手机里都会充斥着各类产品的推销广告,一到节日更是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Joanna 开玩笑地说:“这几年,我生日收到的第一条祝福都是银行发来的,有时候他们的祝福比朋友的还多呢! ”相信所有打开皮夹一眼全是卡的“大客户”都曾受到过这样的礼遇,只是又有多少人会真的觉得温暖与感动呢?

Joanna告诉笔者自己刚开始的时候也特别厌烦那些广告短信,往往收到之后直接按删除,更会讶异为什么自己会“招惹“到那些从未涉猎的基金和小额贷款公司,可慢慢地她开始发现那些 “推销”短信中也不乏值得投资的产品,特别是一些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在经过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后购买,也带来了不错的收益。现在,对于Joanna来说这些银行、保险、基金产品的广告短信和推销电话已然成为了她了解理财资讯的新渠道,当然她也强调“信息的筛选和后期的研究非常重要,并不是所有的广告都是骗人的,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广告都是值得信赖的。作为消费者必须做好‘功课’做出自己的判断。 ”

反方:不堪其扰的推销电话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Joanna一样的好脾气,更多的用户面对扑面而来的推销短信和电话时使用了“深恶痛绝”四个字,更有甚者为了躲避推销电话而不得已地更换自己的手机号码,James就是其中一员。

8 年前James办理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张银行卡,于是各类优惠活动短信开始出现在他的手机里,开始时他并不以为然,有时还会把这些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然后,随着银行卡数量的增长,那些短信的数量便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填满了“收件箱”,再然后一个个来自于不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的推销电话成为了每周必到的问候,在手机卫士举报、屏蔽功能还未出现的当时,James终于在忍无可忍之下换掉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虽然换号码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但当时真的是别无选择了!至少能换来短暂的清净。 ”

其实,相较于这些短信和电话的骚扰,令James更气愤的是在看得到的未来,这样的情况无法得到改善,而自己也没有能力去预防或改变。 “我们总不能因为这些骚扰而不办必须的业务吧,可但凡要办个业务都需要填写个人信息,填了信息安全又得不到保障。 ”James无奈地感叹着。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林芳]

标签:金融机构 生日短信 隐私 凤凰网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