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汉首家汉绣公司成立 建产学研平台5年产值过亿


来源:长江商报

人参与 评论

一度风光无限,如今年销售额不到湘绣1/80 汉绣曾风光无限。清朝中叶它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成为贡品。然而,时至今日,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汉绣,年产值仅500万元,与苏绣10亿多、湘绣4亿多元的年

汉绣传承人姜成国指导学生。本报记者 孙辰 实习生 孙颖 摄

一度风光无限,如今年销售额不到湘绣1/80

汉绣曾风光无限。清朝中叶它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成为贡品。然而,时至今日,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汉绣,年产值仅500万元,与苏绣10亿多、湘绣4亿多元的年产值相去甚远。

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昨日,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武汉纺织大学等三家单位签署战略协议,组建武汉汉绣发展公司,成立汉绣产学研发展中心,期望汉绣在沉寂中“复苏”。据悉,这将是武汉首个具有自主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能力的汉绣产业链发展平台。

A 现状:汉绣销售额不到湘绣1/80

去年底,武汉非遗文化公司联合武汉纺织大学对苏绣、湘绣及汉绣市场进行全面调研。在近一个月的调研中,工作人员先后走访了苏绣刺绣基地、刺绣研究所、沙坪湘绣产业园、武汉姜先生汉绣工作室、兰陵路刺绣专营店、武汉市博物馆刺绣展等,以及多位汉绣传承人及从业者,最后写出《汉绣市场资源整合报告》。

该报告指出,武汉地区汉绣从业者从经营主体看,呈现三大流派:包括以湖北省汉绣非遗传承人任本荣为主的坚持传统汉绣特点为主的传统艺人;以姜成国等汉绣从业者为代表的汉绣服饰类经营者;以及社会上零散的汉绣从业者。此外,还有一些经营苏绣的实体店,零散分布于武汉三镇,大多属于等客上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

市场上鱼目混杂,有些从业者打着汉绣传承人的名义,欺骗不明就里的消费者,武汉绣品市场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从调研数据看,有的绣品店年收入达20-30万元,而销售较差的一年5万元左右,甚至连房租也难以维继,每年都有绣品店关门倒闭的情况。

目前,武汉地区汉绣从业者整体经营情况一般。据统计年营业额不足500万元,武汉市汉绣总体销售额还不及湘绣总值的八十分之一。

B 症结:知名度不高传统技艺后继无人

从业43年的武汉市汉绣代表性传承人姜成国,其工作室主要从事汉绣戏服制作。他说,由于剧团不景气,汉绣戏服同样面临着卖不动的尴尬。目前,他正将产品重新定位:结合市场的工艺品。

对于汉绣传承,姜成国坦承自己走了不少弯路,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产品却未能与市场接轨。“新一代的汉绣人应在创意上下功夫,与市场接轨。”姜成国说。

在姜成国看来,人才是汉绣行业最大的症结所在,“有了热爱者才会后继有人,才会有创作产生,接下来才谈得上产业,这才是良性循环。”但目前想学这门技艺的年轻人并不多,符合条件且能坚持下来的就更少了。姜成国说,汉绣的鼎盛时期在清代和民国。目前知名度不高,只有业内人士和研究学者对汉绣有一定认识,在武汉及周边城市已很难见到真实的汉绣。另一方面,由于近年在各种展览和比赛中,汉绣屡屡获奖,所以作为礼品和收藏品又有着较大的市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文婷]

标签:武汉首家汉绣公司 平台5年产值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