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尴尬的武汉制冰业 市场闹“冰荒”厂家无利润


来源:长江日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市场闹“冰荒” 厂家无利润长途运输蔬菜,使用冰块是最廉价的保鲜方法 上周四,是入伏后最热的一天。 高温,让刘天军心情焦虑。记者在白沙洲农贸市场见到他时,担任蔬菜部经理的刘天军告诉记者,“

原标题:市场闹“冰荒” 厂家无利润

长途运输蔬菜,使用冰块是最廉价的保鲜方法

上周四,是入伏后最热的一天。

高温,让刘天军心情焦虑。记者在白沙洲农贸市场见到他时,担任蔬菜部经理的刘天军告诉记者,“已经不知道打了多少电话,但还是找不到足够的冰。”

冰对他来说大有用处——市场内,蔬菜、水产的运输、保鲜样样都离不开冰。大市场要用的冰都是非食用冰块,基本由白沙洲农贸大市场制冰厂供应。

制冰厂总经理王建威告诉记者,现在冰厂每天的产量已经达到2000条左右。“如果供给不足,还会从别的地方进些冰。”

尽管如此,7月初,大市场还是出现了一次“冰荒”。

6月底,湖北进入了玉米的收成期。7月,武汉周边各地的玉米纷纷运到了白沙洲农贸大市场,准备转运到全国各地。农贸市场一片繁忙,但运输的卡车总迟迟不能出发——因为,冰到不了位。“本来可以每天运出三趟,当时却只能运出一趟,延缓了上百吨玉米的出货。”

记者现场看到,在宏多蔬菜商贸行门前,大卡车上堆积着一个个白色泡沫箱。箱内,是用冰保温的小白菜、上海青和油麦菜。

商行老板介绍,这些蔬菜由昆明、兰州运来。从昆明到武汉需近26小时,加上交易和菜贩上架时间,蔬菜很容易变质。有冰降温,蔬菜才能保鲜30到40个小时。

蔬菜、鲜玉米的保鲜,还不是用冰的大头。白沙洲水产市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淡水鱼批发市场,夏季水产保鲜用冰最多。鲜鱼车内,一车鱼需用半车冰。

制冰厂总经理王建威介绍,一条冰约80公斤重。冬季时,用冰需求量少,仅需几百条冰,主要用于水产、玉米、毛豆,还有洪山红菜薹的外销保鲜。

“进入夏季后,尤其是高温天,用冰量激增。”刘天军经理说,冰厂每天平均给大市场提供2000余条冰块。而到了玉米的产出期,用冰的需求量达到4000条,缺口达到2000余条,“那两天真是急得要死,没有冰的话玉米须很容易变臊”。

缺冰成了他夏天的心病,刘天军现在每天都会花时间上网、打电话找冰源。

冰,真的如此难觅?

记者拨打了114查号台电话,得到的回应是:没有一家制冰厂的登记电话。

上网几经搜索、提问,仅获得本地7家制冰厂的相关信息。记者逐一拨打电话,其中3家号码已是空号,两家拨通后被告知已转行。

剩下仍在营业的两家制冰厂,其中一家表示有每天600到700条的产能,但目前没有生产。另一家日产300条,主要供武昌区的蔬菜、水产商,目前已订购一空。

制冰业生态素描

用户减少了 成本却涨了

蔡先生已经转行好几年,接到记者电话并不惊讶,“不做很久了,每年夏天还是有电话问我买冰。一年12个月就一个月挣钱,真是无利可图”。

李先生做了20余年制冰生意,去年终于还是转行了。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李先生感慨,制冰行业最好的时候,一条冰50元,“差不多能对半赚”。

从2000年开始,生意不好做了。用冰的单位变少了,但成本上升了,电费上涨,人工费用从1000元涨到了3000元。

最大的问题还是季节性——过了夏季的高峰季,基本没有订单,“企业不能完全停产,否则损失更大”。有的企业只能冬天做,储存到夏季卖,但储存的电费又是一大笔支出。

制冰厂基本以25元左右每条的价格卖冰,每条冰大约只赚一两元钱。李先生说,基本不会涨价,“老顾客基本是蔬菜、水产商,对价格很敏感”。

去年,李先生的厂被拆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好事,“设备更新要钱、租地要钱、修库房要钱,索性不做了”。据李先生所知,有两家制冰厂的老板打算不做了。

据业内人士介绍,武汉制冰的小作坊较多,大型制冰厂已经罕见。记者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小的制冰作坊,多就近供给,如华南海鲜城,商户多为市内酒店配送水产,所需冰量不大。附近一家制冰作坊,就满足了整个市场的需求。

“通常,小作坊使用的制冰机从2500元到1万元不等,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房间就可以储藏冰块。生产的冰块量不大,但成本也较低。”该人士告诉记者,还有一些周边的制冰散户用运输车,在夏季高温时在市内售冰。“这些散户主要来自阳逻等地。他们使用农业用电,电费低。水源直接用泉水,过滤费用比自来水低。以运输车直接销售,节省了库房的房租费用。”

近两年,制冰工艺简单,设备也好买,一些单位选择了自己制冰。李先生说,制冰并不复杂,只是麻烦。将自来水注入冰槽,将冰槽整体沉入布满冷凝管的冰池里,浸泡24小时,冰条就制作完成。“现在一些小而精良的设备出现,很多食品加工企业开始自备制冰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林芳]

标签:武汉制冰业 冰荒 财富 凤凰网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