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哨网络传言 网友热议遭专家“熄火”

网传吃热干面会引发糖尿病 网友大呼终于找到病因

这篇有关“热干面”的微博中称,热干面油脂热量特别高,面是油掸的,芝麻酱是油调的。同样分量的热干面和汤面,血糖差一倍以上很正常。热干面、筒子骨煨汤、烧烤等是武汉人糖尿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有人恨恨地说总算找到病因了,有人怯怯地替它鸣不平。

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介绍,面窝、热干面等油脂含量过高,健康人偶尔吃吃没问题,如果本身有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人群,则应尽量避免食用。糖尿病的发病确实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但不能笼统的说与武汉美食有关,应该是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关。[详细]

微博爆料樱桃里爬出蛆虫 网友对其由“爱”转“恨”

6月11日,新浪微博上@微美食青岛、@微博互助等几位博主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称自己把买来的新鲜樱桃在水中浸泡,大约2分钟就会看到有蛆虫从完好的表皮往外钻。这条微博瞬间被广为转发,让不少网友对樱桃由“爱”转“恨”。一番讨论下来,网友们一致得出结论:以后吃什么水果都要用盐水泡一下。

“这只是水果中再常见不过的果蝇,学名叫地中海食蝇。”一位农业专家告诉记者,实验中发现的白色小虫子其实就是果蝇幼虫。在果农和农业专家眼里,这种小虫子再常见不过了,果蝇幼体、幼卵对人体完全无害。“果蝇和我们口头所说的蛆虫,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种东西,所以大家完全不需要惊慌”,专家最后指出。[详细]

微信传喝牛奶可导致癌症 专家:消费者大可放心

“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近期流传着这样一条消息,让每天习惯喝杯牛奶的人不禁大吃一惊。这篇文章指出,人是地球上唯一终生吃奶的动物,而奶牛是靠打高剂量的荷尔蒙产奶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发现: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岛素的生长因子就是牛奶内的主要致癌物质,同时称牛奶易致癌。

记者查询发现,与这篇文章类似的观点,早在2010年就开始在网上传播了,而且会时不时再增加一些新信息,开始另一轮的流传。那么牛奶到底还能不能喝,致癌一说是怎么回事?食品安全专家称消费者大可放心,并一一回应这些疑问。[详细]

”偏听偏信“过后 留下一地”不公平“

“偏听偏信”可怕 :以偏概全易致更多”不公平“

近日,网络上疯传大樱桃泡出虫子的信息,清晰的图片让人看了恶心,以至很多网友、市民购买樱桃“试泡”,然而,大樱桃里有虫现象并不普遍,更没有可怕到“逢樱必虫”的地步。事实证明:“大樱桃有虫不能吃”这条消息并不是事实的全貌,与大连乃至全国的大樱桃生产实际并不相符。作为新闻,信息要素须准确无误,不能以偏概全。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带着放大镜吃樱桃”的思维竟然能够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究其原因,是对食品安全过于“神经过敏”。大部分对水果生产知识有所了解或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都能正确理解水果、蔬菜里有虫子的现象,并不会过分紧张,该吃照吃。只有对食品安全“神经过敏”或缺少农业生产常识的人才会 “谈樱色变”。如果罔顾事实,对专业人士的科学解释避而不听,对客观实际情况不去了解,就把大樱桃一棒子打死,未免也太冤枉这美味、营养的水果了。而对广大果农和大樱桃产业来说,则更是极大的不公正,将产生很坏的社会影响。[详细]

“一杯牛奶闹腾一个民族” 与人们杯弓蛇影的心态有关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但在国内来看,似乎有种“一杯牛奶闹腾一个民族”的语境,当然这里面更多的是由奶粉引发的争议。之所以牛奶成为各种舆论事件的主角,前提就是我们国人对牛奶营养功能的推崇所致。但这几天“牛奶将人类送进癌症的坟墓”的传闻,似乎要完全颠覆人们的普遍认同。

牛奶有害说并不是新鲜的话题,曾经在中国火爆一时的伪养生大师林光常就曾抛出“牛奶是给牛喝的,不是人喝的”的断语。现在林大师已经被揭穿幌子,但是他的言论还在持续发酵。坦白的说,之所以这样的断论有市场,的确和人们杯弓蛇影的心态有关。

牛奶致癌的争论,怕是上升不到转基因食品的论战级别,但是让笔者想起来了前段时间专家详解关于小龙虾五个传言的事情。市场一旦有了食品相关的疑惑,专家愿意第一时间站出来,和媒体一起来为大家提出中肯客观的看法,这对消费者来说是种福祉。虽然最终的正确与否还待商榷,但人民的食品智商不就是在这样兼听则明的氛围中成长的吗?[详细]

网络传言刺中人们“软肋” 网民应持普遍怀疑态度

近几年来,网络传言的传播成为一大社会景观,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传言的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有的已经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谣言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谣言的内容往往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被某种模糊性掩盖了。比如,孩子走失的谣言那么容易流传,是因为我们太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走失;抢盐风波席卷中国东南沿海,是当地居民害怕被核辐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谢需表示,谣言映射了我们的心理,刺中了人们的软肋,很多人即使知道这不过是“空穴来风”,也依然忍不住去讨论。

夏学銮称,对待谣言,特别是网络传言,应持的基本态度是:首先要正视谣言,不要回避谣言;其次要研究谣言,弄清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以及基本的传播手段。只有对这些心知肚明,才能发现有效的应对措施。[详细]

勿让传言成谣言 不做网络闹剧“帮凶”

谣言止于智者 公民需加强基本科学素养

所谓“牛奶致癌”是一则不折不扣的谣言,而这再一次切中了国人科学素养的痛点。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外发布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 “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当年大陆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纵向比是提升了,但横向比,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如果国人有着对应的科学素养,“牛奶致癌” 的影响力或许不会有这么大。

科学素养的痛点,对应的是科普的痛点。现实中的科普不仅太少,而且针对性不强,对热点问题关注不够。“牛奶致癌”并不是现在才出现,早在2010 年,类似观点就开始在网上传播,而且会时不时增加一些新信息,开始新一轮的流传。这么长的时间,“牛奶致癌”竟然没有得到迅速有力的澄清,这难道不值得相关方面反思吗?[详细]

建立风险交流平台 政府及时沟通以实现信息共享

其实,政府、专家的立场与消费者是一致的,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信息真空”引发的恶果是:风险交流机制的缺失使社会信息不对称,最后为此买单的往往是发出理性声音的人。当下信息爆炸与自媒体化的时代,“信息对称”变成了“信息堆成”,在来自各界的不同声音里,往往比较极端的声音更容易受到关注和引发传播,但这些声音,就 一定是正确的吗?我们也发现,专家们慎重的反应会相对慢几拍,这使得靠数据、靠事实、靠标准支撑的声音反而得不到理解和重视,有时甚至造成信息的扭曲。
   这些乱象提醒监管层,政府、专家、协会之间不仅要多开展互动式的风险交流,还应建立风险交流机制,在出现一边倒的声音后,由政府的职能部门来沟通, 实现信息共享,勿再以“风传”误导消费者,让公众的知情权提升为科学的知情权,此外,建立一个民间的、能专门提供科学知识的交流平台也是公众所期待的。[详细]

媒体提升六大能力 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功能

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不实的网络传言降低了媒体公信力,有些媒体受经济利益驱动,捏造和虚构新闻,刻意炒作,充当了“造谣者”角色。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监管,祛除“不良媒体”,整体提升媒介公信力;媒体也应该加强自律。除此之外,媒体还应该提高反应力、真相还原力、辨别力、协同力、议题设置能力。

在日常报道中,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报道,还是舆论监督报道,都要掌握报道分寸,不说过头话。另一方面,媒体应该更多地遵从新闻规律,把握适度的原则, 尽量从新闻规律出发,从建设性出发,从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角度出发,全面客观地报道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舆论监督报道,促进问题解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详细]

结语

热干面为其成为糖尿病“祸根罪首”而喊冤;无数商家为自己无意“躺枪”以致经济损失而喊冤;把这些传言推至顶峰的网友为无知而喊冤......我们为何每次都要上演一次网友热炒,商家喊冤,专家解析的闹剧呢?

网络传言走错一步就成网络谣言,反而幕后黑手最终不是第一个说这个的人,而是从未调查真想就肆意扩散消息的人或是媒体。等网络传言第一时间就被证实或是禁止的时刻,真正的喜剧才正式上演。

官方微博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