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加油被拒事件中的双重追问

救护车加油被拒 夺人命的是“冷漠”

24日下午4时许,今年57岁的巴东县金果坪乡塘坊坪村农民陈千均,不慎从自家正在建设的房子三楼摔下,因头部先着地,当即昏迷。

但由于病人伤势过重,当地医疗水平无法满足救治条件,病人需要送到州中心医院抢救。晚上10点左右,救护车出发前往恩施。但让救护车司机和家属没有想到的是,当救护车在中石化金果坪加油站加油时,该站工作人员说,现在是下班时间,不为任何车辆加油。

车上的病人生命垂危,加油站又不加油,陈千均的女儿陈祥翠在情急之下,只好给工作人员下跪:“我爸爸快要死了,麻烦你们加一次油,我给你们下跪了!”

然而,家属的下跪也无济于事。

据病人的一位亲属说,他们从油站的玻璃窗口里看见,油站的两位工作人员,一个在玩电脑,一个在看电视。在苦求了一个小时之后,救护车从路过司机那里购买到高价油之后才得以上路。而就在救护车在购买高价油出发后不久,陈千均倒到了这条平时只要40分钟车程的路上。[详细]

对陈千均的死,加油站的拒不作为到底负有多大责任?很可能,这将是个无解之问。

然而在当地民众与一般网友看来,那几位不加油的加油工,俨然就是夺人性命的凶手……即便此类情绪化的判断有失公允,却的确是各方真实观感的流露。面对人命之重,那句“已下班,不加油”的回绝,显然太过轻佻乃至残酷、冷血。

“缺油”的救护车搁浅 急救服务如此狼狈

回顾伤者受伤接受救治,到伤重急需转院,再到加油站受阻,直至最后在途中身亡的全过程,一些有关医院的细节让人不禁假设:如果救护车一开始就有油,是不是后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据相关媒体报道,救护车所在的巴东金果坪卫生院,距离出事加油站也仅1公里。至恩施州医院有40分钟车程。

况且该镇可能还不止这一家加油站。既然救护车早已经快没油了,为什么不早一点加满油?再退一步说,除了请求油站加油,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应急预案?与油站纠缠的这一个多小时中,或许可以为生命通道的疏浚,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最终,救护车不是向私人买来了高价油吗?遗憾的是,生命就在那耽搁的一个多小时中流逝了。时间就是生命,这个道理本不该在救护车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被忽视和遗忘。

也许,救护车遇到“无良”油站和站长,导致生命被耽搁救治而死亡是偶然。但救护车半路没油搁浅,却是救护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必然情况。[详细]

救护车加油遭拒是人性与责任的双重失守

垄断者的傲气给了对“救护车”说不的底气

据悉,涉事加油站乃当地唯一一家加油站。恰因其无所替代,它本应以更严谨的心态,承担起更多责任。只可惜现实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反倒滋养了该加油站的懈怠和倨傲。可以推测,一朝大错铸成,必先有长久的铺垫:一日日的漫不经心、麻木僵化,最终致使那几位加油工,纵使面对病危的重伤者,也丝毫不愿妥协半分!

这个加油站发散出的彻骨冰冷,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在乡镇等二三线地带,有限的居民消费力与市场规模,几乎无力发育出健全的商业道德。其后果是,营商者既不愿意“多工作”来换取少得可怜的额外收入,也无动力严格自律、优化服务……在大城市里,加油站多为24小时营业,总是优先确保救护车、消防车的油品供给,但在一些小城镇,事情却是另一番模样。[详细]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金果坪加油站,是一个8小时工作站点。但公司有规定,对消防、救护、警车全天候服务。”很显然,纸面的规则,未被一线员工真正恪守。此一现象,貌似是个体失范,其实有着普遍的逻辑:在垂直管理的企业体系中,那些远离中心、偏下级的单位,所受到的约束实则少之又少。久而久之,习惯“自己说了算”的小加油站,只会按照“自己愿意的方式”工作。

体制是为人服务的,人才是体制的中心。体制傲慢,就会增长人性的傲慢。体制的霸道,会滋生人性的霸道。因此,体制需要改,人的文化水平需要提高,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更应该加强培养。[详细]

急救行业责任意识淡漠让“救护车”不能救命

反思陈千均之死,加油站固然因为其职业及道德操守负有责任。

但是医院糟糕的急救表现,理应承担部分责任。

作为急救服务中必用 的运输工具,救护车应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并且保证车况良好,油量充足更是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地只有一家加油站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出现加油站职工拒绝为救护车加油的情况,也有可能因加油设备出故障,而导致长时间加不到油耽误救治的情况。所以,如果救护车自己做好了充足准备,早已加满油或有备用油,也许病人就不会死在前往医院的路上。

在加油站拒绝为救护车加油的情况下,救护车无备用方案。既没能尽快向过往车辆求援或从医院的其他车辆上抽取汽油,也没有改派其他车辆来送病人。以致救护时间被耽误宝贵的1小时。

病人的危急情况也许加油站员工不一定知晓,但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和医院领导应该很清楚事态紧急程度。应急方案的缺失反衬了该院急救服务中的责任意识淡漠,长期缺乏应急方案的现状。[详细]

救护车加油被拒的”警示课“

加强监管 企业应将服务公共利益放在首位

加油站工作人员如此冷血,在某种程度上与企业相关制度僵化,缺少人性化设计,同时,中石化内部监管失责有关。

 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服务至上的今天,中石化为何还存在“8小时工作站点,夜间不对外营业”?既然公司规定“对消防、救护、警车是全天候服务”,为何这家加油站可以不执行?是这项规定本身形同虚设?

作为国家命脉性企业,石油企业应将服务公共利益放在首位,摒弃“8小时工作站点”,修正“夜间不对外营业”服务短板,严格执行对消防、救护、警车等特殊车辆全天候服务、优先服务的政策规定,不“添堵”。

同时强化内部监管,通过培养服务型的企业文化提升员工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详细]

救援服务应完善“跟踪机制”和应急机制

“陈千均”之死给予社会的警示课不仅仅在于“命脉企业”,也在于“急救行业”。

作为临危上阵,救死扶伤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救护车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嫁接伤者与治疗措施的桥梁。

作为救护车的运营方和管理方,医院首先要对救护车的使用和运行日常运营有较强的管理。要做到对车况进行有频率的监察,保证车况,油量及救护资源始终充足。

同时,医院同样要积极预案,防止救护车及车载设备遇上不可抗因素时能随机应变,较快的将病患转移,以便其尽快得到有效救治。

与中石化员工一样,“陈千均”之死中,医院救护人员没能检查出车况问题,在遭困加油站之后,没能有效反应,尽快转移病患同样反应了救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到。吸取教训,加强对救护人员的急救应变能力,争取救人途中“不掉链子”。[详细]

结语

村民陈千均本不会在一个离家不远的高速公路上殒命的。前提是,加油站的员工放下手中的遥控器,为救护车加满油;同样,如果救护车出门的时候就是油料充足的,也就不会有被拒的情况,也就不会出人命。所有的假设在事情发生之后都显得苍白,用充满人性的制度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用完善的监管制度保障救护车不会再“掉链子”是此事给予社会的警示课。

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