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武汉在通往的“宜居城市”的路上,“炎热”的气候是最大的障碍。虽然最近武汉终于摆脱了“四大火炉”的诨名。但是对比十年前的炎夏,靠着“二厂汽水”、竹席和“鸿运扇”就能熬过的夏天,在今天看来,难于满足“活着”在武汉度夏的条件。“武汉变得更热了吗?”这是武汉人的疑问,解开谜题,不妨需从气候、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和居民心理4个方面入手剖析。

中国内地新四大火炉公布 武汉排第七福州最热

中国气象2013年7月15日发布了内地“四大火炉”新排名,内地最新三大火炉分别是福州、重庆和杭州。福州为中国内地省会级城市的高温王者,超过了重庆,成为内地大城市第一火炉。武汉跌出前五名,排名第七。

新“四大火炉”城市出炉 武汉因不够“热”出局

近期,一份全国“火炉”城市名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据了解,这是气象部门通过综合分析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最近31年的气象资料得出的结果。公众以往熟知的武汉、南京等传统上的“火炉”城市虽然还在名单里,但是排名已经退出“四强”。

数据表明58年来武汉的最高气温呈现下降趋势

监测数据显示,武汉夏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为31.7℃和24.9℃。其中8月份最高气温最高,平均达到32.5℃。从气温监测图表看,58年来武汉的最高气温呈现下降趋势,尤其近年来有多个年份的夏季出现凉夏,最高气温明显偏低。

武汉"火炉"转移到长沙 专家:与"太平洋涛动"有关

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近的一次综合分析显示,长沙夏季气温已经超越武汉,成为全国排名第五热的省会城市。有专家甚至认为,受“太平洋涛动”现象的影响,大陆地区的热力发生了迁移,今后一个周期内,武汉的“火炉”已经转移到了长沙。

四大火炉

“火炉之城”:是对长江流域的南昌、重庆、武汉、南京四大夏季气候炎热的大城市的夸张的称呼。

新四大“火炉城市”:综合近10年气象数据,因拥有超长高温天数上,重庆、福州、杭州、南昌被媒体称为新“四大火炉”。

“火炉”评选依据:炎热指数、极端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要素。

图片名称

南昌天气进入“烘烤”模式,学子楼顶打地铺走红。

图片名称

重庆主城解放碑室外温度达到35℃。

图片名称

福州气温达到37℃,市民避暑防空洞纳凉。

高温“烤问”城市建设

城市快速扩张 热岛效应是高温“罪魁祸首”

目前城市高温屡屡刷新,主要原因是天气因素,但热岛效应也是不可回避的城市通病。高楼大厦林立,房屋间隙小,街道狭窄,绿地渐少,新建筑大多表现为高蓄热、非生态的特征。城市绿化主要以美观为目的,大大削弱了城市对于高温的抵御能力。[详细]

武汉面积年增13.78平方公里

武汉城市面积

2012蓝皮书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武汉市城市建设区总面积为507.54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13.78平方公里,增长2.79%,其中,7个中心城区建设区总面积为372.01平方公里。[详细]

武汉高楼建设迅速 翻番增长

武汉“1+8”城市圈建设

截止到2011年底,武汉中心城区内共建有房屋建筑520825栋。其中,中心城区已建成高层建筑4350栋,占建筑总数的0.84%,比上年提高0.31个百分点,较2011年增加1352栋,增长率为45.10%。[详细]

武汉机动车半年增11万辆

武汉机动车半年增11万辆

上半年共计销售汽车109600辆,比去年同期增长24.56%。以每月30天计算,相当于上半年在武汉每二三分钟就有一台车售出。武汉人汽车消费总额达168.73亿元。[详细]

热点名词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人口密集、产业集中形成市区温度高于郊区的现代城市大气热污染现象。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吸热率和更小的热容量,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

碳排放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

图片名称

武汉森林覆盖率约为30% “城市绿肺”渴望健康呼吸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将至少投资40亿元,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8%,这是前日该市举行的林业“十二五”规划座谈会上传出的消息。据了解,武汉市目前林地面积250万亩,森林覆盖率26.48%,森林覆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需要增加林地12万亩。“十二五”期间,该市林业建设投资将至少达到40亿元[详细]

图片名称

武汉半年填湖20起 “城市之肾”喊脏喊累

湖北省的湖泊总面积从60年代初的8000多平方公里,缩减到现在已经不足230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大概减少了40%。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数量已经从1962年的1066个减少到2008年的309个。

来自武汉市水务局的统计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中心城区共有127个湖泊,目前已经锐减至38个,平均两年消失3个湖泊。“百湖之城”武汉目前已是盛名难符。[详细]

图片名称

雾霾天率现 工业粉尘和机动车“拔高”PM2.5

武汉市环保局发布《2012年武汉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2012年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130万辆,机动车污染排放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武汉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5.58万吨,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占到全市的31.1%。其中,颗粒物(PM)排放量达到0.49万吨。换言之,按1000万人口计算,武汉全市机动车去年排放的颗粒物(PM)够每个武汉人分到一斤。[详细]

武汉成为全国第二座划定生态控制线的城市

图片名称

基本生态控制线面积1814平方公里,是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生态框架体系所划定的生态保护范围的边界线,其所界定的生态保护范围分为生态底线区和生态发展区。

山体、湖泊、饮用水源地等生态核心元素,划入生态底线区,受到最为严格的保护;非生态核心元素,划入生态发展区,重点保护。[详细]

外环内生态用地比重超60%

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公布《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透露武汉都市发展区(大致为外环以内区域)生态用地将超过60%,与伦敦、香港水平相当。[详细]

网曝养伢花销武汉需160万排全国第七 市民坦言压力大

近日,一项“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的调查在网络上传得特别火,里面提到,在武汉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的成本需要160.8万,居全国第七! 面对这样一个数据,网民褒贬不一,多数网友认为数据“不靠谱”。武汉市民和专家接受采访时均指出,虽说数据有些夸张,但“养孩子给经济上带来的巨大压力是现实的”。[详细]

中国35座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调查:武汉排倒数第四

6月22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显示,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主观指数平均值为50.87,连续两年超过临界点50进入满意区间,生活成本仍是拉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原因。武汉在35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四。 [详细]

武汉7成大学生有“就业焦虑症” 男生比女生尤甚

提前“海投”简历,到处跑招聘会……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不少在校大学生对自己饭碗的预期更加现实甚至于悲观,“就业焦虑”心理也随之产生。在武汉部分高校进行了大学生网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2%的大学生存在就业焦虑问题,16%的同学不是很心急,12%的同学完全不着急。问卷显示,男生焦虑症检出率比女生高。[详细]

相关新闻

武汉一个岗位平均58人争

某企业发布《2013武汉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报告显示,珠三角应届生岗位竞争最为激烈,长三角次之,武汉居第11位,一个岗位平均有58人竞争。从薪酬看,武汉为2740元,比上海少2000多元,居第18位。[详细]

三口之家房贷成最大支出

调查显示,七成左右的三口之家每个月最大的支出还是在房贷上,其次才是食品,再次是服装、娱乐,很少涉及健身或书籍等文化消费方面。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房贷压力还是很大,是现代都市生活“三座大山”之一。[详细]

总之,无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还是“太平洋气压”的变动,在气象数据上,武汉是否变热的谜题难寻解释。但是在主观上,伴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市民心理上由于生存,由于社会发展,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动,心中的焦虑却是事实。武汉在极速发展,但如何让市民愉快、凉爽的生活?这是“宜居城市”武汉,需要思考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