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葛店开发区观察:从药谷到电商之都


来源:湖北省发改委网站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老大哥,从药谷到电商之都——葛店开发区观察 图为:葛店开发区电商规划设计图。(资料图片) 据湖北省发改委网站2014年8月21日消息: 葛店开发区,举全省之力设立的第一家省级开发区,离武汉东

原标题:老大哥,从药谷到电商之都——葛店开发区观察

图为:葛店开发区电商规划设计图。(资料图片)

据湖北省发改委网站2014年8月21日消息:

葛店开发区,举全省之力设立的第一家省级开发区,离武汉东湖高新区不到30公里。

然而,占尽发展先机的开发区“老大哥”,虽然2012年升格国家级,却眼睁睁地被一个个“小兄弟”超越。2013年,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葛店开发区排名倒数第二,单位面积产值倒数第四。

24年了,为何“醒得早起得晚”?

新一轮竞赛中,她又该如何突围?

机遇和挑战面前,老大哥落后了

葛店开发区的诞生、起步,可谓万众瞩目。

从葛店开发区财政金融局局长王建华的回忆中可窥一斑:

“1990年初夏,省里提出兴建一个省级开发区,作为湖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当年7月,省里正式发文选址葛店,并迅速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不到两年,葛店开发区发展颇具气势,吸引不少外商接踵而来……”

好景不长。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各地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发展迅猛,葛店开发区的发展车轮却越转越慢。

“有厂区无园区,有园区无社区,有社区无城区。”葛店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绪斌坦言,这里与其说是个开发区,不如说像个“大车间”,产业互不搭界。

过去,招商主要靠拼税收、拼低价,一些加工制造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来自市场竞争力,而是政策优惠。十几年下来,有些企业在优惠期满后一走了之,有些低端制造企业被市场淘汰。

一项数据显示,开发区建成区中,工业用地低效闲置率占40%。

2013年,葛店开发区有4个纳税超2000万元的企业,分别是药厂、发电厂、化工厂和生产饮料容器的企业,产业不成体系,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从地图上看,葛店开发区就像一个“孤岛”,处于鄂州主城区和武汉东湖开发区中间。没有母城作依托,基础设施乃至服务产业不配套,一切都从零开始。依托葛店镇,开发区一直沿316国道沿路开发,没有合理的功能分区,药厂与居民区混在一起。

产城严重脱节。开发区做过一个统计,建成和开工的房地产面积有50万平方米,按照人均30平方米,可容30多万人,而本地只有不到10万人左右。每平方米3500元以上楼盘入住率不到30%,有的大型社区连个小超市都养不活。

产城不相容的结果是,有房子没人住,同时又有人没房子住。由于本地配套能力差,收入高一点的员工直接到武汉买房子,每天奔波往返于葛店和武汉之间。

发展观念滞后。过去,开发区发展的理念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借债。一直到2012年,仅有农发行发放的2亿元贷款。“有一点、干一点”的保守做法,让基础设施没钱建,只能靠拼地价、拼税收招商。配套能力差,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

从“硬碰硬”到“合作”,发展之路历经曲折

东晋永嘉年间,著名医药学家葛洪驻足鄂州西部,结庐炼丹、养生修道。该地由此得名葛店。

葛店开发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药谷”。

早在2001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在葛店设立全国第一家生物与新医药生产基地。同年,开发区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中国药谷”商标。

这块金字招牌,在最初迅速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在2002年鄂港经济合作洽谈会上,葛店签订合同、协议项目12个,协议引资3.42亿美元,占全省协议利用外资的16%。

湖北中医学院科技园、武大基因研究院、中国地大矿物药、武汉春天生物、安徽弘康药业等项目纷纷落户。

然而,“醒得早”的葛店人,却起了个晚床。2007年,毗邻的武汉光谷,风风火火地建立起武汉光谷生物城。

葛店人有些不服气,“中国药谷”的牌子岂能浪得虚名?武汉凭啥来竞争?可不久后他们却发现,医药企业仍然选择了武汉,就连之前落户在葛店开发区的医药企业,也被“吸”走了。

“说到底,是开发区没有能力投入,无法成片开发。”武汉爱民制药董事长刘享平认为,由于配套能力弱,医药企业发展空间有限。而武汉给予的优惠政策、资金和智力支持,都是葛店开发区无法比拟的。

“硬碰硬”的结果,让葛店元气大伤。

刘享平认为,要擦亮“中国药谷”这个品牌,势必要与武汉实现融合发展,承接武汉光谷生物城创新辐射成果,建设生物医药关联产业群,打造湖北“双谷”,葛店和武汉共同做大生物医药产业。

人福医药,无疑是“双谷”战略的成功实践者。

2000年,人福医药在葛店开发区落户,现在年销售收入已达4亿元。由于发展迅猛,2013年,公司在光谷生物城又开始建设制剂厂,建成后每年税收1000亿元。

现实中,葛店开发区与武汉光谷的交融明显。

几年前,东湖高新区、葛店开发区实行市场一体化试点,其中之一即是葛店开发区的企业可以冠名“武汉”。

武汉爱民制药有限公司、华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园、武汉汽轮电机、武大弘元、长动集团、武大有机硅……一连串企业标牌,出现在葛店开发区内。

盛景之下仍有隐忧。刘绪斌坦言,为武汉企业做配套,规模是做起来了,可收益却十分微薄。2012年,为给武汉富士康配套,开发区建起了表面处理工业园,建好了污水处理厂,生产涂镀板。落户的11家企业一年总税收却不到40万元。

不调整马上死,错位发展,可能才有一线生机!走了20多年的配套路子走不通了,葛店人开始重新思考未来之路。

错位发展,在蓝海中遨游

几经徘徊,几经探索,葛店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军杰等新一代葛店人将目光投向了电商。

在开发区南岸,总规模达10万平方米的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已初具规模。

唯品会,全国最大的名品折扣网,去年将其华中运营中心放到鄂州,投资16亿元。从接触鄂州到敲定入驻,只用了1个月时间。

建设现场,16个库房雏形初现。全部投入使用后,这里将有7000多个品种商品,每日销量约为30万件。预计每年税收8000万元,拉动4000人就业。

更早之前,亚马逊于去年9月落户鄂州,投资12亿元建设20万平方米亚马逊中部营运中心。全球最大的仓储企业普洛斯也征地600亩,建设30万平方米仓储中心。

“上百万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仓储,足以支撑一个10万平方米的区域性电子商务体验市场。”李军杰说。

专家评价,聚合了消费者需求的电商,很可能成为改造商业模式、推动上游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

“仓储和市场都有了,考虑到就近生产可以节约物流成本,就能吸引大量的加工制造厂。”李军杰认为,这样,从电子商务的仓储到线下体验市场,再到就近加工制造企业的集聚,一个产业链就此形成。

庞大的电商之梦,不止于此。

一旦信用支付、商品展示、营销培训、第三方物流等各个电商后台支撑功能都形成时,就能帮周边的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黄石经开区等企业在网上推销产品,成为一个服务“总后台”。

至此,从“龙头”——电商技术支持区,到“龙身”——仓储物流,到“龙翼”——展示交易,再到“龙尾”——配套加工制造,一条完整的电商产业链一气呵成。

最终,电子商务将带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双突破”。

从“硬碰硬”,到当“小弟”,再到另辟蹊径,开拓蓝海,葛店开发区的发展路径越来越明晰。

新产业,新城市、新市民。一个全新的葛店开发区,迈上新征程。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冯晶晶]

标签:葛店开发区 药谷 电商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