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教授:马列主义事关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辑要 在我省社科理论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正在走向深入。21日,武汉大学召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座谈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管理、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辑要
在我省社科理论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正在走向深入。21日,武汉大学召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座谈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管理、新闻传播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深入探讨了当前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的方向和路径。这里刊发的是他们的发言要点。
事关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梅荣政
对于话语体系及其话语权,我们绝不可轻视,它关系中国实践能否得到科学解读,关系到我们能否抵制错误思想,筑牢思想防线,关系到“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错误的纠正,关系到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做学问、研究问题究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还是以西方理论为指导?做学问、研究问题,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还是立足于西方的理论?对中国丰富独特发展实践的解释,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还是简单套用西方的范畴、理念和结论?当然,我们要选择的是前者。
现在提出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不是要对业已建立的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全部废弃,从头开始,也不是要把各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统统去掉,都写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如果这样,我们就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泥潭。我们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是话语权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各学科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基础理论地位的问题。其中,大量的任务是要对业已形成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进行改造、加工、提升和创新,使之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直面我国文化发展新特点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石云霞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具有新特点。一是文化交流交融成效显著但交锋更趋激烈,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与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交流交融成效更加显著,中国正在走向“文化强国”时代,但是,西方大国对我文化扩张日益呈现出手段的现代性、方式的隐蔽性、渠道的多样性的特点。二是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营造了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环境、新氛围,信息网络和新媒体的正能量显而易见,但同时对我国国民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话语系统的表达权和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问题,舆论引导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力推进但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四是中华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绩显著但国际影响力亟待进一步增强。
因此,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必须植根中国实践、直面我国文化发展新特点。
从“小文章”到“大文章”
哲学学院教授 李维武
陶德麟先生的文章《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引发了理论界对理论自信问题的深入探讨。一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论?二是这个理论为何值得我们信赖?三是如何运用好、践行好这个理论?
首先,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有一个需要以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问题,在思想空间日益开放的今天,只能通过百家争鸣、学术研讨的方式加以解决。其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阐明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思想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20世纪中国其他哲学思潮的相互激荡、相互推动中,积极参与、促成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与传统更新,已成为了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有机内容,融入了中国哲学现代传统之中,解决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需要通过认真开展学术研究体现出来,特别需要在这一工作中诞生一大批精品力作。陶德麟先生的一篇“小文章”,引出了一篇“大文章”。认真做好这篇“大文章”,增强学术研究中的理论自信,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为现代化建设清扫思想障碍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左亚文
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更为强调的是理论对于现实的批判和革命的作用,而坚决反对那种对于现实所持的实证主义以及犬儒主义的态度。
哲学是“批判的武器”,新哲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哲学变革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反映“时代精神”和把握“时代问题”,为“改变世界”开辟思想的道路。当前中国正处在重要的改革发展时期,重温马克思关于哲学理论对现实世界态度的思想,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一,理论要面向现实,为现实服务。不能沉迷于抽象思辨,更不能无病呻吟。但如何发挥理论在改革实践中的作用呢?这就是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的批判精神,让理论成为改革的思想先导、思想解放的先锋。其二,在当今中国,马克思所说的“实证主义”理论倾向主要表现为守旧的模式,反对变革和创新。其三,哲学理论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态度之上,而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哲学批判的任务是抓住时代的根本问题,把握时代的客观逻辑,反映改革的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清扫思想障碍、破除观念禁锢、昭示历史方向、开辟前进通途。
已经具有现实基础和发展可能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张金海
中国社会在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有了30多年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积累。30多年的发展使我们整体的经济社会水平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把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提到相当高的程度来思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
以前中国缺乏学术自信,其实不是中国学术理论者的智力问题,也不是理论研究水平问题,而是中国社会整体发展所处的阶段问题,因为中国学者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要远远落后于西方。但是现在不同,我们在很多领域与西方、与世界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比如在媒介领域,所有国家都面临数字传播问题,甚至我们国家在互联网运用和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能与西方的学术理论进行交流碰撞,构建理论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近几年,中国学者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只不过因为我们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话语权。但是,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过程。当我们已经具有现实的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时,建构中国学术理论研究的话语体系也就不是一个愿望,而是切切实实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树立“自觉、自信、自为”
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颜鹏飞
建立理论研究话语体系非常必要。我感到,西方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置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现在基本上每一篇经济学论文中,GDP、总供给、总需求等西方经济学的术语占到70%。这样的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不仅渗入到学术界、实业界,而且反映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树立“自觉、自信、自为”,以民生本位的经济学话语体系去区分于西方经济学“经济人”本位、市场本位的话语体系。
英国“伊丽莎白二世之问”发人深思。她在2008年11月视察伦敦经济学院的质问——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经济危机?使英国经济学界不得不发表致女王的公开致歉信。这说明,当前西方经济学在研究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上也是有缺陷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倡导“尊新必威、守旧必亡”的民族,应该着力创建具有中国元素的经济学体系,与所谓的西方经济学“接轨”、“拿来”、“被别人表述”相区别。
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丁俊萍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理念。在“三个自信”中,理论自信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使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建立在理性选择和行动自觉的基础之上。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创新进程,因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是实践发展和时代进步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主动“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要敢于用中国语言阐明中国道理,发出中国声音,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影响国际社会;另一方面要能够“沉下去”,深入到群众之中,用形象生动通俗的语言讲清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使我们的话语体系所表达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凝聚中国力量,从而把人民群众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共筑伟大的“中国梦”。
学术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袁银传
实践是学术创新的源头活水,学术研究的特点就是把现实中矛盾上升为理论上的矛盾,变成“学术问题”,迫使学术研究者加以解决。
学术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我们更需要理论创新即提供新范式、新的解释框架的创新,而非提供新材料新证据、资料的重新排列组合、文字话语的重新表达等方面的创新。要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就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而不是说“德国话”、“苏联话”或者“美国话”,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辩证结合和双向互动,让中国人民解决中国的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说“新话”、“实话”而不是说“旧话”、“老话”、“假话”、“大话”、“空话”,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规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而不是说人民群众“不想听”、“不愿听”、“听不懂”的话,就是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立于“中国立场”善于“世界表达”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宋俭
今天,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必须扎根于中国的实际,立足于中国的实践。
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还是一个新的学科,它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学科,但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学科的学术规范。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还没有自己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如何构建?第一个基本点是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和中国实践,构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谈到: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样,才能形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第二个基本点是要注重与世界话语体系的对接,既要立于“中国立场”,又要善于 “世界表达”。我们既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的学术话语,也不能完全不去研究西方话语体系,自说自话。而是要在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一切进步的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加以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形成具有“世界表达”能力的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遵循科学理论 规范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夏建国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现实途径,是亿万中国人民自觉而合理的实践活动。在此之上,应当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实现科学理论与合理实践的统一?特别是如何通过科学理论规范社会实践,从而使社会实践实现规范化?
第一,人们的实践行为是需要规范的。第二,规范人们的实践行为,需要实践规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科学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最根本的实践规范,即通过遵循科学理论,使社会实践具有可控性,以实现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即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实践效益最大化。第三,实现科学理论与合理实践的统一。新的认识成果即有待检验的理论,必须经过适当形式的检验,证明其真理性,才能获得推广实行的价值。科学理论是实现合理实践的实践规范,也是检验实践是否合理的标准。科学理论与合理实践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合理实践必须遵循科学理论。通过科学理论,规范社会实践,达到合理实践的目的。这是实现“中国梦”最深厚的现实基础。
回应马克思主义发展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佘双好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界线,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任务。
当前,在有的学术领域,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面前,中国的理论工作者有时处于失语状态,导致中国的理论研究缺乏解释力、说服力,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显得非常迫切。武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全国相同领域前列,被称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地和教学改革的“首推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排名居于全国第一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这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基本经验。我们认为,只有从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高度透视学生普遍关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学生思想深层次的问题;同时,也只有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来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才可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学者直面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最大关切,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以更好地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
本版文字整理:记者 李琼 通讯员 罗永宽 王黎黎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