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对话严西湖畔人:当寂静投向繁华 别去惊扰她的美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人参与 评论

严西湖 今年4月,严西湖大桥试通车,花山生态新城与武汉主城区的距离拉近到10分钟车程,原本寂静的严西湖在可期的未来投入繁华。站在严西湖大桥上眺望,鼓架山葱绿如昔,对岸林立的塔吊下,严西湖湖岸线黄土裸露

严西湖

今年4月,严西湖大桥试通车,花山生态新城与武汉主城区的距离拉近到10分钟车程,原本寂静的严西湖在可期的未来投入繁华。站在严西湖大桥上眺望,鼓架山葱绿如昔,对岸林立的塔吊下,严西湖湖岸线黄土裸露,施工方承诺,完工时会恢复湖岸原有生态。

湖岸边记者发现一只死去的蜻蜓,依然有透明的翅膀和艳丽的色彩,栩栩如生。同行的省湖泊局工作人员说,这说明严西湖生态环境不错,蜻蜓能自由生死。造化天成,湖也会有生死,搭上时代的快车,湖的命运会怎样?

船头打鱼,船尾养伢

68岁的吕学家住在以前的育苗室里,窗外就是废弃多年的育苗池。儿子吕诗俊虽然和他一样是渔场工人,但儿子不再育鱼苗,甚至不下湖捕鱼。买苗放养、雇人捕捞,儿子开着车,承包了千亩湖面。

1969年出生的吕诗俊估计这辈子都离不了严西湖了。他出生时,父母都是北湖渔场严西湖队的工人;他6岁时,正式成立严西湖渔场。

即便现在,渔场也算地处偏僻,路很烂,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5月14日,吕诗俊对记者回忆说,当年要走半个多小时的碎石路,到武汉船用机械厂子弟学校上学,一天往返四趟。“那时觉得还好,因为有卡车到渔场拖鱼,所以有碎石路走,不用走泥巴路。”只是学校的氛围不算太好,同学大半来自周边工厂,渔民子弟似乎“矮半截”。“伢们小时候,我们到湖上做事,伢没人管,就放在船尾,下雨天就给他们穿上雨衣。”妈妈伊有枝今年67岁了,说吕诗俊兄弟俩都是这样长大的。“鱼苗的第一顿要喂熟蛋黄,我们小伢就在池子边吃蛋白。”吕诗俊的回忆里,小时候没挨饿。“场里有辆苏制的嘎斯车,车斗上蒙着油布,我们就坐在车斗里去洪山礼堂看电影,有个老职工抽烟,我现在还记得烟头的红光在黑暗的车斗里一闪一闪。”

1985年,16岁的吕诗俊初中毕业,渔场管人事的书记找到家里:“伢们也大了,不要到社会上混,给社会添麻烦,就在场里做事吧。”

师傅递给他一把镰刀:“去把鱼池里的草割了。”7月天,吕诗俊穿着橡胶衣下水,橡胶衣外面是池水、橡胶衣里面是汗水。“第一次割草,我就没完成任务,是爹妈来帮我做完的。”当年的小渔工,口渴了,捧起湖水就喝。

不光是第一次割草,工作的头几年,吕诗俊割不完的草、挖不完的塘,都是爹妈帮着做。说起儿子刚上班的几年,伊有枝还是很心疼,“十几岁的伢,哪里有劲?”只是生活好像只有这一种状态,渔场子弟自然是渔工。

1990年,江南渔业派出所成立,渔场把吕诗俊送到派出所工作;1998年派出所撤并了,吕诗俊又回到场里。其间吕诗俊结婚生女,只是女儿没再重复他的人生:“她小时候上幼儿园,一路读书,她想当护士,正在武大读护理专业。”吕诗俊说,自己会是渔场的末代渔工。

渔场支部书记刘元军证实了吕诗俊的说法,渔场早已不再进人,随着人员的老去,渔场会消失。

春管秋收,人放天养

渔场大门上一副烫金大字的对联:财似春潮乘风来,富如旭日腾云起。老队长刘骅、新队长杨志平,尽管他们的生产方式不同,但不投肥、不投饵,人放天养的模式在严西湖渔场一直传承。问及原因,他们也回答不出所以然,只说:水好、草好,鱼才长得好,养鱼不能把水和草都弄死了。湖水已不能捧起来就喝,湖水大部分属三类水体,仍是武汉市内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

原渔场养殖队队长刘骅根本看不出是72岁的人,腰板笔直,说话中气足。“10月到农历年前,是渔场最忙的时候,我们都要下湖捕捞,严西湖一年只收一季鱼。”当年的刘骅,要指挥十几条船,协同合作,把鱼群从浅水区往深水区赶,赶到专门的起鱼码头,起网收鱼。如果天公作美,不刮风、不下雨雪,45天,大概能收获10多万斤鱼,这就是严西湖一年的收成。

“我们曾捕到过百把斤的大鳡鱼,挂起来可比你高。”刘骅对比记者的身高比划着,“当年我们捕捞时,有外国人来参观,墨西哥朋友看到那么大的鳡鱼,专门拍了照片纪念。”

收鱼季节,刘骅他们几乎没吃过热饭,“再热乎的饭菜,送到湖边都成了冰冷的,网上挂着凌冰,手冻得没知觉。”

渔场起初没有人工育苗,刘骅和渔工需要到长江里捕获鱼苗放养到湖里,他们称为“挑江花”。严西湖与长江的连通被北湖闸阻断,原本能从江里飘流到湖里的鱼苗无法入湖。刘骅他们人工分拣,在江水里找到草鱼、鲢鱼等家鱼鱼苗,放养到湖里。

20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主任李钟杰研究员告诉记者,长江流域盛产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都具有江湖洄游习性:长江产卵——湖泊成长,只是人类几乎切断了所有湖泊与长江的联系。

1976年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渔场的杨志平,目前承包渔场1.5万亩湖面,一年产量约60多万斤。他不“挑江花”,买鱼苗放养,捕捞季节请来专门的捕捞队,他整天盘算的是,投多少鱼苗,人放天养,收获最大效益。

“承包第一年,我投了11万尾鱼苗,鱼长得好,产量也不错;第二年,我投了12万尾鱼苗,还养了螃蟹,结果螃蟹吃了水草,鱼的收成不好;第三年,我只投12万尾鱼苗,就靠着湖里的水草,鱼长得不错。”杨志平介绍,由于纯生态养殖,严西湖渔场的鱼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不过,武汉市场几乎没有我们的鱼,渔场的鱼全部出口了。”

李钟杰肯定严西湖的生态养殖模式,他说:“湖泊天然功能里应该有渔业,不能一说到湖泊污染,就把罪名安到渔业头上。有水有鱼,说明生态系统存在,生态链条完整,生态环境才可能好。”

新城初现期待无恙

初夏的严西湖渔场,不是生产季节,湖面只有波光粼粼,湖岸上一艘旧机动船也快散架了。只是15分钟车程,花山新城出现在严西湖东岸,宽阔的大道,火热的施工现场,规划中的花山生态新城已初具规模,不知道这座位于“一江三湖”(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交汇处的新城,除了带来从未有过的繁华,还会给严西湖怎样的明天。

14日,当记者离开渔场,走进花山生态新城展示馆,凝固在渔场生锈的那口老钟上的时光,一下子流转起来,伸向未来。工作人员介绍,展示馆融建筑、室外环境、专题展示厅于一体,是我省首个绿色三星公共建筑,集成应用37项生态技术,实现了建筑零碳排放,是生态新城绿色建筑的实体展示楼。展示馆现在的样子,就是生态新城未来的样子。

花山生态新城城镇形态为“水绕城、水穿城、水伴城”,形成严西湖、花山港和严东湖三大片区,结合城镇产业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农民还建等要素综合布局。经过近4年的建设,投入资金已超过百亿元,有三分之一的项目已经从图纸变成或正在变成现实,包括百万平方米还建楼花城家园(万余农民已迁新居)、41公里的市政道路、武汉软件新城(中国版绿色“硅谷”,可提供10万多就业岗位)、花山码头及港口物流园区(长江中游航运服务中心核心基地,已建成2个5000吨级泊位)、光谷希尔顿酒店(计划年底试营业)等。目前,花山河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工程设计之都等特色园区也在筹备之中。

新城将被打造成武汉东部地区产业支撑服务区、武汉新港江南核心港区、大东湖生态建设区。花山生态新城规划设计部部长张道宁描述:未来的花山生态新城是一座“绿色样板城”,在这个66.4平方公里的小城里,常住人口19万人,将有147公里的自行车路网系统,200公里以上的步行系统,交通体系将完全低碳化;花山新城自然生态覆盖率达到60%;城内用的电可能是自己利用风能发出来的,路灯用的是太阳能,冲厕所用的水可循环使用;城内的产业都要过绿色环保关;新城未来将投资20亿元建设大东湖水网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兴建5万吨污水处理厂。

从事10余年规划设计工作的张道宁感叹,过去做规划,业主通常要求在单位面积内建筑越多越好,“经常遇山挖山,遇水填水。现在大家的观念在改变,保持山水现状,与自然和谐共存慢慢成了共识。在花山新城的规划中,对严西湖的定位就是景观水体,尽量保持原状,不用硬化修饰湖岸,保留湖岸原有的缓坡漫滩。”

当寂静投向繁华,别去惊扰她的美。

湖畔拾贝

“希望老人”江诗信

江诗信是严西湖渔场离休干部,从1992年开始,他不知疲倦地跋涉在崎岖的山路上,足迹遍及鄂、豫、陕3省15个县市的600多个村庄,只为了一个目的——走访学校和失学孩子家庭,为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捐资助学。江老平时节衣缩食,捐资5万多元,资助107名山区贫困学生。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社会各界138个单位、900多人参与助学,共资助2164名失学孩子重返课堂,人们称他是“希望老人”。2006年11月24日江老辞世,享年71岁。

六湖连江

“大东湖”水网生态构建工程由东湖、沙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和杨春湖组成,实施水力调度、点源控制和生态修复,并与长江连通,形成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以达到“流水不腐,清水释污”的目的。江湖连通工程预计总投资30亿元,近期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10年,整个工程2020年完成。

工程中还涉及到一些景观的布置,像湖泊周边的湿地及绿地,外围的山林和湖泊之间的主题公园景观等。湖泊连通后,可以形成新的旅游景观和游船观光线路。专家表示,通过辅以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大东湖水系的生态质量将得到改善,重建动植物生长、栖息、繁殖场所,再现自然生态景观。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邓兰天]

标签:严西湖 湖畔 当寂静投向繁华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