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何祚欢:大武汉凭什么说“大”?


来源:长江商报

人参与 评论

何祚欢做客媒体为“大武汉”正名图为何祚欢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大武汉”的前世今生。(傅坚摄) 原标题:大武汉凭什么说“大”?生意大、器量大、地方大,搁得人!在全国,能以“大”自称的城市除了上海,仅有武汉。

 

何祚欢做客媒体为“大武汉”正名

图为何祚欢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大武汉”的前世今生。(傅坚摄)

 

原标题:大武汉凭什么说“大”?生意大、器量大、地方大,搁得人!

在全国,能以“大”自称的城市除了上海,仅有武汉。大武汉凭什么说“大”? 昨日上午,武汉话家、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做客媒体,为武汉观众讲述大武汉的过去与现在。

“从明末到清初,武汉就已经是全国的商业重镇;到张之洞督鄂时期,大力发展实业,现代工业、教育都领先与世界接轨;再到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批有识之士、技术骨干坚持大搞城市建设,生意大、器量大、面积也大。”何祚欢称,“大武汉”被叫响是在上世纪初,但是“底子是一早就打好了”。

“码头文化四个字早就不够说明武汉的城市性格了”,何祚欢忍不住为武汉正名——说武汉“俗”,武汉人喜欢“斗狠”都是因为对武汉还不了解。

何祚欢认为,“武汉的包容与开放,是武汉的优点,不是武汉的缺点。武汉人应自觉保护城市的形象,从自己做起。”

大栅栏、城隍庙,都不如汉口的一条巷子

大武汉凭什么说“大”?大武汉到底有什么值得称“大”?要这么问,就要从武汉的最初说起。

“最早建制是武昌,再是汉阳,最后才是汉口。最后诞生的汉口,由最早一些停船的码头,发展为商业繁盛的正街——也就是汉正街,生意越做越大,由汉正街延伸出去又形成了四大商圈,慢慢撑起汉口成为物资集散港。到清乾隆年间是名闻天下的‘四大名镇’了。”

作为全国的商业重镇,武汉当年的繁华可想而知。何祚欢称,那时,全国能称得上“十里长街”的,实打实的只有武汉的“汉正街”,“八华里长街,全部都是店面。而且不只是正街,包括与正街平行的沿河大道、汉水街、长堤街、汉中路等五条街,以及与其交叉的巷子都是做生意的店面,它的商业、零售业的数量在全国都是第一,而且经营形态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有句老话叫‘货到汉口活’,什么东西都要拿到武汉来卖,繁盛之规模在当时可说是“空前”,“当时北京的大栅栏或者是上海的城隍庙,论规模都不如汉口的一条巷子。”何祚欢说他曾经到一个自称“十里长街”的地方,逛完了整条街,一个烧饼都没吃完。说笑之间,你能听出这位72岁的老人家,在讲到汉正街的时候,那份发自内心的骄傲与光荣。

武汉是容得人的城市,“天下有什么,它就接什么”

武汉有这么大规模,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何祚欢这样形容——“玉盘里面装金珠”。“天下有什么,它就接什么;天下要什么,它就来组织”,这就是当时的汉口。

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来到汉口,汉口先天便具备了移民城市的特点,武昌更早;“大家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过是你比我早我比你晚而已,所以它能够容纳天下人。这恰恰是武汉的优点,而不是武汉的缺点。”

从小在汉正街长大,在汉正街住了三十年,何祚欢的记忆里,随手便能拈来一些好处。“过年我们到隔壁左右去拜年,看别个待客的东西就能感受到不同的风俗。我们隔壁屋里是黄陂的,过年吃糯米圆子,馅是糯米、衣也是糯米做的;汉阳人过年把炸米泡一泡,打几个糖心蛋,吃下去中午都不消吃得了;我们都喜欢到宁波人屋里去拜年,因为他们包的汤圆都是包了馅的,小伢们都喜欢吃。”

大家都是移民,都是来自各个地方的,所以有句话就是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所以武汉人就有“搁得人”的习惯,武汉是个容得人的城市。“从武汉剧团看就知道,来了京剧,京剧受欢迎,来了汉剧也受欢迎,来了豫剧也是,就是来一个‘蹦蹦戏’,武汉人也去追捧它。”何祚欢说,武汉人的心态是很开放的。

张之洞兴实业、办教育,将武汉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说大武汉之“大”,还不能不提一个人,就是张之洞。

“督鄂十八年,张之洞使得武汉由一个古代的商业大都会,转变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教育的国际化大都市。”何祚欢称,张之洞确立了武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全国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张之洞督鄂,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芦汉铁路。他自办炼钢厂,并坚持要请外国的专家来做技术支持。何祚欢此时特别提到他与辜鸿铭之间的关系,“他用人重在和而不同,器量很大,很尊重有才之人。”当时在请外国专家的事情上,辜鸿铭未经张之洞同意擅自打发了经盛怀宣介绍的一个老外,“当时,张之洞并没有因此恼怒,而是找来辜鸿铭问为什么。”后得知那个老外并非专业人士,而辜鸿铭也已联系到自己在德国留学的同学威廉·福克斯(当时德国克虏伯工厂的技术总监),推荐他来华协办兵工厂。后来,威廉·福克斯来华,也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汉阳造”。

而作为教育重镇,也要追溯到张之洞在汉“办学”时期。当时他办方言学堂(也就是后来的自强学堂,现在的武汉大学),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其最看重的就是外语。“最开始收的都是秀才等有功名的学生,后来发现人大了都有口音,两年后开始办中学,再两年后办小学。”民国时期,武汉的小学已经发展为每隔一段路就有一间,仅武胜路到利济路这么一段就有7间小学。七种力量办学校,到了后来就形成了小学的大发展,一度造成大的瓶颈,后来又越来越大。

“1953年,汉口办学已经出现了大的井喷。”何祚欢说,他小学毕业时被“刮下来了”,一时间没学可上,一帮小学生到教育局找局长“要上学”,此后初中也开始扩大范围,到了十月,他才被招到“四中”。“可以想见,张之洞督鄂时期,把武汉发展成全国的一流大城市,将武汉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历史上撑起武汉为“大”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商业重镇。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汉口由一片原属汉阳的“芦苇荡”,慢慢因停船发展出码头和贸易,迅速成为全国物资集散港,至清康熙年间已成为“天下四聚”之一,到乾隆年间更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第二时期,国内首批赶上工业革命与现代化潮流的城市之一。张之洞督鄂时期,大力发展实业,兴建芦汉铁路,主持“汉阳造”,发展现代工业、教育、物流、航运、邮政等,确立了“大武汉”的重要地位,使武汉成为国内首批现代化大都市。

第三时期,城市大建设。1929年-1938年被称为武汉发展的“黄金九年”,一批有识之士、技术骨干在武汉主持建设。这一时期政权虽不稳定,但对于武汉的建设是支持的,城市面貌大有改观,由市内至张公堤的一条大路建成,中山公园建成,在当时可算是世界第二大公园,仅次于伦敦。

声音

我们是商埠,是出商帮的地方

我是生在武汉、长在武汉,我家以前就住在汉正街664号,我在汉正街住了30年。我对武汉的研究,除了从文字到文字,还有一些儿时的回忆,身在其中的一些感觉,这样可说的很多都是切身的东西。

大武汉凭什么说“大”这个题目是我很多年来都很关注的一件事,就是不知从何时起,好像武汉“越玩越转克了”,常常会使人有一种遗憾,也常常会使人不服。所以我们要从源头上来说一说,大武汉凭什么说“大”这件事。因为,历史上能被冠以“大”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大上海,一个就是大武汉(最初是叫大汉口)。

有人曾问我,武汉有什么了不起的,有浙江帮、山西帮、江西帮,武汉怎么冇得商帮?这个时候我会反问他,上海、北京、天津有没有商帮?还真是没有。“顶大的”就没有,因为我们是商埠,是出商帮的地方。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周艳]

标签:武汉 张之洞 汉口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