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建:践行“双强双兴”探索小城镇建设之路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人参与 评论

据新华网湖北频道5月28日报道黄梅县委常委、下新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张建新近提出践行“双强双兴”,探索富有地域特色小城镇建设之路的观点,得到专家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80后出生的张建,具有武汉大学

据新华网湖北频道5月28日报道黄梅县委常委、下新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张建新近提出践行“双强双兴”,探索富有地域特色小城镇建设之路的观点,得到专家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80后出生的张建,具有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曾担任过武汉大学院学生会常务副主席,历任共青团黄冈市委、团风县淋山河镇政府干部,并借调到湖北省委组织部工作,现任黄梅县委常委、下新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挂职过浙江省临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他任职的黄梅县下新镇位于湖北省东大门,是全省仅有的两个专业渔镇之一,地处龙感湖国家级湿地保护核心区,是当年中国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所在地,境内水产资源丰富。

张建提出,下新镇不断践行“双强双兴”(强工兴城、强农兴文)发展路径,以“工强、农强,城兴、文兴”为目标,结合有镇无街、镇区建设基础薄弱的现状,依托镇情破解对接政策难、筹集资金难和落地项目难这三大难题,针对“一高一低”(规划起点高、基础水平低)的实际,实施“一推一拉”(社会化参与推、市场化运作拉)的举措,形成“一镇一品”的特色,一个富有“湿地•水乡”地域特色的小城镇初具规模。

张建认为,小城镇建设必须战略引领,规划先行。一是坚持战略新定位。下新镇给合实际,确定了国家湿地、江北水乡、园艺小镇、休憩家园“四大定位”,坚持城乡建设、产业建设、项目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大布局”,逐步推进集中体现沿湖、沿路、沿山“三大区块”及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六大路径”发展战略,着力突出规划保护,做活湿地文章;突出产业规划,凸显水乡特色;突出低碳环保,打造园艺小镇;突出城乡对接,建设休憩家园。全力以战略新定位引领城镇建设,形成做活湿地文章、体现水乡特色、打造园艺小镇、建设休憩家园的小城镇建设路径。二是严控规划新起点。下新镇请部属高校专家、教授高起点、高标准制作了《下新镇2012——2020总体规划(修编)》,对镇区建设重新规划,形成“一心、三带、多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和“三横”、 “三纵”、“一半环”(外环路)的路网格局,以路来延伸和带动绿色农业、水产品加工业、低碳园艺业、文化旅游业协调发展,努力把镇区打造成“布局合理、功能匹配、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园艺景观小镇。实践证明,城镇建设高规划带来了工作高起点、大驱动。三是体现地域新特色。以“双强双兴”为指导,城镇建设着力聚集示范,着眼生态保护,着重功能配套,注重生态文明。俨先烈士陵园修复、下新社区街道改造、青年湖文化广场建设等一批城镇建设项目,充分展现了下新悠久的红色文化(敢为天下先、心怀百姓忧)、矿冶文化(兴利除弊、化危为机、系统开发、富于创新、安全第一)、渔乡文化(民主、公道、求是、开拓)、生态文化(注重保护、谋划长远、山水和谐、天人合一)这“四大文化”元素,体现了湿地水乡、休憩家园特色。

他说,其次要遵循规律,增强后劲。下新镇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始终突出湿地环境保护,遵循小城镇建设规律,践行“强工兴城、强农兴文”路径,按照“遵循路径、把握原则、集聚效应、城乡统筹”四大规律要求,重点攻坚,整体突破,实现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是遵循路径。按照黄冈市委、市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八个一”的要求,突出镇域中心主体,推进镇区配套设施建设,增强镇域中心承载、产业、服务、辐射功能,实施马鞍镇区街道水、电、路立体改造工程,实现镇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改观镇区形象;兴建青年湖文化广场,提升城镇品位;完成马鞍镇区三叉路口整治工程,增强集镇带动功能;启动镇卫生院、中心幼儿园、幸福景观大道、自来水加压站、35kv变电站等一大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镇域中心承载、产业、服务、辐射功能明显增强。二是把握原则。按照黄冈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确定的小城镇建设“三要三不要”的原则,坚持民为镇本,突出生态保护,挖掘地域文化,壮大产业支柱,构筑蓝、绿、红“三大”防线。 以“一南一北”为引擎,以城下线为中轴,试点突破村庄环境整治;加强湖区农田和丘陵生态保护,大力植树造林,推进林水路结合,引进客商投资建设万亩油茶生态园;联合高校进行技术攻坚,突破荷叶茶制作工艺瓶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严格执行禁湖制度,强力打击、瓦解直到消除掠夺性开发经济团伙,有效地维护渔民的正当权益。三是放大效应。按照黄冈市委、市政府小城镇建设千万级投入才能出效果的基本要求,坚持示范带动、样板引领,实现小城镇建设高起点、大手笔,在累计投入资金两千多万元完善镇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实施项目无缝对接,有效破解小城镇建设资金难问题。通过与国土部门衔接,我们将三千多万元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整合,建设主干路网及相关设施,拉通3.7公里幸福景观大道、3公里鲲鹏路和希先路,形成了城镇建设框架,镇区建成面积新增1平方公里。四是统筹城乡。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动,城乡一体”,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统筹发展。启动农村村庄环境连片整治,投入资金四百多万元提升中心村人居环境建设,推动新型渔村社区建设,新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努力打造宜居环境,建设美丽下新。

第三是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小城镇建设项目是支撑,资金是保障,产业是关键。下新镇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敢于突破瓶颈,善于破解难题,走自我助推发展之路。一是项目筹划。全力统筹、克难攻坚,向省环保厅、国土厅、民政厅等部门争取村庄环境整治、地质灾害治理、革命烈士纪念设施修复等扶持资金项目,一批项目落户、建成,成为小城镇建设驱动器。二是资金争取。采取“上争、内筹、外引”方式,向省、市、县相关部门争取资金178万元,镇级自筹无项目资金近500万元,同时,发挥乡土人才作用,全力营造“下新人民爱下新、回报家乡建功业”浓厚氛围,发动在外创业人士支持家乡集镇建设公益项目资金突破200万元。在破解集镇管理难题上,建立了城镇经营收入自给长效机制。三是土地管控。土地是下新长远发展的根本点,是下新人民生存空间的落脚点,也是对接国家湿地保护政策的关键点。下新镇以新镇区和城下沿线土地管控为抓手,整合力量资源,从严执行规划,从严实施土地管控,为共建共享“湿地•水乡”提供发展空间。四是产城互动。以项目扶持、样板示范、基地带动、市场引导为抓手,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八浆干水产示范园、鄂东青年水产示范园建设,引进民营资本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精心布局农家乐,重点扶持湖北雷池水生物、依采诺服饰等规模企业,产业均衡布局和发展为推动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政策对接。借助县城“东扩”,抓牢战略机遇,为推进小城镇建设搭建平台,实现跨越发展。积极对接“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政策,争取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向下新延伸,打通北部进入大源湖的景观通道,形成“源湖进、大湖出”的循环水上旅游线路;积极对接“龙感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政策,在源湖北线、西线修建沿湖路,与水上旅游线路形成环线交通;积极对接黄梅县委、县政府“三沿”开发战略和“五区并进”举措,发展壮大水产养殖加工业和旅游服务业,建设美丽下新、幸福新下新。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玮]

标签:建设 双强双兴 践行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