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孙兴杰:央行马年改革发力 中国金融改革任重道远


来源:长江商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央行马年改革发力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虽为季度报告,也是对2013年全年货币政策的回顾,更提出了马年央行货币政策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改革依然是央行

原标题:央行马年改革发力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虽为季度报告,也是对2013年全年货币政策的回顾,更提出了马年央行货币政策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改革依然是央行马年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之下,推进货币市场化改革进程,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改革取向,从而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更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2013年全球货币市场风云激荡,美联储在年末做出退出量化宽松的决定,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出现流动性紧张,中国在6月份也出现了钱紧、同业拆借利率飙升的情况。一方面中国的M2增长超过预期,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出现紧张,央行对此种矛盾现象进行了解释,原因在于银行的资产扩张以及表外的诸多金融产品创新都直接或间接需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础货币)的支持。换言之,流动性紧张并非数量不足,而是结构出现了问题,信贷结构、期限出现了错配,根子还在于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对投资和债务的依赖性太强。因此,央行提出要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重视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扩大消费者主权的角度继续深化改革。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让资金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过去几年中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使信贷大规模扩张,既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违约风险,同时也挤压了其他市场主体的信贷资源,造成小微企业、三农信贷困难。央行在马年将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是延续2013年偏紧的货币政策。既是对商业银行体系表外活动的规制,也是对地方政府财政扩张的货币约束。

中央银行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枢纽,管控流动性的闸门,货币的投放需要比较明确的指标体系,比如CPI、GDP等。中国央行的货币投放除了参考CPI之外,还要配合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央行自身建立更加完备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更加精准地调控货币流向。中国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丰富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工具箱,此外,央行决定将调整再贷款分类,由现行的三类调整为四类,即将原流动性再贷款进一步细分为流动性再在宽和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

完善调控工具只是央行改革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推动货币金融市场的发展,两率的市场化依然是重中之重。2013年央行退出了同业大额存单,未来还会推出面向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大额存单,此举被认为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央行在报告中指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从利率管制到重新找寻市场化均衡利率的过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波动和震荡,长期受管制的存款利率必然会出现上涨的态势,资金价格上涨对于那些曾经对信贷价格不敏感的国企、地方政府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已经启动。除了培育上海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之外,还着力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2013年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普遍出现暴跌,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这与中国巨量的外汇储备不无关系。但美元政策调整引起全球货币市场的震荡也增加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与压力,央行提出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拓展人民币流出与回流渠道。人民币国际化不仅需要国内金融市场的配合,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也需要一个更强大和独立的中央银行。

中国经济在总量上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但是在发展质量、治理水平方面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改革的核心在金融领域,而央行的改革则是核心中的核心。央行马年开足马力推进改革,值得期待。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晗]

标签:央行 改革 金融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