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岐山的知青岁月:与习近平交好 同盖一床被子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人参与 评论

本文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28期,作者:张蕾,原题为:《弄潮儿》 地质学者、西北大学副校长张伯声先生曾向前来请教的学生这样讲述自己最著名学术成果的得来:20世纪20年代,坐船赴美。旅途漫长

本文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28期,作者:张蕾,原题为:《弄潮儿》

地质学者、西北大学副校长张伯声先生曾向前来请教的学生这样讲述自己最著名学术成果的得来:20世纪20年代,坐船赴美。旅途漫长,他坐在船头,天天看浪,看大江大海的“涌”,突然冒出个想法:为什么这浪涌不是直上直下的?根据既往所学,他认为,海浪这种涌动的方式,从力学上讲是最省力的,进而想到,“大自然地壳的构造,一定是以最省力的方式在运动。”受此灵感启发,他推导出“地壳波浪镶嵌”学说,获得国际承认。

向张先生请教的学生中,一名历史系学生事后回忆说,老校长的讲述,“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潮流。人类历史的潮流与大自然实际上有一样的属性。那就是:顺历史潮流者昌,或者叫赢;逆历史潮流者亡,或者叫败。因此,要顺潮流而动。”

这位善于吸纳和推演的学生,叫王岐山。1973年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西北大学就读,时年25岁。从波中一叶到浪中掌舵,老校长的启迪“对我一生都有影响”。

饥饿的现实感

北京学生郭路生1968年底写下这样一首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这是知识青年启程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的情景。浪潮中,北京35中高二学生王岐山也被送往延安,那是1969年元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冯晶晶]

标签:王岐山 知青 北京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