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汉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市长唐良智发言


来源:武汉市政府网站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武汉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1月5日在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原标题:武汉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5日在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唐良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第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与全市人民一道,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武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新的成就。

——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预计经济总量跨越7000亿元、8000亿元两个台阶。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稳中有进。

——工业倍增势头强劲。预计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工业投资1700亿元,增长41.7%。能源环保、食品烟草成为新的千亿产业,千亿产业达到5个。

——国际化迈出新步伐。积极构建水陆空国际大通道。新辟武汉至巴黎等9条国际及地区航线,累计20条,成为中部地区拥有国际航线最多的城市;“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专列开通,江海直达班轮稳定运行,阳逻港成为全国唯一试行内河启运港退税政策港口。“双谷双城”合作全面推进。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7家,累计101家。

——武汉迈入“地铁时代”。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建成试运营,全国首条穿越长江地铁在汉诞生,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适。

——“城管革命”成效明显。推进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环境创新。环境卫生、绿化水平、城市立面形象明显提升,交通秩序、经营秩序明显改善,渣土污染、违法建筑得到有效治理,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增长15%以上。

一年来,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内增实力、外树形象,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制定实施稳增长政策措施。面对偏紧的宏观经济环境,及时出台促进工业发展“13条”、民营经济发展“新56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30条”等系列政策措施,抓投资、扩内需,保企业、兴产业。

提速工业倍增计划。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6个新城区工业倍增示范园区各实现10平方公里“七通一平”,汉阳区、青山区、洪山区各实现5平方公里“七通一平”。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80万吨乙烯建成中交,东风本田二厂、武钢一硅钢技术改造、100万吨煤焦油、武石化炼油改造二期、格力电器武汉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联想武汉生产基地、周大福珠宝文化产业园、武钢镀锡板、北车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力诺武汉产业基地、湖北广电传媒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签约引进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2个,其中50亿元以上10个。重点区域支撑作用增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36%,新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5%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5家。

启动服务业升级计划。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会展中心、工程设计中心。新引进7家金融机构,新增上市企业11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27家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8%。制订实施物流业空间发展规划。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物流节,发起成立中国物流城市联盟。精心组织光博会、汉交会、武汉国际汽车展、首届武汉国际时装周等各类展会521场,交易额增长24.2%。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出台《武汉文化产业振兴计划》,组建武汉工程设计产业投资公司,东湖设计城、武汉设计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汉阳造”广告创意产业园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广告业发展试点园区”。大力发展商业新业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新增连锁经营网点123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7亿元,增长15.8%,“小进限”商贸流通企业新增1518家。武汉欢乐谷建成开业。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31.9%。获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

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重点产业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对企业参加国内外产品展销会提供财政补贴。继续落实取消、减免、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深入实施两大国家战略,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大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获国务院批复。出台促进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政策。加快光谷“资本特区”建设,获批开展“新三板”试点,设立股权投资机构60余家,11家金融机构在光谷设立科技支行。加快光谷“人才特区”建设,新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57名。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光谷生物城集聚企业424家,63家企业和科技研发机构签约入驻武汉未来科技城。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组建武汉光电工业研究院、武汉智能装备工业研究院、武汉新港发展研究院、中国光谷研究院、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新建23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4家院士工作站。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310万平方米,累计536万平方米。制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83亿元,增长30%。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3项,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协作中心落户武汉。

推进“两型社会”改革试验。颁布实施《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武汉市节能监察办法》、《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加强水、空气污染防治。实施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五年行动计划,启动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新建污水管网100公里。启动PM2.5监测。淘汰“黄标”公交车740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1天,比上年增加15天。深入实施“两型”示范工程,新增公共节能灯具5万余盏、绿色建筑180万平方米、电动公交车200台、公共自行车2万辆,16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成投产,生态水网工程取得新进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长动集团、武重集团、中联制药与央企实现战略重组,24家国有出资企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5%、15.3%。完成54家集体企业改制。促进民间投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新增个体、私营企业11万户。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创新。完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审批新流程,启动优化公共服务领域办事流程。市直部门承担审批职能的内设机构和二级事业单位由138个调整归并为53个。“武汉市民之家”投入运行,66个部门和单位的服务、审批事项入驻。建立全市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深化“治庸问责”,开展电视问政、网络问政等群众监督活动,公开承诺的“十大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明显。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制定政府规章12件,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1315件全部办结。在市民中公开选聘政府参事。

(三)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城市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

突破性推进招商引资。加大“走出去”招商力度,主动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在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发达地区设立常驻招商机构。举办境内外大型招商活动80余场。实施央企对接战略,签约合作项目35个,总投资863亿元。新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6个。实际引进内外资总额1705亿元,增长78%。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拓展航空、铁路、水运国际大通道。航空口岸出入境68万人次,增长57.6%。“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专列17天内穿越亚欧6国,直达捷克。江海直达班轮每周开行8班,72小时内从阳逻港直达上海洋山港。成功争取美国驻汉总领事馆2014年开办签证业务。推进“双谷双城”交流合作,武汉与芝加哥市签署合作备忘录,武汉·中国光谷与美国硅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项目总投资82亿美元。国际友好城市增加到18个。新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40个,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25%。

积极参与“两圈一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出台参与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指导意见,在经贸、交通、旅游、口岸等方面的合作有序展开。对口帮扶郧西、来凤、五峰工作扎实开展。援藏、援疆工作取得新成效。

着力改善外籍人士在汉工作生活环境。启动实施“家在武汉”工程。规范公共场所和主干道英文标识,出版中英文对照武汉地图,在公共服务窗口推广双语服务,编印《外国人在汉指南》,创办《长江日报》英文周刊。完成领事馆区规划工作。

(四)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功能环境显著提升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制订出台《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规划纲要》。中心城区实现法定规划全覆盖。编制完成《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新城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十二五”建设规划》等重大专项规划。提升规划水平,重大规划编制面向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招标。武汉城市规划展示馆建成开放。

制定实施城建攻坚计划。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50亿元,城建重大项目竣工15个、开工25个、续建16个。

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汉宜高铁、京武高铁开通运行,武汉成为全国第一个东南西北都通高铁或高速客运专线的城市。天河机场三期、机场交通中心、阳逻集装箱三期开工建设。

城市路网建设加快。二环线水东段、八一路延长线、欢乐大道、珞狮南路、汉西一路、塔子湖东路、梨园地下通道、107国道洪山段改造等重大工程竣工通车。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长江大道、解放大道下延线、雄楚大街、龙阳大道、东湖通道、八一路地下通道、通顺大道、汉江三官公路大桥等新建改建工程开工建设。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二期、四环线、二环线汉阳段、鹦鹉洲长江大桥、机场第二通道、姑嫂树路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建设获国家正式批复。建成慢行交通系统50公里,改造社区道路1281条。

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地下排水管网80公里,常青泵站二期、杨泗港泵站等一批大型排水设施投入运行,黄孝河、罗家港等7条大型明渠箱涵清淤疏浚全面完成,城市排渍能力有效提升。天然气外环高压管道成功穿越长江。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建制镇实现3G网络全覆盖。

城市更新改造力度加大。汉正街、黄浦大街、精武路、尤李村等重点片区改造提速。二环线内56个“城中村”改造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工程启动实施。

各位代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给市民的生活与出行带来不便和影响,全市人民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建设。正是有了大家的正能量,才有了武汉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此,谨向广大市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纵深推进“城管革命”。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发动市民,开展“城管革命”战线行、社区行、校园行。无证小餐饮、暴露垃圾、车窗抛物、行车“加塞”、广告招牌、占道经营等专项治理取得新成效。修复老旧破损人行道33万平方米。加快“绿色江城”建设。东沙城市绿道、后官湖郊野绿道、巡司河风情公园一期建成开放。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示范段和三环线、文化大道、新天大道、川龙大道绿化带基本建成。完成116条城市道路和绕城高速绿化改造。新建环湖路30公里。建成“三小”绿地和园林小景62个、景观花街11条。汉江江滩二期、58座山体景观公园启动建设。新增绿地面积750万平方米。成功申办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推进城市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编制实施“汉版城管手册”。制定出台《武汉市城市容貌规定》。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开通运行。

(五)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独立成市”理念,推动6个新城区各规划建设一座中等城市规模的现代化新城。投入43亿元,建设城镇项目270个。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奓山街纳入全国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11个街镇获批省级重点中心镇、特色镇。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编制《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增标准化蔬菜和水产基地8.5万亩。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6个新城区基本形成“一区一园”格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增长22%。制订实施赏花经济规划,乡村休闲旅游突破1500万人次。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105项,转化农业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18项。推进农业资源资本化,全面开展农村资产资源确权登记,农村产权交易所实现交易额20亿元,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金额4.6亿元,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0万亩。武汉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唯一的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为契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整治塘堰1.47万口、灌排港渠570公里。完成27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农业旱涝保收面积扩大到223万亩。对7个乡镇、126个村湾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建成24座农村垃圾转运站。制定实施农村饮用水管理办法,农村饮用水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建成500个“村邮站”。发放惠农补贴4.1亿元。

(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保障性住房和文化体育的支出达348.6亿元,增长22.1%。

突出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镇新增就业15.9万人;扶持自主创业1.9万人,直接带动就业8.1万人,武汉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推进社会保险提标扩面。社会保险净增参保73万人次,综合覆盖率95%。29.9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医保门诊治疗的重症、慢性疾病,由10种增加到26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长16%。城镇“三无”、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平均提高30%以上。为2.1万名少数民族群众发放清真肉食补贴。物价涨幅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建设筹措保障性住房10.81万套,竣工(含基本建成)5.86万套。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79家、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10家,为40万名65周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体检。

着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50所公办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76所小学标准化建设、184所校园基础设施改造全面完成。创建30所市级特色小学和16所特色初中。出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制订实施《武汉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基本药物制度向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拓展。5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实现提档升级。大医院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模式初见成效。全面推进“文化五城”建设。2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完成55个中心城区街道文化站提档升级、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启动建设武汉科技馆新馆、江汉关博物馆,新增体育场地面积50万平方米。整合新城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实现“全市一网”,高清电视频道顺利开播。首批30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书香江城——全民阅读”、“武汉之夏”、首届人口文化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汤姆斯杯和尤伯杯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第十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第十届武汉国际赛马节、首届琴台音乐节、“同城双星”龙舟赛等大型文体活动。成功申办2015年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化。1470个社区启动“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完成10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750个社区服务站提档升级。“平安武汉”建设不断深化。警务机制改革深入推进,4679名市级警力充实到基层。社会治安立体防控成效明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访、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取得新进步,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安全、民防、消防、仲裁、保密、参事、气象工作不断加强,文史、档案、民族、宗教、侨务、科协、地方志工作积极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今天的武汉,生机勃发、活力涌动,形成了激情奋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强大气场,在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去年五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湖北武汉时明确表示,“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武汉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大武汉,正以崭新的风貌,阔步前进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大道上!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克难奋进的结果,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和衷共济、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汉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武汉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任重道远,前进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宏观环境看,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从武汉实际看,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规模还不够大、产业层次还不够高,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产业增长放缓,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任务艰巨;城乡基础设施承载力还不适应快速发展需要,城市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伴随城市规模扩张,交通拥堵、生产安全风险等“城市病”亟待有效治理;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平衡协调各方面利益、及时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难度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度障碍亟待破除。新形势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勤政廉政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将认真负责地对待这些问题,不回避、不推卸、不护短,尽最大努力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年。

虽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武汉正处于黄金机遇期,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武汉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中央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武汉的区位、交通、市场和科教优势更加凸显;我市汽车、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石化、金融、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处于发展上升期,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劲引擎;近年来高强度产业和城建投资,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了强大势能;特别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有全市人民只争朝夕、奋勇争先的精神状态,我们一定能够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征程中实现新的跨越。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扩大内需,促进投资消费;坚持两业并举,壮大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推进转型跨越;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功能环境;坚持民生优先,增进人民福祉;坚持生态建设,构建“两型社会”;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好中求快,竞进提质,建设“美丽江城”、“幸福武汉”,开创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完成省下达的节能降耗、碳减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坚持把加快工业发展放在经济工作首位,以大投入带动大产出,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平台承载大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在壮大规模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壮大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

加强工业大项目建设。确保80万吨乙烯、神龙三厂、联想武汉生产基地、800万吨炼油、雅图中国光影城、霍尼韦尔生产基地、台玻中空节能玻璃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加快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及配套产业项目、中航特种飞行器研发生产基地、周大福珠宝文化产业园、北车集团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基地、南车集团轨道交通装备基地、施耐德电气华中地区总部及生产基地、力诺武汉产业基地、神华热冷电联供、东旭玻璃基板、东风史密斯专用车等一批项目建设。推动东风雷诺、变速箱生产项目、中兴通讯科技产业园、三一重工塔吊、科聚新材料、格林美循环产业园、甲醇制烯烃等一批项目签约落户。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投产5个,开工建设5个;10亿元-50亿元项目投产10个,开工建设10个。工业投资突破2400亿元。

构筑工业发展战略平台。编制出台“四大工业板块”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经济区和大临港经济区建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编制工业倍增发展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每个新城区工业规划用地不少于30平方公里,年内各建成20平方公里的工业倍增发展区,3个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年内各建成10平方公里的工业倍增发展区。推进黄埔科技新城规划建设。切实抓好园区产业项目引进和建设工作。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培育工程。做强整车,做大配套,积极引进发动机、变速箱、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完善汽车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壮大武汉邮科院、长飞、武汉新芯等龙头企业规模,培育发展激光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富士康科技园、联想武汉生产基地,积极引进高世代面板、新型显示和半导体等领域龙头企业,增强光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新引进3-5家央企投资现代装备制造业,提升高端化、成套化、集群化水平。以80万吨乙烯项目投产为契机,整合武汉化学工业区、新洲区、青山区、阳逻港资源,发展下游产业链,打造重化工产业集群。支持武钢围绕主业拓展两端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提高生产效益。做大做强食品烟草、能源环保、纺织服装等产业。出台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加快传统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围绕打通完善产业链,促进大中小企业梯队化协调发展,新增产值过500亿元企业1户、百亿元企业3户、10亿元企业10户。

(二)全面提速服务业升级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城市空间更新优化、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规模壮大、业态升级。

提升现代服务业主导功能。增强金融要素市场功能。出台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空间布局规划。新引进7家金融机构,设立融资租赁公司2家、小额贷款公司10家。推动4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40家。探索发展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设立物流交易所、药品交易所。建立民间资本服务中心,打造民间金融机构聚集区。社会融资总额增长16%以上。提升现代物流功能。积极推进物流产业“一港、六园、八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物流总部经济、航运衍生服务等高端物流业态,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3-4家。推进航空企业总部区、国际货运中心、武汉全球商品采购中心建设。创设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提升现代商贸功能。抓好宜家销品茂、武汉天地商务群、精武金融商务城、永旺商业城、古田凯德广场等商贸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打造网上商城、电子支付平台,建设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促进网上消费。提升商务会展功能。大力发展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做大做强特色会展项目,引进2-3个国际一流展会、一流展企。提升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功能。加快推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东湖设计城、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支持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创建5A级景区,启动建设四季花城、东湖文化园、落雁景区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业融合发展。实施《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提升信息服务功能。争创中国软件名城。

规划实施现代服务业“三百”工程。抓好100家龙头企业、100个服务品牌培育工作,推进100个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商贸、物流、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行业服务标准化试点。研究制定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的配套政策,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等服务体系,全面执行旅游业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加快武汉中央商务区、武汉中央文化区、武汉国际博览会展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汉口沿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青山滨江商务区、杨春湖高铁经济服务区、东湖软件及服务外包集聚区、金银湖生态商务区、王家湾商务区等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大综合整治和传统市场整体搬迁力度,全力引进核心项目,推进汉正街文化旅游商务区建设。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制订出台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分行业制定完善支持政策。深入推进江汉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出一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三)制定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擎,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主体壮大工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积极争当科技体制创新先行区。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出台落实“黄金十条”的配套措施,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性平台和要素平台,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以建设光谷“资本特区”为重点,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新引进股权投资机构40家,设立科技支行4家。建立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实行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险贷款,科技保险保额达到200亿元。放大“新三板”试点政策效应。扩大股权激励、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等试点规模。积极争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比照中关村执行有关财税试点政策。加快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构筑高端研发机构聚集、科技企业孵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区。

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实践示范区。把企业创新需求、高校院所科研优势、政府政策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跟踪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的责任机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新建航天科技、新能源汽车、化工技术等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支持推动现有工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作用;组建2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建设3家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设立3家企业院士工作站。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出台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重大科技专项。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态势及其影响,超前谋划,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突出重点,聚焦力量,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推进3D打印机产业化。扩大光谷生物城产业集聚规模,加快中华科技产业园、激光产业园、国家卫星产业创新园、通用航空产业园等高科技特色园区建设。加快建设联想移动互联研发中心、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华为光电子研发生产基地、武汉天马微电子二期扩能、武汉新芯12英寸芯片扩能、湖北广电传媒基地、国药华中总部、武汉生物所生物制品总部、凯迪控股生物质能基地、武汉天威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增长22%以上。    加快建设国际性人才高地。实施“黄鹤英才计划”、“光谷人才计划”、“海外人才回归计划”、“创新岗位特聘专家计划”,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创业平台。以企业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为重点,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240名以上。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四)强力推进城建攻坚计划和交通跨越工程,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标准规划建设城市,以轨道交通、空港建设、武汉新港建设为重点,地面设施与地下管网建设并举,市区联动,大规模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突破1300亿元。竣工11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25个重大项目。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开展武汉2050年远景发展战略研究。着眼构建“1+6”城市发展格局,抓好“三镇三城”实施性规划的编制和落实,按照“独立成市”的要求,完善6个新城区规划体系。修编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推进市域国土规划“一张图”建设。

增强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高速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国家重要门户机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成江北铁路,武汉至咸宁、武汉至黄石城际铁路,基本建成机场第二通道。加快天河机场第三航站楼、第二跑道、机场交通中心和杨泗港整体搬迁与综合开发、阳逻集装箱三期、纱帽港区公用综合码头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武深高速武汉段、武汉至十堰城际铁路、汉江海事搜救中心等工程。积极推进铁水公空多式联运、无缝对接。

构建快速路网体系。全面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建成4号线一期、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与2号线一期形成“工”字形轨道交通网;加快建设3号线一期、4号线二期,开工建设1号线径河延长线、2号线机场线、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抓紧做好5号线、29号线前期工作。推进城市环线、过江通道和快速路建设。建成长江大道一期、解放大道下延线、四新大道、滨江大道、八一路地下通道。加快四环线、二环线汉阳段、鹦鹉洲长江大桥及两岸接线工程、江汉六桥、汉江三官公路大桥、东湖通道、姑嫂树路快速通道、雄楚大街改造、墨水湖北路快速化改造、中南路-中北路综合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杨泗港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青山长江大桥、慈天公路跨府河大桥、三阳路长江隧道、长江大道二期、临江大道改造、东风大道改造等工程,启动月湖桥、长丰大道、宝丰一路快速化改造和三环线、解放大道、汉阳大道综合改造。建成一批微循环道路、公共停车场和人行过街设施。抓紧做好江汉七桥、建设大道延长线等30多个项目前期工作。

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实施多元网络、枢纽支撑、公交提速、低碳公交、智能公交、慢行交通、需求管理、服务提升“八大工程”,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公共交通体系。推进武胜路、汉口北、前川公交枢纽站和雄楚大街快速公交系统建设,规划建设武汉火车站至汉口火车站快速公交系统。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实现与轨道交通无缝衔接。加快形成中心城区通达新城区重点乡镇和客流集中区域的公交线网。坚持公共利益优先,改革客运出租车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出租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公交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公交出行分担率由39.7%提高到42%。

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完善政策,统筹推进旧城区、旧厂房、旧村落“三旧”改造工程。加快长江大道沿线、武汉“南大门”、古田、龟山北等片区改造。加大汉口老租界、武昌古城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改造力度,加强优秀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和名镇名村保护性开发。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中心城区排水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推进后湖、白沙洲、黄金口、四新地区等排水系统建设,建成汉口沿江、单洞门等区域重点排水工程。中心城区新建排水管网110公里,整治明渠26公里,新改扩建泵站18座。加快实施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五年行动计划,加强汉阳、青山等地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新建污水管网100公里。完成黄浦路、龙王嘴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改扩建汉西、黄金口、北湖3座污水处理厂。建成金口自来水厂、星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建设千子山垃圾卫生填埋场。加强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电力设施建设。

 

(五)制定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经济国际化为引领,功能国际化为支撑,环境国际化为保障,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稳定和增加外贸出口。制定汽车、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9大重点产业产品配套路线图,着力引进行业龙头和配套企业。围绕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优势服务业,大力引进总部型企业和重大服务业项目。积极引进一批大财团、大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功能区开发。落实开发区和新城区50亿元重大工业项目、中心城区30亿元重大服务业项目招商目标责任制。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2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以上,引进内外资总额增长50%以上。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增长15%。

增强对外开放功能。充分发挥东湖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集聚引进大型进出口加工企业、国际专业物流企业和转口贸易公司。整合阳逻港、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资源,争取获批建设武汉综合保税区。开通武汉至美国、澳大利亚的国际直达航线和武汉至台湾的近洋班轮,提升“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专列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家在武汉”工程。

拓展迈向国际的交流平台。全方位深化“双谷双城”战略合作。启动领事馆区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在汉设立领事馆。吸引更多国际组织、世界知名企业在汉设立办事机构。认真办好世界新兴产业大会、武汉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性会议会展活动。

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扩大对内开放。深度融入“两圈一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努力实现产业互补、市场互通、交通互联、资源互享、生态互保。

(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江城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城管革命”成果,升华理念,提升标准,优化体制,创新机制,完善法制,突破难点,建立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环境根本性变化,彰显滨江滨湖生态宜居城市魅力。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繁荣在主城区,实力在新城区”的发展定位,研究制定《武汉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严格执行《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引导人口和产业向适宜开发区域集聚,生态底线区严禁开发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实施园林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国际一流标准,举全市之力做好园博会筹办工作,抓好园区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建成开放沙湖公园,开工建设戴家湖公园。实施80条道路绿化提升。新建50条景观花街、60个城市“三小”绿地和园林小景。推进青山江滩、汉江江滩三期和天兴洲生态绿洲建设。加快推进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新增绿地面积780万平方米、造林绿化5万亩,加快形成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生态园林景观。

加强水环境建设。编制新城区12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新建环湖路22公里。加快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汉阳“六湖连通”、金银湖水网“七湖连通”、沌口“二十湖连通”水生态修复工程。强化南湖、墨水湖、龙阳湖、汤逊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梁子湖、沉湖、涨渡湖生态保护力度。加强黄孝河、巡司河、府环河、滠水河、马影河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填埋湖泊和污染水源行为。

强化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建筑扬尘、工业粉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等污染防治。综合整治二环线至三环线内350台燃煤锅炉烟尘污染。全面实施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破解城市管理重点难点问题。提升机场、码头、火车站、长途客运站、旅游风景区等窗口地带环境面貌,加强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最洁净城区、最洁净道路、最洁净街道、最洁净社区”创建工作,巩固提升主次干道保洁水平,强化城乡接合部、老旧社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等薄弱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严厉查处渣土污染,实现工地裸土全覆盖。综合治理占道经营,全面取缔中心城区室外炭火烧烤经营。实现新增违法建筑“零增长”。推进213条主次干道临街房屋立面和门面招牌整治,清理净化公交车身广告,连片整理规范架空管线。制定实施交通管理服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源头治理,严格路面管控,切实改变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违章行驶、乱停乱放现象。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村庄。

构建高效常态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认真实施《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开展城市道路桥梁管理、餐厨废弃物管理等立法工作。加强市、区城市综合管理监督指挥系统有效对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全覆盖。深化“城管革命”战线行、社区行、校园行。探索推广城市管理市场化服务模式。

(七)加快新城区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新城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用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提升新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科学编制城镇规划。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新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各新城区空间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构建中心区域明确、中心镇和特色镇为支撑、中心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实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新城区工业倍增步伐,加速形成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围绕工业倍增发展区建设,合理布局产业新城,重点推进阳逻、吴家山、纸坊、常福、盘龙、纱帽等产业新城建设。推动符合规划的产业项目向新城集聚,以业兴城,以城促业。

增强城镇综合功能。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政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新建和改造城镇排水管网120公里、农村垃圾转运站17座。建成江北快速路一期工程,加快通顺大道、李纸路改造、新城区轨道交通等工程建设,建成等级公路120公里和优质通湾公路300公里。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的方式抓农业。以实施“菜篮子”提档升级工程为重点,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增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亩。推广农业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110项以上。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启动10大赏花游核心项目建设,支持木兰景区群创建5A级景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181处骨干泵站更新改造、5条大型排涝泵站主引水港综合整治、4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八)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幸福武汉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满足群众合理需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人民政府的首要责任。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快产业转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引导大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岗位层次。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推进全民创业,走创业就业之路,扶持创业2万人,引导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培训劳动者28万人次。全面实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小企业劳动合同专项行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网上就业办事大厅”建设。城镇新增就业15.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险净增参保30万人次,综合覆盖率达到97%。加快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认真做好社会保险制度间的转移衔接工作。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建设筹措保障性住房5.4万套,竣工(含基本建成)4万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完成90所公办小学标准化建设。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化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有效德育、高效课堂、小班化教学等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职业教育园区、公共实训基地和国家级、省级示范职业学校。增强市属高校特色优势,加强省部属高校共建工作。深入实施国家“教育云”试点工程,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加快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促进高端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服务协调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疑难重症疾病诊疗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推进医院管办分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广大医院直管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管新城区区级医院新模式。全面推行全科家庭医生制度。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加快推进武汉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光谷医学中心、沌口亚洲心脏病医院、金银湖协和国际医院建设,培育国家级品牌学科群、医院群。落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快构建“9055”养老格局。大力推进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打造“10分钟养老服务圈”。推行“养医结合、康护一体”的新模式,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开展文化下乡、送戏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加快新城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提档升级。推进武汉中心书城、武胜国际文化城、汉秀剧场、电影文化主题公园、月湖旅游文化体验区、武汉客厅、盘龙城博物馆、武汉数字档案馆建设,建成开放江汉关博物馆、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基本建成武汉科技馆新馆。打造汉派文艺精品,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办好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武汉市第九届运动会、第二届琴台音乐节。做好WTA女子职业网球赛筹备工作。加快“汉阳造”、楚天181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大打击“两非”工作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体系,深化“双拥共建”活动,为驻军办实事、办好事,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家安全、民防、消防、仲裁、保密、气象工作,做好文史、参事、民族、宗教、侨务、科协、地方志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深化“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推行经济类、慈善类、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完善公益创投和招投标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健全居住证管理制度,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规范和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强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领域第三方调解。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大力开展建筑工地、道路交通、消防、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切实保障校园校车安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行入室盗窃等10类刑事案件全勘查,进一步提高社区、学校周边见警率。贯彻依法治市方略,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大力推进法治武汉建设,营造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实施城市荣誉制度,评选表彰首批功勋市民、模范市民、文明市民,倡导文明的社会风尚。扎实做好迎接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工作。

今年,我们将继续办好十件实事。

1、缓解市民出行难题。开通25条微循环公交线路,增加中型公交车辆300台。增加主城区至黄家湖大学城、藏龙岛、盘龙城等新兴居民聚居区公交班次。更新改造公交站点100个。建设和平大道、友谊大道、徐东大街公交示范专用道。新增机非隔离护栏100公里,创建非机动车交通秩序示范路;全面完善三环线交通管理设施。改善出租车司机工作条件,进一步解决好吃饭难、如厕难、停车难等问题,新建加气站13个、休息点30个。

2、提升市容环境质量。建设绿道200公里。清理5万栋(个)房屋楼顶、雨阳篷垃圾。修复破损人行道15万平方米。在主次干道、街头游园安装休闲长椅2000条。新建公共厕所70座,改扩建40座,新增、更新公厕指示牌1.04万个。建设环卫工人工作站120个。淘汰更新1000辆“黄标”公交车。

 

3、强化养老服务。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增加20%。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50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30个。为191个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办理场地意外伤害保险,为18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运营补贴。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建制镇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发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求助信息系统“一键通”。建立全市65周岁以上老年人两年一次免费体检制度。全市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轻轨、地铁。为全市9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

4、改善教育医疗条件。新改扩建50所公办幼儿园,新增1万名适龄幼儿入园学位,对公益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补贴。继续为新入学的全日制大学生每人赠送一张100元“武汉通”公交乘车卡。提档升级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建设30个达到国家示范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达到国家示范标准的乡镇卫生院。

5、加强扶残济困。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5%,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标准提高20%。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给予社保补贴。为全市三级成年智力残疾人和三级成年精神残疾人单独提供全额低保。为1000名耳聋、智障、孤独症、脑瘫等儿童提供专业康复训练补贴。

6、推进文体惠民。发行武汉景区旅游年卡,市民一年内200元可不限次畅游黄鹤楼、东湖磨山等21家收费景区。新增2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实施市、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程。举办广场群众文化活动400场。新改扩建30个室外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20个室内社区健身俱乐部。选择35家游泳场所,继续为中小学生提供15天免费暑期游泳,并开展免费游泳培训。更新到期社区室外健身器材400套。

7、便利居民生活。改善老旧社区服务管理,加快推进100个老旧社区“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对中心城区无人管理的破损、锈蚀严重的209个二次供水水箱进行更换。新增蔬菜产销社区直供点100个,新建社区平价蔬菜便民店120家。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实现市域3G无线网络全覆盖,在公交线路上推广应用WiFi网络。为流动人口免费发放30万张“武汉通”式居住证。

8、关爱妇女儿童。为全市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和唇腭裂患者免费实施手术治疗。建设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10个。为符合生育政策的计划怀孕夫妇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9、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7万亩设施化快生菜基地。提档升级600家“农家店”,建设5个2000平方米以上乡镇商贸中心。新建500个“村邮站”。实施100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食堂建设达标工程。改造100所农村中小学厕所。

10、推进“平安武汉”建设。完善50个街面警务综合服务站。推进社区“守护工程”,新建300个社区消防室;建立社区民警每周现场接访日制度。全面整治无证小餐饮、无证食品加工场所。在流通领域开展食品质量抽样监测2400批次,每月在媒体公示抽样检测结果2次以上。

各位代表,群众心声,是政府的工作方向;群众满意,是政府的工作标准。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不能拖,不能等,必须办早办实,竭尽全力使广大市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九)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必须坚持改革不停顿,勇于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及时推出改革新举措,进一步积聚推动武汉跨越发展的巨大内在能量。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评体系。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办法,推进青山、东西湖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健全资源环境领域市场化机制,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与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扩大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试点;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促进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价格激励机制;探索开展生态环境补偿试点;扩大绿色信贷、绿色保险试点规模,探索发行水环境治理债券。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管理,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更大力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大市属国企战略重组力度,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推进国有资本投资企业做大做强。整合国有投融资平台资源,创新经营模式,完成融资800亿元以上。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实施细则,推出一批面向民间投资招标的重点项目,破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新创办企业2万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0家、“小进限”商贸流通企业300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指导意见和目录。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依法强化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落实工业、服务业、建筑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审批办事新流程,推广重大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拓展“武汉市民之家”服务功能,积极构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面推进网上审批,强化行政审批电子监察。整合公共服务热线资源,实现市长专线“一号通”。

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调整优化人口布局规划,抓紧研究户籍、土地、财税、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政策调整,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推进农业资源资本化。完成农村资产资源确权工作,农村产权交易额突破22亿元。探索开展水面使用权、农业设施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9万亩。探索建立乡镇集体资产经营公司。积极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上市。

纵深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7家市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组建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公司。稳步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演艺娱乐等产品市场。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将坚持“科学理政、和谐共事”理念,着力提升政府工作水平,努力建设务实、创新、为民、清廉的服务型政府。

改进工作作风。事业靠干,工作靠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把真抓实干作为政府工作的座右铭,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以更大力度的真抓实干,推动城市的更快发展。进一步提升“精神区位”,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以我们的“勤奋指数”,提升城市的“发展指数”,以政府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严格依法行政。制订实施《武汉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规划》。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与建议,切实办理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行政立法工作。增强政府工作人员法制观念,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坚持从严治政。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深化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清理规范市级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切实加强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化“治庸问责”、优化环境工作,着力提高行政机关服务效能和政府公务人员素质。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各位代表:

宏伟目标,催人奋进;跨越发展,重任在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倍加珍惜“黄金十年”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态势,倍加珍惜心齐劲足的大好局面,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实现复兴大武汉的梦想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玮]

标签:武汉 政府 市长唐良智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