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长阮成发:“大武汉”迈向中国经济地理中心
百年之前,中国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大武汉”的梦想。“如今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承东启西、转南接北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长阮成发七日表
百年之前,中国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大武汉”的梦想。“如今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承东启西、转南接北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长阮成发七日表示。
在中国的历史上能够称之为“大”的城市,仅有上海和武汉。“大武汉”之称谓源于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
凭借“九省通衢”的地利,地处华中的江城武汉在明清时期首次跃上全国经济版图。各地商人在此经营盐、米、茶叶、木材、药材等,优质茶叶源源不断地汇聚汉口走向欧美市场,留下“茶不经汉口不香”的佳话,催生了汉正街“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繁荣景象。高峰时,汉口茶叶出口总量占中国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占世界茶叶贸易量的百分之六十。
“大武汉”的诞生,离不开晚清重臣张之洞。这位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在长达十八年的湖广总督任上,在武汉办学堂、开工厂、修铁路、筑大堤,让武汉备受瞩目,一跃而为“仅次于上海的大都会”、中国现代化工业的摇篮。
此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连续不断的军阀混战中,武汉工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政府领导与支持下,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等大批国家重点企业相继落户,逐步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中地区的工业中心。一九五九年,武汉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 北京、天津,位居中国第四位,一直保持到改革开放初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大力推进沿海开放战略,地处中部腹地的武汉逐渐被“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很多城市超过。但江城民众并未自暴自弃,他们冲破长期形成的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初步形成以钢铁、汽车、石化、机械、高新技术等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
本世纪初,武汉人向外界发出了“做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等最强音,再次将发展的战略目光瞄向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京珠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合武快速铁路、武汉新港等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建。武汉城市圈“一小时交通圈”,至周边省会城市“四小时交通圈”,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五小时交通圈”,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进而跻身中国内陆最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四大枢纽机场、中国最大内河港口,武汉承东启西、转南接北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趋明显。
与此同时,经济飞速发展:黄土岗上建起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短短十余年已成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车都”;风景优美、高校云集的东湖之畔,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蓬勃发展,成驰名中外的“中国光谷”……武汉在中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经济带和成渝四大经济板块的交汇处,异军突起、迎头赶上,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
武汉的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七十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不仅在武汉投资设厂,更是将全球或区域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等核心机构迁至于此。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在武汉设立领事机构,十多个外国城市与武汉缔结为“好友”。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阮成发表示,武汉将“危中寻机”,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争取到二0二0年,把武汉建成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的重要载体,成为更大范围内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完)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