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小巷挂创业牌 光谷肩扛大旗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人参与 评论

在武汉东部南望山脚下,有一个地方叫鲁巷。30年前的老地图上,鲁巷逼仄的街道弯弯曲曲,旁边阡陌交错。 30年间,围绕着鲁巷崛起武汉·中国光谷,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武汉人应接不暇。 如今,在全国上百个国家级

在武汉东部南望山脚下,有一个地方叫鲁巷。30年前的老地图上,鲁巷逼仄的街道弯弯曲曲,旁边阡陌交错。

30年间,围绕着鲁巷崛起武汉·中国光谷,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武汉人应接不暇。

如今,在全国上百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光谷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势头—平均每天诞生约20件专利,连续多年保持30%的增长……

小巷旁挂起创业牌

鲁巷蜕变,从1984年开始。

这年开春,武汉召开“新技术革命武汉对策讨论会”。会上,专家学者呼吁,在东湖畔兴办新技术密集经济小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很快,在东湖之滨,“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的牌子悄悄挂了起来。4年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宣告成立。几乎与此同时,一个叫“东湖创业中心”的小机构,也挂牌成立。

知识的力量无穷。下海的教授、科研人员,迅速让知识转变为财富,“骑着自行车来,开着小车离开”。

这个全国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门前街面有一块块铜雕,镌刻着由她孕育而出的全国名企:楚天激光、凯迪电力、三特索道、凡谷电子……

成立3年之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首次被列入国家战略,获批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

肩扛中国光谷大旗

新生的国家级高新区,面积为24平方公里。除去山地、水域,实际可用仅为4平方公里。地域空间受到束缚之外,如何将高校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成为第二个难题。

“东进南扩”,成了解决问题的首要之策。在大学之外建设科技园,让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四级跳”:高校萌芽——周边孵化——科技园成长——推向市场。

1998年,时年61岁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黄德修,捕捉到光电子产业发展趋势,向武汉市提交《关于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中国光谷”的建议》。

美国有硅谷,武汉能否搞光谷?“中国光谷”一词,迅速吸引了众人目光。2000年3月,我省13位全国政协委员,又提出《关于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的提案》。

2001年,东湖高新区获得国家科技部、发改委认可,将“武汉·中国光谷”的大旗扛在了肩上。

创新能力并肩中关村

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明看来,从1991年获批为国家级高新区,到2001年获批为武汉·中国光谷,这10年是最艰难的创业期。“这期间,全国高新区产业雷同,发展模式雷同,千区一面。”夏亚民说。找准了定位,拥有了特色,光谷很快就腾飞起来了。数据显示:企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光谷用了18年。而完成第二个、三个、四个1000亿元,分别用时3年、1.5年、1年。

扛着“中国光谷”大旗,光谷成了国内最大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激光产业基地。

2009年,光谷又跳上一个新台阶:该年底,国务院批复光谷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彼时,全国仅有大名鼎鼎的北京中关村获此殊荣。

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

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光谷提出打造人才特区,设立专项资金全球揽才。

远渡重洋,世界纳米专家王肇中回来了,全球激光器权威闫大鹏回来了,著名微生物学家邓子新来了……目前,有2000多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1万多名高层次人才、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在光谷工作。

海内外高端人才汇聚,带来了智慧,也带来了大批前沿项目。光谷量身定制,推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于是,一批项目从实验室走出,闯进全球市场。

2013年,在全国11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光谷综合排名居第三。今年以来,光谷表现依然十分抢眼,上半年企业总收入比去年同比增长29.38%。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介绍,按照总体规划,光谷代表国家实力参与全球竞争。到2020年,光谷将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典型意义和先行示范作用的高新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卓]

标签:光谷 国家 全球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