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鸿忠:湖北发展面临五局之势 转变方式是唯一出路


来源:财经国家新闻网

人参与 评论

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如何抢抓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近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直面湖北形势,畅

防控债务风险

《财经国家周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尤为凸显,湖北省一直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请问在当前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的难点有哪些?如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李鸿忠: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推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实现富民强省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省县域经济承担着既转又改的双重任务和压力,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当前的最大挑战,主要表现在新型工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强县支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主体偏少,缺乏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要素约束趋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高点定位,突出特色,科学推进。

一要以产业为支撑。以产业发展谋划和带动城乡一体化,把产业发展、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业支撑,做到产城融合,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

二要以民生为基点。把“宜居宜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快电力、通信、燃气、照明、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公用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建设一批品质高、功能强的特色精品小城镇。

三要以改革为保障。统筹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金融体制等各项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推动基本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乡一体化。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平衡地方财政、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李鸿忠: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是当前我省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系统的债务举借、使用、偿还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债务风险监控。

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将债务收入和债务支出关进财政笼子,根据量入为出、量出而入和审慎举债的原则,对地方债务实行总量控制;同时加强对债务支出的跟踪管理,及时掌握资金流向,堵塞资金流失漏洞。

二是建立债务清偿制度。按照债务来源、用途和性质的不同,采取多种方法对存量债务进行化解。

三是建立债务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借债风险评估,对债务的流动性和偿还能力进行有效监控,做到问题早发现、风险早预防、困难早解决。

四是创新政府融资模式。一方面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要求,推动“财力下移、照顾基层”。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模式,扩大地方政府资金来源,降低融资风险。比如目前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很多都是通过公司机制、市场运作取得的,确保了政府债务风险的可控性。

《财经国家周刊》:湖北在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又有哪些探索?

李鸿忠: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我们以健全和完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为目标,一方面,加快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各类专业保险机构、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规范发展,支持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在省内设立总部和分支机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参股或控股融资性担保公司。

另一方面,着力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各种形式金融创新。扩大各类债券融资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各类资本要素市场发展,发挥区域性产权和股权交易中心功能。加快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探索对武汉城市圈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实施同城化管理。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实质性金融合作。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能力建设。

开放先导助转型

《财经国家周刊》:湖北省如何在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潮流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李鸿忠:目前我们正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以开放倒逼改革创新、倒逼结构调整、倒逼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开放模式,完善开放平台,营造开放环境,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建立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统一和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补贴措施和规章制度。

二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阻碍产业转移、商品和要素流动、公共资源市场配置的各类障碍,加快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合作和改革试验平台建设,在强化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上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国内市场枢纽,提高辐射影响能力。

三是创新“引进来、走出去”的体制机制。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统一内外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全面放开一般性制造业,推进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一般性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

四是创新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机制。加快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完善“大通关”服务体系。推动更多口岸对外开放,增开水陆空国际直达班线。加强与沿海、沿边等省市区口岸合作,推动通关改革。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跨境域经贸合作。

《财经国家周刊》: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产业转移和产能调整对湖北意味着什么?

李鸿忠:产业转移和产能调整,既是湖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次重大挑战。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东南沿海地区资本型、技术型、服务型经济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新一轮产业转移特别是制造业转移的浪潮即将开启,对于湖北来说这是一次借力产业转移,推动升级发展的良机。我们要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打好基础,为湖北产业发展繁荣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湖北作为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的中部大省,促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既是现实要求,更是长远战略。我们要充分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重任。要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主体结构,合理配置产业资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建设工业强省。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转型升级,重点推进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创新驱动为主、扩大内需为主、现代产业为主的发展新格局,提升湖北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处理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李鸿忠:处理好促进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湖北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作为生态大省,湖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和三峡大坝所在地,生态功能地位特殊。我们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地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所谓的富足。

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加强生态建设和修复,打造绿色山川,构建生态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设好绿色门槛,把好绿色关口,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绿色发展系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增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文化导向和刚性约束,努力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玮]

标签:经济 湖北 李鸿忠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