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荆州洪湖湖底发现古村落废墟 出水六朝至明清瓷器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洪湖湖底发现古村落废墟 图为贯耳长流盘口壶。 图为考察人员挖掘遗物。 “我在洪湖湖底发现了传说中的古村落遗址。”最近,荆州市民间文化研究与保护人士赖晓平,在经认真考证后发出一篇博文,立即引

原标题:洪湖湖底发现古村落废墟

图为贯耳长流盘口壶。

图为考察人员挖掘遗物。

“我在洪湖湖底发现了传说中的古村落遗址。”最近,荆州市民间文化研究与保护人士赖晓平,在经认真考证后发出一篇博文,立即引发各方关注。

洪湖,古云梦泽遗珠。湖沼地中,也曾有人烟吗?昨天,记者为此展开了调查。

渔民:洪湖底曾有过古村落

“洪湖湖底古村落,是我在今年元宵节后发现的。”据“薪火相传”荆州大遗址保护十杰人物赖晓平介绍,当时,他和荆州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罗学新等人相约到洪湖湿地保护区考察、拍摄。

他们到达洪湖西南的螺山后,搭上一位彭姓渔民木船。在船上,彭师傅告诉他们:“洪湖原先并不是大湖,现在的湖水中原来曾有人生活居住。”

彭爹爹说,他在湖里捕鱼几十年,看到湖底砖石瓦块不少,还听不少老人讲,洪湖中最深处白滟湖底,有一条很宽的青石板路,天气好时透过清澈的湖水很多渔民都看到过。

专家:物证能佐证古村落

3月下旬,长江大学教授李玉泉在得知湖底古村落后,组成了一个10人的考察团到洪湖市螺山镇湖区遗址考察。

李玉泉说,湖底古村落位于古村落螺山镇西南岸边,现在是一片围湖而成的稻田和鱼池。田池间有一些隔垱。

走上隔垱,随处可见破碎的古砖瓦及古陶瓷片。其中残存遗物最多的地方,足足堆了一米多高。

辨认中,他们发现遗物有:青砖、青瓦、陶片、瓷片、石碓、石磨、石碾、陶罐、陶壶、瓷碗、瓷杯、瓷盏、花瓶等等,而且部分残缺陶瓷片,可跨宋至元、明、清。

“因水位上涨,无法涉足,加上水草疯长,掩盖了一些遗迹,所以我们这次考察,只是见识了遗址之一角,暂不能明确其面积范围。”李玉泉说,从大量的生活物证可以看出,此处应属沉积的古村落废墟。

力证:湖底挖出多朝遗物

赖晓平说,最能证明古村落年代的就是当地渔民家捡回“六朝”及宋代文物。

在一位姓蔡老渔民家里,该渔民告诉他:“前些年,他在湖里捡回来了两块铜片。”

他拿到两块葵花形铜片后,一眼就认定这是两面古代铜镜。

经初步查看,这是两面很有代表性的南宋铜镜。铜镜一大一小,背面都铸有“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的铭文。

当地另一位渔民拿来了他从湖里捡来的几块青砖,经初步认定这应该是一块六朝时期的古砖。

而在另一位渔民罗爹爹家,他们看到了两个小陶罐。底部还有李字留款。

当天,彭爹爹还驾船带赖晓平到其他几户渔民家考察。在一户渔民家,他们看到了一件非常完整的贯耳长流盘口壶。该壶为青瓷黑釉,十分优美,典型的宋代工艺特点。青瓷盘口壶因在湖水中浸泡时间太长,壶嘴上面釉质有些剥脱,并沾有出水后干枯的苔藓。

从“六朝”及宋代遗物可证明,该地的历史可上溯2000年。

沉水:到底是哪个年代

除了上述物证,在洪湖渔民口中,还有许多关于湖底废墟的传说。其中《泥马驮知县》的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故事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文泉县突然地陷沉没到湖底。县老爷骑马逃难陷于泥团,被泥马驮出困境。

经考证,清代以前,几乎没有洪湖这个名称。

另据《监利县志》载:“明成化年间,长江泛洪,洞庭湖暴汛,沔水西南多次溃决,两水相攻,大量泥沙致监、沔境内数个小湖淤高,并形成南北两个大湖(即上湖和下湖)。”由此可见,在明代,洪湖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大湖泊,也根本没有洪湖这个名称。而清朝康熙中期,新设立不久的文泉县又废除,这可能与上湖、下湖融为一体后形成洪湖有关。

追问:湖底村因何而成

赖晓平大致判定,古文泉县属方圆百里的小县。古文泉县曾是连通湘岳、荆沔的主要交通要地。

他还推测,文泉县沉没在湖底的可能性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传说中因地陷造成的,但这一推测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一个县的地方突然地陷沉没了,这在古代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如果发生这样大面积的地沉,地方官员一定要上奏朝廷,朝廷和地方史志上也一定会有记载的。

第二种推测的可能性要现实些,文泉县地处长江、洞庭湖的东北面,汉水、沔水和夏水(东荆河)的西南面。由于这几大水系每年汛期,都要从上游搬运来大量的泥沙,并且逐年将文泉县两边的湖泊淤高,久而久之,两边的湖泊被长江和汉水泛滥的泥沙越抬越高,从而使文泉县慢慢变成了湖泊。

文/江汉商报记者楚望图/通讯员罗学新赖晓平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魏玮]

标签:洪湖 古村落 荆州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