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探索低成本治理湖泊污染 水生植物治污受推祟
如何走出湖泊“边治污边排污”的怪圈,不让治污投入“打水漂”,如何找到一条高效、省钱的湖泊治污新途径?昨天,我市召开“低成本治理湖泊污染”研讨会,专家学者献计献策,“吸污之王”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治污得到普
如何走出湖泊“边治污边排污”的怪圈,不让治污投入“打水漂”,如何找到一条高效、省钱的湖泊治污新途径?昨天,我市召开“低成本治理湖泊污染”研讨会,专家学者献计献策,“吸污之王”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治污得到普遍认同。
武汉市水务局介绍,我市中心城区40个湖泊治污全面提速,目前有南湖、龙阳湖实施清淤工程,沙湖、官桥湖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东湖、月湖、墨水湖、南太子湖等12个湖泊进行生态水网构建工程,今年湖泊治污成本达80个亿。
会上,原武汉市委副书记、市水资源环保事业促进会会长程康彦表示,无论采用哪种办法治理湖泊污染,都应当在全面截污的前提下进行,既要堵截来自污水管涵沟的污染,又要堵截来自雨水管涵沟的污染。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较大的投入。但能从源头治本,起到事半功倍甚至是立竿见影的作用。
对于湖泊清淤,程康彦说,清淤能在较短时间内减轻湖泊的污染负荷,改善水体环境,为后续的祛污创造有利条件。但清淤成本高,容易破坏湖底生态,在施工、输送、堆放的过程中,存在给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危险。确定是否清淤,如何清淤,必须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因湖施策,做到有的放矢。他还指出,淤泥这种内源污染是由外源污染派生的;只要不截断外源污染,这种内源污染就会不断产生。因此,清淤必须以截污为前提。
“以凤眼莲为主力的生物祛污是低成本治污的有效措施。”程康彦介绍,凤眼莲(俗名水葫芦)是一种吸收氮、磷等富营养物质与生长繁殖能力极强的水生漂浮植物,被公认为是“吸污之王”。经过近4年的实验,生长1吨凤眼莲要吸收约2000克左右氮、330克左右磷。只要及时采取机械化采收,凤眼莲也就带走了它吸纳的氮、磷等富营养污染物质,祛除了湖泊水体的污染。
对此,与会的中科院水生所、华中农业大学、省、市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纷纷表示,目前我市湖泊多为藻型湖泊,凤眼莲和菹草、狐尾藻等水生植物一起,采用“生物疗法”,可以为我市实现草型清水湖创造条件。
武汉市副市长张光清在研讨会上表示,目前,我市水生态修复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清淤。用凤眼莲等水生植物治污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湖泊水生态修复的新途径,必将促进湖泊污染治理更科学、更经济、更有效,使武汉的湖泊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专家观点
“凤眼莲综合利用”
值得着力探索
“生物疗法”月湖水质升级特制细菌“蚕食”污染物
避免蓝藻暴发多种生物形成生物链
修复污染水体一湖一策
利用“水上农业”治污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研究室朱端卫教授、周文兵副教授等
凤眼莲即市民俗称的“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20 世纪30年代,凤眼莲由台湾引入中国大陆。因繁殖能力超强,在6天内其生物量可增加1倍,被列入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利用包括凤眼莲在内的水生植物来净化水体,关键是及时打捞采收,避免湖泊二次污染,同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他说,凤眼莲含有很高的植物营养成分,经加工制成肥料。此外,还可利用凤眼莲对重金属的富集回收银等贵金属。研究还发现,利用凤眼莲秸秆,可制成高效重金属吸附剂。还能制成沼气和液体燃料酒精。“凤眼莲综合利用”值得着力探索。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贺锋、吴振斌等
“生物疗法”月湖水质升级
“湖泊恢复活力,最明显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成为有草、有鱼、有各种水生动植物生长、栖息、繁殖的场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院贺锋称,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和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在我市多个湖泊获得成功,如汉阳莲花湖水生植被恢复示范工程、月湖水生植物修复工程等。
他说,利用植物净化污水,比较符合武汉实情,不仅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还具有操作建议、可回收再利用、环境扰动少、美化环境等优点。目前,月湖经过建湿地公园、种植水生植物等一系列水生态修复工程,水质从当年劣五类,提升到四类和五类之间,居中心城区40个湖泊前列。
不过,他也指出植物系统易遭虫害,应注意防虫,植物的枯枝败叶在水中腐烂后,易造成“二次污染”,不适应低温气候,植物净化系统一般占用面积较大等。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梁运祥教授、陈正军博士等
特制细菌“蚕食”污染物
避免蓝藻暴发
陈正军说,湖泊治污“物理疗法”和“生物疗法”,前者清淤会带走部分污染物,但会带来底泥扰动和营养物的释放,诱发蓝藻爆发;后者可营造良好景观效果,但对水体的除臭脱色、去除氮磷作用较弱。他说,用微生物修复水体污染,不仅能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还能抑制藻类的繁殖。
据悉,这些微生物就是将7大类20余种细菌组合在一起,分布在湖水的上、中、下3层,将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吃掉”,包括动植物残体、动物排泄物、蓝藻死亡残体,以及氮、磷等营养分子,以此大幅度降低水体恶化的风险,与植物、动物和周围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由于微生物在水质修复上存在代谢极限的存在,但借助植物和生物膜,可让水体达到二类或更高水质。
武汉市农科院农艺师谢焰峰
多种生物形成生物链
修复污染水体
“修复湖泊生态系统,是治理湖泊污染的根本。”谢焰峰说,目前,受污水体的修复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等三类。其中,作为湖泊水环境修复的一种手段,生物生态修复已经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首选。
对湖泊水体进行生物生态修复时,可直接在水面种植水生植物,也可借助一定的载体,如人工湿地、生物膜、生态浮岛及生态基等设施,这些载体有利于植物培养、微生物附着,从而形成生物链,达到修复污染水体的目的。
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程师李媛
一湖一策
利用“水上农业”治污
“湖泊治理首先是对湖泊的诊断,必须坚持一湖一策的治理思路。”李媛说,大型湖泊、城市湖泊、水库都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而不能惯用和套用某一种办法。不正确的治理方案有可能伤害到这一系统,影响水环境生态安全。治理必须跟管理相结合,治而不管只能是徒劳无功。
她提出,我市湖泊治污可以尝试类似于农田耕种的方式来对富营养化湖泊采取不断播种收获,不断减持营养物质总磷含量。选育一种有一定经济实用价值的水生植物种类,先能富集磷,并且容易收集,收集的植物种类作物可作产业原料亦可做农业有机磷肥。这是一种低成本、再循环的运作模式,不仅能有效利用水中营养物质,而且收集的作物可用作能源原料,创造经济价值的收入。
可以选育如长包香蒲、水烛等大型水生植物,也有用于生物能源的物种,如三角褐指藻、等边金藻、微藻等。等水生植物成熟后,可使用水上联合收集船,对植物进行集中收集打捞,方便经济。
中心城区湖泊
明年不再“喝”污水
34名填湖责任人
将被追责
“一张干网全覆盖,两江水源得保护,三镇湖泊不纳污”。昨从我市低成本治理湖泊污染研讨会获悉,明年9月底前实现东湖、南湖、墨水湖、龙阳湖、汤逊湖排污口截污,中心城区将彻底终结污水直排入湖的历史。
我市从2006年开始实施“清水入湖”工程,对武汉中心城区40个湖泊进行截污,实现雨污分流,即雨水汇入湖泊,污水通过收集管渠输送到污水处理厂。截至目前,共截断入湖排污口290个,每日截留入湖污水60余万吨。
市水务局介绍,我市已经制定《污水处理五年行动计划》,计划今年底前实现东湖、南湖、墨水湖、龙阳湖、汤逊湖主要排污口截污;明年9月底,全市中心城区40个湖泊所有排污口要全部截污,最终实现“清水入湖”。
今年还将新建污水管网100余公里,重点改造雨污混接600余处,启动实施北湖污水处理厂新建,汉西污水处理厂、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完成龙王嘴、黄浦路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
武汉市环科院院长朱志超称,污染一个湖泊只需要几年,甚至几个月,而治理一个湖泊,让湖泊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生态循环系统,需要10年,甚至20年还要多。湖泊治污要从截污、清淤、水生植物恢复、生态湿地及坡岸整治等多方面着手,但截污一定是前提。
据环保部门今年上半年对全市89个重点湖泊的监测,水质为5类的有34个(其中丧失水生态功能、达黑臭标准的劣5类有15个)。另外,今年上半年查出违法填湖案件20起,对34名相关责任人的追责将在近期公布。
“坚决制止在湖边划地块,搞开发,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情。”副市长张光清说,当务之急,中心城区湖泊要以截污为重点,加快水生态修复、改善水质;新城区要以杜绝填占湖泊为重点,防填湖、防污染两手抓,要用“铁腕”治湖,保护好我们的湖泊。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