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湖北千年土陶村现状调查 辉煌落寞传承堪忧(图)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人参与 评论
00

原标题:千年土陶,纠结的手工艺 土陶是人类生活、生存的需要和创新,它以便宜、实惠、实用等优点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纯手工土陶制作工艺,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落寞

原标题:千年土陶,纠结的手工艺

土陶是人类生活、生存的需要和创新,它以便宜、实惠、实用等优点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纯手工土陶制作工艺,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落寞的辉煌

南漳县九集镇泗渚河村,坐车离县城20分钟的距离,一个土陶制品名村。

1995年前,这个村有两个大的土陶窑场,7名制陶师傅,产品不仅县内畅销,县外也抢手。繁盛时段,村里因“陶”而车水马龙。

7月初,我们来到这个村,昔日的土陶名村已掩映在时尚的小洋楼身后。村民刘克福办的小窑场已是全县仅存的一家作坊。

在刘克福小窑场打工的张修明告诉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村里的收入、村里的物资交换主要靠土陶。产品有陶碗、陶缸、陶罐等十几种。”他说,那时南漳几乎村村有窑场,不过大多是烧制黑瓦。

1995年,村里带有集体性质的大窑场因为连年亏损而关停。身为大窑场制陶师傅的刘克福决定单干,建起自己的小窑场。

这个小窑场,靠近山坳。高峰时期,刘克福的小窑工人达10多人。他凭此建起了小洋楼。“社会的变化真快,土陶市场空间真是过眼云烟,现在只能免强维持了。”刘克福说:“县内外市场都不太行,八九块钱一只土陶茶壶少有问津。家里人劝我把小窑卖掉。”

我们看到,小窑场前,村民的家大多是欧式的小别墅。当地村民家里以前常用的几元钱一只的土陶茶壶,都慢慢地演变为玻璃壶了。

建在山坳里的刘克福的小窑场,被前面一排排冒出来的小洋楼所遮掩,有时候连村民都淡忘了。

古老的传承

土陶制艺古老、简单,却也复杂。

张修明说:“千百年来,土陶工艺一直伴随大众而生。整个程序大致有选土、揉泥、拉坯成型、晾干、上釉、烧制,每个大程序里面又涉及到若干环节,可谓环环相扣。这些做工虽粗放,但纯手工,所以并不简单。”

在现场,我们看到,在选土环节就有选好黄色黏土、除杂质、晒土这些程序。特别是拉坯成型这一程序最为复杂,以一个简单的火炉缸为例,就是先取三斤泥巴,蹬陶轮、棍子赶陶轮(加快陶轮转速)、吃水、捧泥巴、开底、扯筒、糊筒、扯口、提脚板、打光、切底这么多的程序。而这一关中,手感为第一位。成品土陶的好坏、厚薄、形状、条纹均在这一关。

1962年,因为养家糊口的原因,张修明开始学陶艺。

刘克福等许多村民也是这个原因加入学陶队伍。

1995年,随着村里大窑场的关闭,土陶师傅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两年,真正坚持手工制陶的只有张修明一人了。除了冬季不能制陶外,其他时间,他均与土陶为伴。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守在山坳里,一件又一件地出品着自己的土陶。

而刘克福要操心原料购进、成品销售,除了大件土陶参与制作以外,时间花在外面多一些。村里和县里其他手工制陶艺人或是不愿再以制陶为生或是不再有制陶的平台。“算到现在,已经弄了半个世纪。”张修明说:“也不打算改行。现在也只能做这个。”

这样,张修明已成为全县唯一一个长年累月以手工制陶为生的制陶人,也是全县纯手工制土陶时间最长的人。

明天的纠结

土陶源于平民、兴于平民、承于平民。“除了腌菜、泡酒外,我们家里的土陶用品也在减少。”张修明说:“以往家家户户都用的炖盆炉开始被酒精锅挤占,土陶酒罐也被玻璃酒罐等替代。现代的时尚,土陶真的比不了。”

除了市场,传承更是让人纠结。

现年68岁的张修明,是九集镇泗渚河村人,家和刘克福的小窑场仅一里之隔。“主要是老了没事做。”3个孩子均已成家和老伴单过的张修明告诉我们:“拿一件火炉缸来说,一天大体能做50件左右。每件工资一块五。加上活儿累,人少、寂寞,大家都不愿学。而且一年四季,天气冷的时候都要停工不做。我们以前是求着师傅学艺,现在是倒过来找个徒弟给几个钱都不愿意。”

张修明说,自己一辈子与土陶分不开了,现在希望土陶能够得以传承。

不过,曾想卖掉小窑场的刘克福还是心有不甘:“现在讲究回归自然,土陶虽土,但作为一种平民文化,只要还有一个老百姓没有抛弃我们,我就做下去。”

陶醉人生,人生陶醉。谁都不想土陶文化消失在现代文明中。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邓兰天]

标签:刘克福 小窑 村里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