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400万元保护一棵古楸树:旧城改造 留住乡愁


来源:襄阳晚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400万元保护一棵古楸树的背后 古楸树挺立施工现场 记者 王虎 摄 10月11日8时许,樊城区友谊街片区旧城改造项目现场,方圆130亩的工地上,一些工人正在进行地下室施工。中间一方土丘上,挺

原标题:400万元保护一棵古楸树的背后

古楸树挺立施工现场 记者 王虎 摄

10月11日8时许,樊城区友谊街片区旧城改造项目现场,方圆130亩的工地上,一些工人正在进行地下室施工。中间一方土丘上,挺立着一棵20多米高的楸树。华凯·襄阳天下项目经理张立志说,气温渐降,这几天不再给树喷水了。每天,他会派专人查看,只要楸树四周的土发干,就打开自动喷水装置近来,这棵种植于清朝、距今300余年的楸树成为网络热点。在开发楼盘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它,樊城区投入400万元。消息经本报报道后,腾讯网、新华社、央广网、《京华时报》等百余家媒体纷纷转载,引发数十万条评论。许多网友认为,投入400万元留住不可再生的“活化石”,这事干得好;也有人说,400万元可以救助许多失学儿童,砸在一棵树上,太不划算

旧城改造,古树被善待

我市园林专家吴金科全程参与了友谊街古楸树的保护工作。10月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介绍,“古树”的完整表述是“古树名木”,其中,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树种稀有、名贵,具有历史价值和重要纪念意义的树。古树名木分三级,树龄在500年以上的为一级;300年至499年的为二级;100年以上,或不到100年但具有特殊纪念意义和科研价值的为三级。“友谊街的这棵楸树距今约320年,种植于清朝,属二级古树名木。”吴金科告诉记者,2011年,省政府颁布《湖北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级古树的管理责任,所以,保护古树是尊法守法的行为。历史上,襄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休,保留下来的古树数量并不多,“这些幸存的为数不多的古树尤显珍贵”。

基于这样的认识,去年年底,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园林局)、樊城区政府、开发商等多次邀请工程、园林专家开会,研究保护方案。2014年12月26日,市城管局下发《关于对樊城区清真寺古楸树予以保护的函》。

这份文件明确划定了保护范围及措施:友谊街古楸树,树高28米,平均冠幅23.3米,胸径1.4米。按树木生长的一般规律,树冠的正投影范围是树木根系集中生长区,因此,需划定以树干为圆心,半径14米以内范围为古楸树根系保护范围。施工中,不允许在保护范围内开挖土方,以免伤及树木根系;在保护范围内清理原建筑物基础时,不允许机械作业,只能人工清理,避免折断树根,基础清理完毕,回填种植土。基建施工时,树干周围架设临时围栏,不允许损伤树干,折断树枝。

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开发商以楸树树干为圆心,画了一个半径为14米的圆,在圆圈上打了双排共91根直径为1米、深22.7米的钢筋混凝土桩,同时浇筑水泥、植草,防止水土流失。“光钻孔,一个就要好几万元。”张立志说,大部分钱花在了打桩上。由于楼盘要建地下车库,如果桩打浅了,楸树的土方就有崩塌的危险。

居民不舍,古树有灵性

樊城区清真寺管委会主任赛玉生今年62岁。谈起古楸树,他的脸上不由得露出笑意。赛玉生说,上小学时,每年夏天,附近的居民都喜欢到楸树底下乘凉。“树底下全是席子、竹椅,往那儿一站,就觉得清凉。”

友谊街片区拆迁,几百户居民一致要求保留古楸树。“人挪活,树挪死啊。”赛玉生说,这条街的居民都把古楸树当成坐标。就算房子拆了,只要树在,以后跟孩子们谈起老房子,还可以指着树辨一辨方向,估摸着距离新房子有多远。

“据传,公元1337年修建樊城清真寺没多久,寺里就种下了两棵楸树。上个世纪60年代,一棵楸树遭了白蚁,最终死亡,剩下了这一棵。”赛玉生认为这棵古树不止300岁。

友谊街居民、现年67岁的张玉发听父亲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48年7月,樊城解放。仓皇退守襄城的国民党部队把军粮给养全部留在了樊城清真寺。1948年底,眼看襄阳城守不住,国民党决定炸掉留在樊城的给养。士兵架好炮,瞄准古楸树(古楸树是那一片的最高物体)发射。结果,附近的房子倒了一大片,树却“毫发未损”。在张玉发看来,百年古树是有灵性的。

“今年,楸树的花开得比任何一年都旺。”赛玉生说,“这棵树求生欲望强,知道周边在动工盖房子,它是想向世人展示自己生机活力的一面吧。”

专家点赞,留住古树留住乡愁

“花重金保护一棵古树,提倡了一种理念,是一个导向和提示。经过口口相传,它会逐渐变成故事。这种故事多起来,就会成为一种城市文化。”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叶植认为,古树是一座城市的年轮、记忆和灵魂,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古树不可再生,是宝贵的生态财富;古树参天,是生态优美的象征。保护古树就是保护城市生态。

文化学者陈新剑多次参加城市规划方案评审。他认为,友谊街的古楸树是地标性物体,承载了厚重的城市文化记忆。它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古桥、古树,还是别的年代久远的建筑,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因为它们往往是独一无二的,一旦消失,永远不会‘复活’。”陈新剑说,“古树古建筑,往往伴随着当地几代、十几代居民的成长,是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愁的重要寄托,留住了它们,也就是留住了居民心里的家乡,留住了居民的乡愁。”“城镇化建设要留得住乡愁,这已成为自上而下的社会共识,但乡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最终要落脚于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物,其中就包括这些一直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古树、古建筑。有关部门愿意花费重金保护古树,给当地居民、给城市留住乡愁,这种行为呈现出来的生态环保理念值得赞赏,难能可贵。”陈新剑认为,这标志着城市管理者、企业家、市民的生态意识和文化意识在进步。

[责任编辑:刘照云]

标签:古树 襄阳频道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