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高山云端幸福路——保康尧治河村精准扶贫之路


来源:襄阳日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高山云端幸福路 ——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精准扶贫三问 “吃着供应粮,住着破草房”的辛酸,“三根棍子一个窝,三块石头一口锅”的生活场景,这是昔日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的真实写照。如今,尧治河村家

原标题:高山云端幸福路

——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精准扶贫三问

“吃着供应粮,住着破草房”的辛酸,“三根棍子一个窝,三块石头一口锅”的生活场景,这是昔日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的真实写照。如今,尧治河村家家住上别墅,户户通了水泥路,全村年人均缴税7万多元,并跻身全国十大幸福村庄……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极贫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穷,怎么脱贫?

尧治河村地处襄阳、十堰、神农架林区交界的高山之巅,95%的面积在海拔1650米的崇山峻岭之上,受高山阻隔,村民水、电、路、讯不通,集体经济空壳,人均收入不足300元,集高寒、边远、贫穷、落后于一体。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1988年保康县委、马桥镇委把选准致富开路人、建强村支部,作为改变高寒边远极贫村面貌的突破口,任命村小学教师孙开林为村党支部书记。

孙开林上任后响亮喊出“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口号,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尧治河人以生命为代价,硬是在悬崖峭壁间用铁锤和钢钎撬冰凿岩,打通了通往矿点、农户和山外的公路。

靠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尧治河人把磷矿石开采出来运出去,不辞辛苦找市场跑供销,掘出“第一桶金”,摆脱了贫困。

路,怎么走好?

“群众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干部能奉献”在该村已成为一种境界。尧治河人在精准扶贫的征程中,始终坚持苦干、实干加巧干,走上了一条可持续脱贫之路。

开矿吃的是祖宗饭,不可能长久不衰。早在十几年前,该村就未雨绸缪,确立了“矿电结合、生态旅游、多种经营”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这些年,尧治河村更是大胆走出山门,先后收购县内5个水电站、楚翁泉酒业等10多家企业,买断房县野人洞、野人谷两个景区,投资3亿多元在马桥镇周湾工业园区兴建尧治河工业园,运用新兴工艺,实现磷化工产业的精细化、绿色化,被国土资源部评定为全国绿色矿山。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发展磷化工、水电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该村抢抓机遇,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转型跨越、富民兴村的主导产业,从2000年开始,修建了16处6公里隧道,恢复矿山植被2600多亩,退耕还林1800多亩,人工造林7700多亩,先后建成3个4A级景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

到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上交税费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村级固定资产从无到有,达到22亿元。

富,怎么共富?

孙开林说,家家富才算共同富,人人小康才是全村小康。要从“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方面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让一户不富裕,不落一人不小康,让老百姓共建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该村紧扣“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积极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救济式、分散式扶贫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入股式、整体式扶贫转变。

在筹建水电站时,尧治河村组织150户村民全部入股,村民们在村办企业投入的股份高达2000多万元,每年分红收入人均达4000元以上。

口袋富了更要富脑袋。村里实行上小学免费食宿、上大学分别给予6000元至10000元奖励、新农合缴费全免、大病救助等惠民福利扶持政策,避免村民因上学、生病等返贫。

该村从2006年开始,先后拿出6000多万元对村民实施整体搬迁,相对集中新建了龙门口和滴水岩小区,160多户村民住进乡村别墅,其中10个特困户免费入住。

针对村里21户相对贫困的农户,该村采取党员结对扶、先富帮后富等办法帮其脱贫,现在,这21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别墅,每家年收入都达到了5万元以上。尧治河村还先后拿出近亿元资金,用于对周边困难村帮助修路、架桥、新农村建设、扶持办企业,带动周边村摆脱了贫困。(通讯员王承鼎 熊天健)

[责任编辑:刘照云]

标签:精准扶贫 襄阳频道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