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襄州产业链上建70多个党组织 帮助农民增收4亿多元


来源:襄阳日报

人参与 评论

原标题:激活“红色细胞” 激发产业活力——襄州区在产业链上建党组织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纪实 “我家一年能收入5万元,房子也建起来了。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多亏党支部和党员的全力帮助。”10月19日,提起现

原标题:激活“红色细胞” 激发产业活力

——襄州区在产业链上建党组织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纪实

“我家一年能收入5万元,房子也建起来了。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多亏党支部和党员的全力帮助。”10月19日,提起现在的生活,襄州区程河镇王营村农民崔华银满脸喜悦。

在襄阳市光碳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邓文琴的技术、资金帮扶下,崔华银从一位普通农民变成村里小有名气的大棚种植“土专家”,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红火。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襄州区打破传统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全面激活“红色细胞”、激发产业活力。

党建引领,明确发展方向

围绕产业链抓党建,建好一个组织、兴旺一项产业、搞活一片经济、带富一方群众。这是近年来襄州区委探索的基层党建新思路。

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涛最先尝到产业链上建支部的甜头。

2013年春,许多农民想与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耕地托管合同,宋涛想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把合作社做大做强。但是,“盘子”做大了,管理协调的“梗阻”问题也凸显出来。“小承包怎么成功迈向‘大经营’?”宋涛向到合作社调研的襄州区委组织部领导道出自己的困惑。“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把人心凝聚在合作社。”

一语点醒梦中人——双丰收合作社党支部应运而生。在张家集镇党委的指导下,宋涛从建强队伍、完善制度、丰富活动等方面入手,下活产业发展一盘棋。一个起步于订单农业的小合作社,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以前托管耕地8000多亩,我就感到不错了。”宋涛说,没想到现在托管面积突破10万亩,涉及周边两省30多个乡镇。仅2014年,就为入社群众增收4000多万元。“支部成立两年来,5名党员成了顶梁柱,有的管技术,有的跑营销,形成了党管合作社、合作社促产业、产业联农户、农户跟党走的良性循环。”襄阳市光碳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邓文琴如是说。

能人带动,激发内生动力

选好一个领头人,能够带富一群人。

被朱集镇旺午村作为人才引回去的王静,流转500亩耕地种植芦笋,还当上了芦笋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我们支部有6名党员人才,由于经常开展教育和培育,大家闯市场、抓经营的能力不断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越来越强。”王静说,“现在,合作社已带动100多户农户种植芦笋,解决400多人就业,到今年底,可帮助他们增收90多万元。”

把能人聚集在产业链上,将人才资源转化成服务资源,在襄州区渐成燎原之势。襄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杨少波说:“我们把产业链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党员培养成经营大户,把优秀的生产经营大户培养成党员,使党员成为既带头致富又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手。”

如今,襄州区在2000多条产业链上,重点把1600多名党员培养成经营大户,将620余名经营大户培养成党员,形成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大众创业新气象。

支部搭台,农民共同致富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群众期盼搭上致富快船,我们就要为群众‘兜底’。”襄州区占平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书记杨占平说,起初只有七八户农民入社,在党员社员的示范带动下,入社农民已达到46户,大家组团发展,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拓宽了增收渠道。

党建强,发展强。在襄州区各家专业合作社,群众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有机械出机械,形成了带资金入社、带机械入社、带土地入社、带技术入社和混合式入社等多种合作形式。

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兴产业。“我们是农业大镇,要使传统农业尽快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型,必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抓产业、创实业、富家业,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石桥镇党委书记毕雪芳说,“襄阳坤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襄阳硕健蔬菜有限公司是我们培育的大企业,已网罗农户400余户,年销售蔬菜20余万吨,帮助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

目前,襄州区围绕冬桃、蔬菜、农机等九大产业,在产业链上建党组织70多个,培育致富专业户3500多户,网罗入社社员4万多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8项,帮助农民增收4亿多元。

[责任编辑:刘照云]

标签:产业 致富 襄阳频道 凤凰湖北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0
分享到: